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麒麟舞

深圳麒麟舞

深圳麒麟舞主要包括大船坑舞麒麟坂田永勝堂舞麒麟龍城舞麒麟坪山麒麟舞黎圍舞麒麟觀瀾舞麒麟等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麒麟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是客家聚集地區之一,節日慶典舞麒麟,喚起無數客家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牽掛,它以獨特的方式撫慰著人們的心靈。麒麟舞以傳說中麒麟的形象、表演時以鑼鼓加嗩吶伴奏,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深圳有“東麟西獅”之說,大體是東部客家地區舞麒麟,西部白話地區舞獅子。新年期間,各村麒麟隊、舞獅隊紛紛到同宗同姓的鄰村拜年,聯絡情感。客家人有麒麟送福入屋的習俗。麒麟從村頭舞到村尾,一家一戶拜年,屋主鞭炮歡迎,麒麟低著身子慢慢進屋,到廳堂、廚房拜一拜,祈求五穀豐登、豐衣足食。

深圳麒麟舞分布範圍遍及深圳全市客家地區,有上百支麒麟舞隊伍。2006年,羅湖區黎圍(今水庫新村)麒麟舞、觀瀾松元廈麒麟舞,入選深圳市首批非遺保護名錄。2007年後,黎圍、觀瀾、坪山和龍崗龍城麒麟舞,入選廣東省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11年,坂田永勝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藝術特徵,代表性麒麟舞,國家級非遺,廣東省級非遺,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保護措施,

基本簡介

據當地的傳承譜系,深圳麒麟舞的興起,可追溯到清鹹豐辛酉年間,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深圳市前身新安縣(後為寶安縣)的布吉、龍華、觀瀾等近20個鎮鄉的客家人,當時即崇尚武術,風行舞麒麟。
舞麒麟是深圳民間一大特色。當地有“東麟西獅”之說,也就是東部客家地區多數舞麒麟,西部廣府地區多為舞獅子。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狀如鹿,獨角,全身鱗甲,尾像牛。雄者為麟,雌者為麒,統稱麒麟,居“麟鳳龜龍”四靈之首。民間認為,神獸會帶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添祥納瑞。過年過節、婚慶迎親、祠堂祭祖、喬遷入伙等喜事,都少不了麒麟前來祝賀。清乾隆《歸善縣誌》曰:“……其迎親,為麒麟獅子獸頭,童子戴之,擊鼓跳躍極為喧鬧。”明清年間,橫(崗)龍(崗)坪(山)梓(坑梓)屬歸善(今惠州市)管轄,深圳東部客家自那時起便有舞麒麟的習俗。深圳客家人有三四百年麒麟舞歷史的地方不少。例如,寶安區大浪街道大船坑村麒麟舞約開始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龍崗區坂田村永勝堂麒麟舞創始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170多年來傳承了12代。
深圳麒麟舞
深圳麒麟舞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之獸,客家人視之為精神圖騰,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麒麟形象為主題的舞蹈,源於上古時期人們的擬獸類舞蹈,這類舞蹈到唐代日益成熟,在客家人歷次南遷過程中保留並逐漸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彩的麒麟舞,表達著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客家麒麟舞是深圳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始於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 餘年歷史。
深圳是客家聚集地區之一,逢年過節通過舞麒麟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祈願,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民間至今仍活躍著多支麒麟隊,他們往往由一個村、一個家族、一個姓氏,將麒麟舞傳承至今而不散失,並集歌、舞樂於一體,保留著在節慶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春佳節的數百年習俗。節日慶典舞麒麟,喚起無數客家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牽掛,它以獨特的方式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深圳現有五支麒麟舞表演隊伍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大船坑舞麒麟、坂田永勝堂舞麒麟還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三支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麒麟舞包括:出現在民國時期末年,流傳於龍崗一帶的龍城舞麒麟;有250多年的流行於觀瀾一帶的觀瀾舞麒麟;有100多年歷史,流行於羅湖區中部黎圍村(現為水庫新村)的黎圍舞麒麟。

藝術特徵

深圳麒麟舞的舞者必須是有武術功底的年輕人,因為舞蹈動作與武術動作基本相通,也要有伏、臥、彎、騰、躍、跳等難度較大的動作表演。深圳麒麟舞的表演套路分出洞、撓頭、舔腳、耍尾、尋青、采青、醉青、鏟腳、拜腳和聊(游)花園等10個環節,伴著鑼鼓鑔的強烈節奏,以及嗩吶音樂和一陣陣鞭炮聲,時而騰空躍起,時而彎步前行,舞出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不同情緒和神態。
在表演“擺水”即搖擺麒麟身體和尾巴時,舞麒麟頭的師傅只要用牙齒咬住頭部的下巴梁,便把整個沉重的麒麟頭固定穩當,再騰出雙手抓住麒麟被,然後就單腿站立,昂首生威,表現了深圳麒麟舞的最高動作技巧。
傳統深圳麒麟舞常在春節期間或平時民間的喜慶場合表演,且一般都由兩部分組成,即先進行舞蹈表演後進行拳、棍、刀、叉、劍、戟等武術表演,顯示了麒麟舞與傳統武術的密切關係。

代表性麒麟舞

國家級非遺

大船坑麒麟舞
寶安區大浪街道(今屬龍華區)大船坑村舞麒麟約開始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大船坑的“舞麒麟”一般長三至四米,最長的可達六米。麒麟頭部用木頭、竹片等紮成,眼睛可以轉動,口部可以翕合,其身用綢布鑲著閃閃發光的粼片。新製作好的麒麟首先要“開光見青”——即凌晨時分在預先選擇好的古樹下燒香,供神位,麒麟隊中最長者將麒麟頭上的紅布揭去,敲鑼鼓並鳴放鞭炮,使麒麟“出生”時便見到了青青的樹葉,這是吉祥的象徵。大船坑“舞麒麟”基本的套路共有八段,分別如下:拜前堂——走大圍(圈)——雙麟會——采青——游花園——打瞌睡——走大圍——三拜,生動表現出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的形態。其中采青是最重要的表演環節。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在尾部,配合默契,把麒麟的歡喜、快樂、憤怒、哀傷、醉酒以及瞌睡等拜師等各種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整個表演時間約25分鐘。
深圳麒麟舞
深圳麒麟舞
舞麒麟結束後有武術表演:首先是拳術,有拳打四方、餓虎擒狼、龍頭鳳尾、觀音坐蓮、鯉魚戲水、猴子偷桃、海底撈月、掃堂腿、仙女散花、美人照鏡等套路。然後是11套單雙人持械表演:棍樁、沙刃、凳樁、鐵叉對尖、白手對雙刀、猴棍、光鈀對內尖、二棍、拳傘、單鈀、長棍。另有“飛鉈”一項已失傳。表演時間約25分鐘。最後還有包括接受賞禮紅包等禮儀。全場表演時間共約40-50分鐘。在以上表演過程中所配有的樂器主要有鼓、銅鑼、銅鈸、嗩吶。
近年來,麒麟隊隊伍不斷壯大,能將麒麟舞的八套套路較為完整的進行表演,並對武術中11套(種)和10套拳術進行表演。大船坑的“舞麒麟”作為大船坑客家人幾百年來的民間傳統喜慶、祭奠等活動,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間傳承性,也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它還具有較高的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體育和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價值,是我國民間民俗文化非常寶貴的財富。
坂田永勝堂麒麟舞
坂田村永勝堂麒麟隊建立於1840年,由熬頭四(花名,姓名不詳)為主教練組成20人左右的第一代麒麟隊延續至今代代相傳,以“麒麟永遠勝利”的名譽命名為“坂田村永勝堂”。 每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前往各地鄉村表演參拜,表示福壽大好日子,得到廣大觀眾無限歡迎。特別是解放前40年代至50年代至今政府又把麒麟伸引為古代文化遺產普及各地,並以舞麒麟的形式表演各種武術、技術表達文化娛樂活動中麒麟的形象。尤其在56一58年坂田麒麟隊繼承發揚光大繼承發展前幾代人的優良傳統苦練技術本領曾多次參加布吉公社等各政府部門召開勞摸慶功大會的表演得到崇高的獎賞。

廣東省級非遺

龍城舞麒麟
龍城位於深圳市龍崗區中心地帶。龍城舞麒麟是流傳於龍崗一帶的重要民俗活動。麒麟一直以來是客家人所崇奉、喜愛的祥瑞神獸,寓意平安、祥和,能夠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好運。龍城舞麒麟活動出現在民國時期末年。每逢新春佳節及其他喜慶的日子,人們都喜歡舞麒麟以示慶賀,祈求平安大吉,國泰民安。
舞麒麟前要做好三項開張準備工作:采青、點睛和拜祖,進行隆重的開張儀式,儀式過後才可以開始舞麒麟活動。每年年初二(當地客家人俗稱開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舞麒麟活動的高潮,各村及各家各戶都會請麒麟隊來拜年。人們在村里祠堂和各家各戶門前擺放“三牲”(即豬、雞、魚)、水酒等祭品,燃放鞭炮、迎接麒麟的到來,寓意“迎春接福”,當地人亦謂之“拜家門”。拜完“家門”後,再燃放鞭炮,同時給麒麟一個“紅包”,以示“利利是是”。此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麒麟拜完祠堂和“家門”後,來到早已選擇好的禾堂(曬穀場)或空地,進行舞麒麟和武術表演,又謂之“打麒麟”。
深圳麒麟舞
深圳麒麟舞
龍城“打麒麟” 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舞麒麟表演為主,第二部分則以武術表演為主。舞麒麟表演有頭套和尾套,統稱為麒麟套。其中頭套包括:拜四方、轉圈、舔腳、舔尾、打瞌睡;尾套包括:拜四方、滾翻、舔腳、采青、引青、探青、吃青、轉圈、拜四方。第二部分是武術表演,武術隊一般由20人左右男性組成,隊員身著傳統武術比賽服,腰系紅綢帶,腳打綁腿。武術表演包括拳術、棍術、矛盾搏鬥等。
舞麒麟融舞蹈、音樂、武術於一體,觀賞性強,場面壯觀。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表演特徵,而且還具有強身健體的特徵。舞麒麟是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娛樂活動,因此得以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流傳至今,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坪山麒麟舞
坪山“麒麟舞”主要活動在深圳市龍崗區坪山街道坪環社區、湯坑社區、田頭社區、沙湖社區等一帶。坪山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舞麒麟的傳統。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麒麟舞活動蔚然成風,開設的麒麟館多達三十多家,麒麟舞的足跡踏遍淡水、香港、東莞一代,可謂盛極一時。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歲月的動盪,麒麟舞活動逐漸銷聲匿跡。近年來,隨著坪山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瞻遠矚,做出了打造坪山客家麒麟舞品牌的戰略部署,建立了19支麒麟隊伍,使坪山麒麟舞重獲新生。2004年打造的麒麟舞品牌《麒麟呈祥》在市、區各級比賽中多次獲獎,享有一定的聲譽和知名度。
麒麟是坪山客家人心中神聖的吉祥仁獸。坪山麒麟舞源於明末清初山西五台山竹林寺,民國時期傳入坪山,其是在螳螂拳功法基礎上,根據農耕文化時期農民們在四季生活和勞作習慣等方面的內容創編而成,套路舞法身兼南北兩派麒麟之長,外呈剛勁、莊嚴、細膩、靈活的風格特點,內合儒道兩家周易陰陽八卦五行運行原理,講究內外兼修,化於形而斂於內。
坪山麒麟舞分儀式、習俗、表演三大內容。新麒麟表演前必舉行“開光”儀式,麒麟的雙眼用紅布蒙著、由資深師父選好良辰吉日和地點、半夜、時間,地點要選擇有靈氣枝葉盛茂的古樹下,舉行“開光”。坪山麒麟凡參加祥和喜慶重大節日、喬遷新居、婚嫁前都按傳統儀式在供奉的師傅位上燒三支香,並告之祖師爺。之後,在祖先祠堂燒香拜祭,由堂主帶領著要外出演出的麒麟及參演隊員,邊舞麒麟邊從屋外開始向屋內,祈求風調雨順。坪山麒麟舞整套表演起來分為頭段、尾段、武術及拳術表演三個部分,統稱為“麒麟套”。其中,頭段和尾段以鬧鑼調、七星調、下田調、瞌睡調、采青調、吐絲調等音樂曲調,分別呈現鄉村中12時節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由此而延伸的麒麟形象及狀態。配合著各式曲調,麒麟在嫻熟的步伐中不停的舞動,不斷變化姿式,一時騰空高飛,一時低者含笑、搖頭、擺尾、甜睡、驚青、踏青、采青、吃青、跳躍、歡騰,表達喜怒哀樂情緒。坪山麒麟舞保留了傳統的武術及拳術表演,拳術主要為螳螂拳,包含單莊佛手、雙樁、剪搖橋、剪搖手、四門拳、八門拳、活步拳、梅花拳等八式,以及刀、槍、棍、劍等。
坪山麒麟舞已流傳百年,當地在祥和喜慶的重大節日、僑遷、新居、過年、起灶、婚嫁、農村豐年都有舞麒麟的習慣。
黎圍舞麒麟
黎圍村位於深圳市羅湖區中部。羅湖黎圍村(現為水庫新村)麒麟舞是一個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民間民俗舞蹈。麒麟,古代傳說的一種吉祥動物。麒麟舞是幾百年前嶺南的客家人從中原輾轉遷徙帶來的民間舞蹈。黎圍村坐落在 深圳梧桐山下沙灣河與梧桐河交匯處,是羅湖、福田去龍崗、惠陽必經之地。早在清光緒32年(1906年),黎圍村青年崇尚武藝,其中鄭虎臣、鄭耀臣兄弟倆去江西、福建武夷山拜師習藝,得到麒麟舞真傳,跟師傅行走江湖幾年後,回到黎圍村後分別傳授給下圍鄭寵傳和上圍鄭裕彬。當時村里七、八歲以上男孩三十多人跟他倆學,兩伙麒麟相互比賽好不熱鬧。鄭寵傳外號“生公”,意指麒麟舞得生猛,功夫也很出名,用手指當錘可把五寸釘打入牆,“長棍殺轉頭”是他的絕活。鄭虎臣兄弟倆下傳了四代。凡春節年初一至月底,麒麟舞舞到深圳墟、橫崗、布吉、南頭、沙頭角,甚至香港新界等地。黎圍村麒麟舞除在每年春節到各地拜年表演外,平時族人嫁娶迎親、新宅落成等民間活動,都邀請麒麟舞來慶賀。伴著鑼鼓釵的強烈節奏,以及嗩吶音樂和一陣陣鞭炮聲,麒麟在村口或曬穀場上時而騰空躍起,時而匍匐前行,舞出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舊時村民驅邪趨吉、祈求平安、豐收、歡樂和吉祥的願望。
黎圍麒麟舞全套舞下來共十節,分出洞、撓頭、舔腳、耍尾、尋青、采青、醉青、鏟腳、拜腳和“聊花園”等,其中“擺水”為最高技巧,師傅只用牙咬住麒麟“下巴梁”,整個麒麟頭由牙齒固定,雙手分別抓住麒麟被,單腿企立,昂首生威。這時主人家將“打賞錢”裝在紅包里和一紮生菜一起吊在丈把高的竹竿頂上,麒麟頭師傅在鑼鼓和吶喊聲中,單腳立在“麒麟尾仔”腿上,騰空“咬住”紅包和生菜,奪得賞錢,引起喝彩。麒麟舞濃厚喜慶的民俗特徵,民間傳說豐富,演出前祭祖師訓和崇尚禮義謙讓的優秀文化傳統,是客家移民精神信仰的傳承和寄託,這對研究當地客家民風民俗具有歷史價值、民間藝術價值。麒麟舞在深圳客家地區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港、澳、台、海外僑胞也十分喜歡觀看。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對增強民俗文化內涵,拓展旅遊事業,發展經濟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黎圍舞麒麟在文化大革命以來中斷了二十多年,1999年初第五代又續上至今,發展隊員30人。2001年參加深圳市龍、獅、麒麟舞比賽,獲得全市麒麟舞第一名。但是,由於黎圍村麒麟舞老師傅相繼離世,麒麟舞的高難度動作已失傳,麒麟頭製作工藝複雜,材料缺乏,本村已沒有人會扎制麒麟頭,因此黎圍舞麒麟的傳承面臨危機。
觀瀾舞麒麟
觀瀾位於深圳市寶安區(今屬龍華區)的東北面。“舞麒麟”作為觀瀾客家人的民間活動項目,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觀瀾松元廈村開基始祖陳振能來到這裡時,就有了這一喜慶婚喪祭奠儀式。據民國十四年陳氏振能族後人修正的《陳氏族譜》中記載:在陳氏振能族的“舞麒麟”隊伍中,陳國賓和陳覲高分別於清鹹豐十一年和清同治庚午年中武舉人。觀瀾的“舞麒麟”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承,從1795年出生的松元廈村第一代師傅陳德華到現在,已傳承到第六代。目前,觀瀾的“舞麒麟”主要分布在松元廈、樟坑徑、君子布和桂花四個社區,每個社區有一支隊伍,共有隊員60多人。
觀瀾的“舞麒麟”的麒麟,一般長五至六米,麒麟頭部用竹片等紮成,眼睛可以轉動,口可以翕合,其身用綢布鑲著閃閃發光的鱗片。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個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舞麒麟”在表演過程中所配有的樂器主要有嗩吶、鼓、銅鑼、銅鈸和二胡。表演結束後,附有真槍實刀的武術表演。
深圳麒麟舞
深圳麒麟舞
觀瀾的“舞麒麟”作為嶺南客家人的民間傳統祭奠活動,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間傳承性,也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體育和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價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深圳麒麟舞反映了當地客家人祈求驅凶趨吉、平安吉祥的願望,是客家移民一種重要的精神寄託,對研究客家地區的社會心理及傳統舞蹈與武術的關係具有一定歷史價值。

傳承現狀

由於許多技藝高超的教頭和老師傅相繼離世,深圳麒麟舞的高難度動作已失傳;工藝複雜的麒麟頭製作也已瀕臨絕境,急需有關部門採取搶救措施。

保護措施

2007年6月18日,深圳麒麟舞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0月16 日,麒麟舞(坂田永勝堂麒麟舞、大船坑麒麟舞)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麒麟舞(坂田永勝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2012年,坪山辦事處麒麟協會正式註冊成立,坪山麒麟舞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1月,深圳市麒麟博物館正式建成開館,麒麟博物館以詳實的圖片和實物資料介紹了麒麟文化的淵源、麒麟舞的產生和流傳、客家人與麒麟舞、深圳麒麟舞等內容。
2013年11月22日,坪山麒麟舞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寶安石岩街道現有三支麒麟隊,分別是水田、黎光和園嶺鄭氏麒麟隊。其中黎光舞麒麟和水田舞麒麟於2015年6月被列入寶安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5年7月,深圳大浪辦事處在轄區內開展麒麟舞口述史蒐集工作,詳細走訪了大船坑等5支社區麒麟舞隊,從幾十位老傳承人的口中,了解大浪各時期麒麟舞的興衰,充分了解麒麟舞的產生和流傳、客家人與麒麟舞的淵源以及大浪麒麟舞的歷史,發揮對麒麟舞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和延續的作用。在尋訪麒麟舞傳承人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錄像、錄音、拍照等方式對麒麟舞隊的發展脈絡、奇聞軼事等口述史進行記錄。
2015年8月,坪山新區麒麟協會江嶺社區麒麟隊正式掛牌成立。
2017年12月4日,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西涌社區在社區文化廣場舉辦傳統文化——舞麒麟培訓班,共吸引了轄區20餘名青少年前來參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