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澄篆書孝經

吳大澄篆書孝經

吳大澄篆書《孝經》卷為紙本,作於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以金文、古籀文化入許慎說文》之小篆,用筆參行書筆意、輕鬆嫻雅,結構嚴謹、而從容綽約,章法寬鬆疏朗,自然成章,堪稱精品。卷首有陳延(光緒二十八年舉人,書畫家)小篆書題引首“愙齋中丞籀書孝經”八字,卷後另紙有陳氏鐘鼎文題跋。

吳大澄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收藏研究文物古董、金石文字,尤能審釋奇古文字,並著有《說文古籀補》輯錄《十六金符齋印存》等。在研究金石文字如銅器銘文、璽印篆刻等先秦文字的同時,把金文書法融入到自已的書法創作中,以小篆的筆法來寫金文大篆,變金文的散落為整飭莊嚴,化銘文的斑駁為光潔流轉。

吳大澄幾乎嗜古文篆籀成癖,甚至日常寫給友人的書信尺牘也是用大篆書寫,可見其對篆書的精熟。

用筆瘦硬雋秀,結體方正勻整,體現了學者書法的謹嚴與氣度,在把對民間書法提升到文人書法的高度的過程中,作了很多改造和規範秩序的工作和貢獻。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者】:吳大澄
【書體】:篆書
【年代】:清代
【規格】:23×395厘米

作者簡介

吳大澄(1835-1902),清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書法家。初名大淳,為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又別號白雲山樵、愙齋、白雲病叟。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僕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官。曾參左宗棠西行大營,在吉林助銘安練兵,故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之交涉。中法戰爭時會辦北洋事宜。中日戰爭時又疏請參戰。
吳大澄精於鑑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吳大澄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矩整齊,別有情致。早年從陳碩父學篆書,中年以後又參以古籀文,書法益進。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並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朴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澄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吳大澄又以詩詞及散文著稱。著有《愙齋詩文集》、《說文古籀補》、《字說》、《愙齋集古錄》、《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吉林勘界記》、《十六金符齋印存》等十餘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