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大澂篆書七言聯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書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吳大澂篆書七言聯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清
- 類別:書法、繪畫
- 材質:紙
- 藏品編號:48029
- 質量範圍:0.01-1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接受捐贈
- 完殘程度:基本完整
- 入藏時間:1949年10月1日-1965年
- 規格尺寸:131.8cm×32.1cm
清吳大澂篆書七言聯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書法。
清吳大澂篆書七言聯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書法。...
編著有《說文古籀補》《篆文論語》《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愙齋詩文集》《古字說》等。人物生平 早年求學 吳大澂是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清道光十五年五月十一日(1835年6月6日)。為吳立綱次子,幼承庭訓,復受教於外祖父韓崇,又為經學家俞樾、陳奐弟子。聲震朝野...
《篆書十言聯》是吳大澂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作品簡介 【款識】久不作篆,腕弱手僵,又值天寒呵凍,若求工整良非易事,子穆仁兄觀察嗜予畫,尤喜予書署欸以贈即希誨正,丙子冬日白雲山樵吳大澂炙硯並識。【鈐印】吳大澂印(白文)、愙齋(白文)、十六金符齋(朱文)作品賞析 丙子(1876年)作 ...
《吳大澂篆書五律詩軸》是清代吳大澂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釋文:詔出未央宮,登壇近總戎。上公周太保,副相漢司空。弓抱關西月,旗翻渭北風。弟兄皆許國,天地荷成功。畲香仁兄同年大人屬正。弟吳大澂。鈐“吳大澂印”白文印、“清卿書畫”朱文印。吳大澂篆書初學於經學家陳奐,中年後參以古籀文,並將...
吳大澄幾乎嗜古文篆籀成癖,甚至日常寫給友人的書信尺牘也是用大篆書寫,可見其對篆書的精熟。用筆瘦硬雋秀,結體方正勻整,體現了學者書法的謹嚴與氣度,在把對民間書法提升到文人書法的高度的過程中,作了很多改造和規範秩序的工作和貢獻。作者簡介 吳大澄(1835-1902),清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書法家。初名大淳,...
《篆草八言聯》是吳大澂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作品簡介 題識:合室能文自是盛事,放生為樂可得大年。鈐印:吳大澂、愘齋 作者簡介 吳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晚年又號愙齋,江蘇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於篆書。皆...
《吳大澂書信四種》是一部由陸德富 / 張曉川 整理的書籍,鳳凰出版社出版發行。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三輯)之一種,收錄吳大澂《吳愙齋大澂尺牘》《吳愙齋赤牘》《吳大澂手札》《近代史所藏吳大澂檔》等手札。前三種是吳氏給陳介祺、王懿榮、徐熙的書信與手札,後一種為吳氏在...
1、清代篆書空前繁榮,所選四人皆為名家,極具典範意義。2、底本選取精良。例如,胡澍所書《部首》即以初刻為底本,首次影印面世;而吳大澂所書《部首》今多據雙鉤廓填本影印,此次則以真跡石印本為底本,儘量保持了作品原貌。3、通過排比條陳的方式,將四種書跡直觀呈現在讀者面前,便於領略其風格異同。4、《...
《吳讓之篆書演連珠》是2020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寶文。內容簡介 本叢書“名家篆書叢帖”收入清代著名書家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徐三庚、何紹基、胡澍、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王福庵等人的篆書作品。清朝篆書脫胎於秦篆,又別開生面,百花齊放,把篆書發展推向了高潮。本叢書可習可賞,是篆書臨習...
他早年隨晚清經學大事俞樾學習辭章、訓詁,又在書法家楊蜆門下學習金石學和書法,而他與金石收藏大家、學者、篆書名家吳大澂的交往更幫助他打開了眼界,在詩詞、篆刻、書法、繪畫各方面都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晚年住在上海,以鬻書、畫、印為生,在這三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就,是開宗立派的大家。 吳昌碩的書法...
《吳大澂臨金文三種》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 內容簡介 此冊是吳大澂臨時定西周金文《錄伯菽簋》,《段簋》,《蔡姞簋》。三器拓本皆見於《三代吉金文存》。銘文的字已基本釋讀出來,但各家考釋爭議甚多,與學習書法關係不大,所以釋文中並未做過多的說明,請讀者原諒。
篆書楹聯,清代 吳大澄(1835—1902年)作,縱137.5,橫33.5厘米。 吳大澄(1835—1902年)An antithetic couplet in seal script by Wu Dazheng(1835-1902)紙本墨筆,縱137.5,橫33.5厘米 篆書楹聯,上聯為“東井西疆登大有”,下聯為“左圖右史僅新傳。”其上 聯上款為“集散氏盤文”,下款為“九...
《意齋集古錄》是清代吳大澂編撰的考古著作,二十六卷。內容簡介 編《集古錄》二十六卷,著錄金文拓本一千一百四十四器,計商周器一千零四十八,秦器十九,漢器七十六,晉器一,但有的器、蓋分列為二,又有重出和漏目者,實收數為一千零二十六。拓制精良,考釋確當,是著名的考古著作。作者簡介 吳大澂(...
潘祖蔭與趙之謙、吳大澂、翁同龢及陸心源交往甚密。潘祖蔭搜輯黃丕烈題跋時與陸心源結識;在潘氏丁父憂回家鄉蘇州守制期間,陸心源曾多次登門拜訪他,二人交往始密,多書籍、金石往來;潘祖蔭服闕回京後,二人雖相隔千里,仍書信、書籍、金石往來不斷,陸心源還曾請託潘祖蔭為其子陸樹蕃科舉之事予以照顧。後世紀念 潘...
表現出莖稈的質感。針法隨筆意順著葉子生長趨勢,分別以墨綠、翠綠、草綠分層摻針繡出葉片向背不同、明暗有別的自然形態和色澤。此作品曾由吳大澂、吳湖帆祖孫遞藏。歷經題款多達 24處,其中名家有清代程庭鷺、楊見山等。除此之外,還有 9位名媛才女先後觀摩畫繡並留字,為當時名媛閨閣雅事。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山谷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並跋》,刊於黃碑右側,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後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澂中游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谷詩韻作長詩,刻於何碑之右側。楷體,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
吳大澂認為金文的“皇”字由“日”和“土”構成,其含義為太陽從地下升起時,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由此“皇”有“大”意。又因為“日”為歷代帝王的象徵,所以“皇”便引申出指三皇五帝之“皇”。這樣解釋也有它的道理。 [5-6] 也有人認為“皇”是祭祀戴的一種冠。此可以用古代文獻為依據,《禮記·王制》...
昭(拼音:zhā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具體產生時間不詳,有人認為最早見於西周金文。昭是形聲字,從日、召聲,基本義指陽光明亮,引申指顯著。作為使動詞時,指使其明顯。(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漢典網)文字源流 西周金文中有圖1的字形,清代學者吳大澂釋其為“昭...
楊沂孫是清代晚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古文字學家和足以比肩鄧石如的篆書大家,是清代篆書復興浪潮中守正出新的學者型書家,影響了清末民初的篆書發展,吳大澂、吳昌碩等都借鑑了他的寫法而發揚光大。本書為民國時期出版的《楊沂孫篆書法帖》。此作為楊氏於清光緒二年(1876)書寫的《後漢書•蔡邕傳》片斷,是其晚年小篆...
”羅振玉、郭沫若、吳大澂、孫海波提出“叔”字說。唐蘭又說:其“字本應釋做‘吊’,吳大澂、羅振玉等硬把來當做‘叔’字解釋,就錯了,因為金文是另有‘叔’字的。”出於各家學者對字形的不同見解,“吊”字的本義說解也是眾說紛紜。有人釋為對死者恤問,有人釋為提攜、抬高。“吊”有祭奠死者之義...
《趙之謙臨嶧山刻石》是2015年6月1日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寶文。內容簡介 本叢書收入清代中後期著名書家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徐三庚、何紹基、胡澍、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等人的篆書作品,其中鄧石如、吳讓之各5件,趙之謙3件,徐三庚2件,楊沂孫、何紹基、胡澍、吳大澂、吳昌碩各1件,計20件,本...
清代:王澍、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 當代:王友誼、倪和軍、蕭退庵、沙曼翁、言恭達、王蘧常、張辛 秦代石刻 從中國書法發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冊的。所謂小篆當以秦刻石為代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鞏固統治,加強影響,他帶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視各地,刻石記功,以頌揚...
以資料叢輯著名的則有羅振玉《流沙墜簡》、《殷文存》、《三代吉金文存》,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彙編》,鄒安《周金文存》,吳大澂《愙齋集古錄》,祝嘉《書學史》,丁福保、周雲青《四部總錄藝術編》,關百益《河南金石志圖》,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以及《故宮博物院藏曆代法書選》、《上海博物館...
龍虎石刻 為堯山都護書篆書聯 篆書《論語》 題全形拓 《字說》和《憊齋集古錄》 《海上三神山圖》 《長白積雪圖》 餘論:晚清士大夫的業餘時間支配和知識結構的問題吳大瀲和篆刻 一、吳大瀲的早期篆刻活動 二、從友朋之間的信札看吳大瀲的古璽印收藏活動 三、吳大瀲和古璽印收藏家的交往 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