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淋瀝
- 拼音:lín lì
- 注音:ㄌㄧㄣˊ ㄌㄧˋ
- 素以:滴落貌
淋瀝 證名。 ①小便滴瀝澀痛之證。淋病主證之一。《諸病源候論·諸淋候》:“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為淋。”《赤水...
【主治】小便難,淋瀝不暢。詞條標籤: 中藥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5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南往...
淋瀝石刻,位於安徽省黟縣淋瀝山位於縣城南4公里的餘光村南,海拔517米,為黟縣名山。明代山上建有淋瀝書院和淋瀝古剎。山原有八景:爐峰插漢、象鼻鎖雲、瀑布飛...
淋瀝山位於黟縣餘光、南屏之南,一岩獨聳,壁立百仞,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古黟第一名山。但是淋瀝庵名氣大於淋瀝山。先輩們進香許願,多半是說到淋瀝庵;學生...
淋瀝庵,位於安徽省黟縣南4公里淋瀝山,明僧覺海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僧皓月募捐,移正殿于山巔,五十三年,縣城桂林程汝弼重建頭門,額曰淋瀝古剎。建國...
凡尿頻、尿急、排尿障礙或澀痛、淋瀝不斷的症候統稱“淋症”。分為“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熱淋”等六種類型。...
五淋是對中醫淋證的分型,歷代醫家對其看法略有不一,較為常用的為《醫部全錄·淋》中五淋,即血淋、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現代中醫學者綜合前人對淋證的...
小便淋瀝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即排尿次數多而短澀,滴瀝不盡。本症有虛有實。虛症多因...
清淋顆粒,中成藥名。為祛濕劑,具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膀胱濕熱所致的淋證,癃閉,症見尿頻澀痛,淋瀝不暢,小腹脹滿,口乾咽燥。...
產後小便淋痛,中醫病名。是指產後由於孕期胎兒對膀胱壓迫的緣故,常有小便困難,點滴而下,但無澀痛感,一般不作病論,產後6到8小時多可恢復正常。若產後出現尿頻、...
淋症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具有解毒除淋,利尿止痛之功效。主治尿道刺痛,小便淋漓,渾如米泔,甚則如膏脂,經久不愈,或愈而復發...
淋證,中醫病名。是指以小便頻數、淋瀝澀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症的疾病。根據病因和症狀特點可分為熱淋、血淋、石淋、氣淋、膏淋、勞淋六證。基本病機為濕熱...
中醫認為,膀胱系津液之府,濕熱蘊結於下焦,下注膀胱,濕熱阻於腎與膀胱,導致腎與膀胱氣化失常,則水道、小便不利,泄時澀痛,尿赤,尿渾濁,小便頻數,淋瀝不暢(即...
淋者小便短數,淋瀝不通之謂也,單病此者,自有諸書可考,血家病此,特其兼見者耳,然二便為訊息之門戶,若一閉塞,則上中焦不得訊息,故傷寒論,有言急下者,...
【方劑主治】產後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血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 ...... 【方劑主治】產後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血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乾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白蒿形態特徵 編輯 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莖被白毛,...
金錢草沖劑是用於膀耽濕熱之熱淋、石淋、淋瀝澀痛之症的藥,其清熱解毒,利尿排石。現代多用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及腎絞痛等。臨床常以該品或其加減方治療尿路...
浮石,中藥名。為火山噴出的岩漿凝固形成的多孔狀石塊—浮石Pumice Stone。具有清肺火,化老痰,利水通淋,軟堅散結之功效。用於痰熱壅肺,咳喘痰稠難咯,小便淋瀝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