定陵是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和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合葬的陵寢,位於清東陵界內最西端的平安峪。
定陵始建於鹹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於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後計有7年半的時間,淨耗白銀三百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七兩之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定陵
- 出土地點:清東陵界內最西端的平安峪
- 所屬年代:1859
- 完工:1866年
規格,選址建造,
規格
定陵是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陵寢,位於清東陵界內最西端的平安峪。它的神道在七孔橋南與孝陵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東岸北折,第一個建築是一座五孔平橋,每側欄板7塊,然後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橋一座、望柱一對、石像生(獅、象、馬、武將、文臣)共五對、沖天牌樓門、神道碑亭、西側有神廚庫院一座、北為三路三孔石橋,橋北東西相對朝房各一座,東西相對布瓦卷棚頂值班房各一座,正中為隆恩門,隆恩殿僅月台南東西三面有石欄桿,大殿本身取消了環繞的石欄桿,殿後為三座門,定陵裁撤了二柱門,其餘與祖陵同。1966年,拆除了西朝房和西配殿。
選址建造
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撫應*及吏部尚書柏*等人相度的,鹹豐也曾親臨閱視,認為平 安峪“左龍 蜿蜒,右虎訓俯,貼身蟬翼、牛角兩砂隱約纏護;蝦須、金魚二水界劃分明,靈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屬上上吉地”。
雖然定陵始建於鹹豐九年,但大規模營建還是在鹹豐帝崩逝之後,興工不久,在定陵的規制上曾引發了一場爭論,工部侍郎宋晉認為慕陵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二柱門、方城、明樓,將隆恩殿、東西配殿規模縮小,樸實無華,節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後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緊進行,應仿效慕陵規制營建。宋晉的建議遭到了禮親王世鐸等人的有力駁斥,最後,兩宮皇太后採納了世鐸的建議,以祖陵的傳統規制為主,同進,又效仿慕陵裁撤職了大碑樓、二柱門,地宮內不再雕有經文、佛像等。定陵的規制面為後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藍本,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為兩類,一類為籌辦的物料,有鹹豐帝生前陸續採買的,也有鹹豐帝死後,從各地調運的;一類則為原寶華峪陵寢的舊料。寶華峪陵寢原為道光帝陵寢,因地宮出水被廢棄。使用那裡的舊料,主要是為了節省開支,同時也有縮短工期的因素在內。據檔案記載,所用的舊料,大部分為石料,如石門、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計65件,各種舊磚605464塊,舊隔扇62扇,坎窗24扇,節省白銀20多萬兩。
定陵地宮內層層升高,建築布局緊湊、高低錯落有致,具有明顯的層次感。
定陵地宮內葬鹹豐皇帝和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為鹹豐作皇子時的嫡福晉,道光29年病逝,鹹豐繼位後,追封皇后)。
位於定陵以東的順水峪,是鹹豐帝妃嬪的墓地。該園寢與定陵同時興工,於同治四年八月完工。
定陵妃園寢在光建過程中使用了部分寶華峪妃園寢的舊料,計有:石床5件、石門5件、枋子帶門簪瓦片4件、中檻5件、門框10件、馬蹄柱子10件,以及各式舊磚37752塊。
從設計到施工,定陵妃園寢完全按標準妃園寢規制興建。其建築從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卷橋及平橋各一座、東西班房各一座、大門一座、左側燎爐一座、享殿五間一座、園寢門三座、(其中琉璃花門一座,隨牆門二座)。後院建有寶頂三排,總計劃內5座,環以朱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