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積性皮下硬化症

淤積性皮下硬化症又名淤積性脂膜炎,是由靜脈供血不足而導致小腿下1/3處皮膚逐漸發生紅腫、纖維化、硬化的皮膚疾病。此病好發於有靜脈曲張的40歲以上體重超標的中年女性、長期站立者,常在靜脈曲張數年後發病。

基本介紹

  • 別稱:淤積性脂膜炎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有靜脈曲張的40歲以上體重超標的中年女性、長期站立者
  • 常見發病部位:小腿下1/3處
  • 常見病因:靜脈供血不足
  • 常見症狀:小腿下1/3處局部出現紅斑、腫脹和結節,並融合成邊界清楚的斑塊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淤積性皮下硬化症的病因是小腿大隱靜脈曲張和(或)伴隨小腿深淺靜脈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及靜脈腔內壓力增高使得下肢靜脈供血不足,導致組織缺氧,引起靜脈和靜脈周圍慢性炎症,炎症累及脂膜和脂肪組織,可引起脂肪細胞變性、壞死,致使脂肪小葉間隔結締組織增生和纖維化,構成所謂纖維組織形成性脂膜炎,即淤積性脂膜炎,壞死的脂肪細胞可釋放脂肪酸加重局部炎症反應。當結節或硬化壓迫淋巴管可引起淋巴液外漏,累及真皮乳頭血管時可引起進行性色素沉著症樣表現。

臨床表現

淤積性皮下硬化症多見於左下肢1/3處,亦可為雙側性。發病初期可於局部出現紅斑、腫脹和結節,並融合成邊界清楚的斑塊。斑塊可呈正常膚色或紅色並逐漸擴展,日久產生色素沉著,表麵皮膚固定於皮下組織,觸之堅硬,於小腿下1/3處出現硬性收縮帶,呈倒啤酒瓶狀,自覺疼痛,有壓痛,長期行走或站立可加重症狀。

檢查

1.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可見襪狀硬化,皮損以左下肢多見,有觸痛。
2.下肢深靜脈造影
可見深、淺靜脈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3.組織病理檢查
可見真皮厚壁血管結節性增生,真皮深層及脂膜存在大量纖維母細胞、纖維細胞和纖維增生。

診斷

對患者體格檢查可發現特徵性襪狀硬化,皮損好發於左下肢下1/3處,影像學檢查提示深、淺靜脈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1.硬紅斑
硬紅斑多發生於小腿屈側,對稱分布,壓痛明顯,可發生自發性破潰而形成潰瘍,癒合後留有不同程度萎縮。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結核肉芽腫樣變化。
2.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多見於青年女性,皮損好發於小腿伸側,亦可發生於大腿、上臂伸側及頸部,為突發的雙側對稱的紅色或紫紅色炎症性結節,數量可達十個以上,3~4周結節可逐漸消退,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慢性結節性紅斑則多發於老年婦女,常為單側或雙側不對稱皮損,結節無疼痛,觸診較軟,除關節痛外無其他全身症狀。
3.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起病急驟,常有發熱、畏寒等前驅症狀,皮損為片狀紅腫發硬的水腫性斑片,表面緊張灼熱,按之褪色並有壓痛,境界清楚。

治療

淤積性皮下硬化症的治療應積極治療和糾正靜脈曲張,減少站立,逐級擠壓性襪套和抬高腿部是靜脈供血不足的標準療法。藥物治療可用血管擴張劑,口服雙嘧達莫及丹參等。局部可用頻譜等理療。

預後

淤積性皮下硬化症經治療後皮損可大部分或幾乎完全消退,僅留萎縮的皮下脂肪組織或色素沉著及脫屑,長久不退的皮損可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不影響下肢功能,預後好。

預防

及時治療和糾正靜脈曲張是預防淤積性皮下硬化症的關鍵。從事重體力勞動或需要長期站立者可穿彈力襪以壓迫下肢淺靜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