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麒麟舞

石岩麒麟舞

石岩麒麟舞是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傳統民間舞蹈,寶安石岩街道現有三支麒麟隊,分別是水田、黎光和園嶺鄭氏麒麟隊。其中黎光舞麒麟和水田舞麒麟於2015年6月被列入寶安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岩麒麟舞
  • 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藝術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麒麟舞源於明朝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鄭和下西洋後帶著馬林國國王贈送的長頸鹿回到了南京。由於長頸鹿外觀龍頭、鹿角、馬蹄、牛尾、狼額,身上披鱗甲(其實是黑色的斑紋),身長一丈二(約3米多),極像中國民間傳說的吉祥之物——麒麟。再加上當時的中國人對長頸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認定,馬林國國王所贈長頸鹿就是麒麟。傳說“麒麟”只有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出現時才會出現。當時明朝剛經過“靖難之役”內戰,民心不穩,於是成祖皇帝朱棣為安撫民心,宣告鄭和帶回的動物就是神獸“麒麟”,在全國宣傳“麒麟”的形象,全國各處表演“麒麟聖舞”,明朝“麒麟聖舞”成了為皇家各類慶典中必有的演出,人民相信成祖皇帝朱棣就是聖人,國家將會吉祥太平,果然從此明朝進入了200多年的太平盛世。就這樣,明朝“麒麟聖舞”深入民心。
明朝滅亡時,客家人為紀念明朝漢人文化,把明皇宮內的流行的“麒麟聖舞”帶回了家鄉。且明末清初時期戰爭頻繁,兵荒馬亂,盜賊四起。為了防止流寇和盜賊打家劫舍,禍害村民,人人都需要習武自保。然而清政府嚴禁漢人習武,對漢人武術實行滅絕政策。聰明的客家漢人就在每個村都辦起麒麟隊,借學習跳舞表演之名,傳授漢人的子孫武術,既強身健體,又護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鄉親平安。原明朝的漢人武術家流落民間,也借各地春節、婚嫁、新居入伙喜慶需要表演麒麟舞的機會,到各村祠堂交流武術心得,借傳授表演麒麟舞之名傳授明朝軍隊使用的洪拳、南拳、兵器等漢人少林武術絕學,使漢人武術不至於失傳,傳播“反清復明”思想。這也是為何近代中國武術偏向舞蹈化表演而少有實戰的原因。麒麟舞的起手動作,右手握拳為日,左手平掌為月,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明字,拱手四方團拜後翻手握拳在腰兩側,則為“反清復明”之意。
1851年至1864年,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的漢族客家人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囯”,席捲半箇中國。各方的反清義士把南方客家人通過“麒麟聖舞”廣泛傳播的蔡李佛拳、洪拳等帶入太平軍中,定為全體官兵學習的軍體拳。後太平軍起義失敗,太平天囯將領、反清義士逃至東南亞乃至歐、美、非等世界各國,“麒麟舞”與漢人武術一起傳遍世界華人圈。
光緒年間,深圳市鹽田區的三洲田村麒麟隊以學習“舞麒麟”為掩護傳授附近村民武藝,在1900年10月6日孫中山先生領導和組織的庚子首義,打響反清翻帝的第一槍,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麒麟舞在客家人中得以廣泛流傳,除了懷念故國和學習武術,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客家人自古就有尊孔、崇文、重教傳統。傳說,孔子的父親孔紇與母親顏徵多年只有孔孟皮一個男孩,但患有足疾,不能擔當祀事。夫婦倆覺得太遺憾,就一起在尼山祈禱,盼望再有個兒子。一天夜裡,忽有一頭麒麟踱進闕里。麒麟舉止優雅,不慌不忙地從嘴裡吐出一方帛,上面還寫著文字:“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第二天,麒麟不見了,孔紇家傳出一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孔子就出生了。孔子勤奮好學,終成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之聖人,並設帳授徒,教化子民,使中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後孔子寫《春秋》時,魯國有人捕獲到一隻麒麟,因被捕時左腳受傷,不久就死去了。孔子因為感慨這隻有在太平時候出現的靈獸所出非時而被捕,嘆息說“吾道窮矣”,在寫下最後一句“西狩獲麟”後就停筆不寫了。
自此,重視教育、崇尚文化的客家先輩也就把“麒麟”作為布播文明的聖物而加以崇拜。這也是“麒麟送子”和“喜得麟兒”的由來。客家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孔子一樣聰明,故常用“麟兒”讚揚聰穎的小孩子,比喻才能傑出的人。稱讚別人家生了一個好兒子時,說真是“喜得麟兒”就是最文雅的了。
康熙二十一年左右,客家人來到石岩,把承載著客家人精神的“麒麟舞”也帶到石岩,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如今的石岩街道,每年的春節和各重大慶祝、祭祀、開幕活動,如“羊台之光”文化節、農曆二月十三日洪聖誕、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帝聖誕和各村的祠堂祭拜祖先等,總要請來麒麟隊表演助興,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隨著城市的發展,本地居民富裕後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重啟麒麟隊表演,喚醒和發揚客家人祖先的開拓進取的傳統精神,在今日看來仍有著重要的意義。
客家人把自己的愛國情懷融到了麒麟舞中,與客家人的文化傳統、漢人的武術一起蓬勃向上、代代相承,增強了分布在世界各地華人的凝聚力,麒麟舞早已成為客家文化標誌和根,必將與客家人開創的歷史一起發揚光大。

藝術特徵

三支麒麟隊不管來自哪裡,表演方法和武術套路在外人看來都大同小異。麒麟身長五至六米,用竹條紮成的麒麟頭,配以誇張的紅、綠、黃色彩裝飾,比廣獅的獅頭要小一些。糅合了洪拳、南拳的基本動作、身法、步法,按傳統舞法的下山、采青、游花園,均採用酣睡、甦醒、搔癢、抖毛、舔毛、騰躍、跌扑、上竿、戲耍等動作,其神態生動逼真。麒麟舞后表演武術洪拳、長棍、單刀、舞尖串、尖串對鐵尺、輾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執藤牌護身、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並拿刀就地翻滾,作砍馬足狀)。配合吹打樂節奏進行表演舞蹈化的武術。在大型活動時,如果有多支麒麟隊參加,每隊甚至還會派出成員進行格鬥比武,真刀真槍決一高下。
“麒麟舞”變成“麒麟武”,這與客家人歷史上多次遷徙以及客家人具有強烈愛國心、民族意識、勇於革命的精神分不開。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每次革命總是能看到客家人的身影,洪秀全、孫中山、朱德、葉挺、葉劍英等都是客家人。客家人通過麒麟舞的表演形式,生生不息地傳播著客家人強烈的懷國愛鄉精神。

傳承保護

寶安石岩街道現有三支麒麟隊,分別是水田、黎光和園嶺鄭氏麒麟隊。
水田麒麟隊,現有隊員30人,先祖從福建帶技藝來到石岩,已有250餘年的傳承歷史了。隊長鄧國威是水田麒麟隊的第六代傳人。目前收集的6種水田麒麟舞傳統打擊樂樂曲頗有地方民俗特色,許多為村民自創。
黎光麒麟隊,源自東莞清溪,清朝雍正年間隨廖氏先祖帶入,期間中斷了30多年,2011年石岩街道辦支持重新組建,村民廖劍明任教頭,把傳統打擊樂樂曲嫁接了廣東粵劇的鑼鼓曲調,音調優美,鏗鏘有聲,樂感甚強。
園嶺鄭氏麒麟隊,2012年園嶺村民從鄭氏的原籍東莞聯鶴鳧渚村請來師傅傳授技藝新組建的,現有隊員20餘人。雖然是新組建,卻保留了最傳統的客家表演模式,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濃郁的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沒有受到廣府文化的影響,與廣東嶺南廣府(白話方言)的舞獅文化音樂表演形式有所不同,別有風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