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縣勞動志(1912-1985)》是黎明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陽縣勞動志(1912-1985)》
- 作者:黎明
- 類別:地方志
- 內容時限:1912-1985
《海陽縣勞動志(1912-1985)》是黎明編纂的地方志。
《海陽縣勞動志(1912-1985)》是黎明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一、本意編寫原則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詳獨略同,秉筆直書,以反映時代特點,地方特點和行業特點。二、內容分為...
許廷家先後獲得威海市和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1995年4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趙守凱 電影表演藝術家,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1942年11月出生,海陽所鎮趙東莊村人。199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習。1973年在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任演員,曾在《閃閃的紅星》、《歸心似箭》...
欒喜成(1912—1952),膠東民兵模範,山東省勞動模範。海陽縣欒家村人。貧農出身,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達莫斯科牙結核惡化,於4月28日病逝。欒喜成(1912—1952),膠東民兵模範,山東省勞動模範。海陽縣欒家村人。貧農出身,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討伐趙保原戰役中,欒喜成抱住敵機槍射手,迫使30餘名...
翁輝東(1886—1965)又名梓關,字子光,別號止觀居士,原籍潮安金石。宣統三年(1911)赴廣州高等農林講習所深造,民國元年(1912)回潮州,任潮州農林試驗場場長兼蠶桑所所長。民國36年(1947)任潮安文獻館主任。解放後被聘為廣東省文史館研究員。翁輝東(1886—1965)又名梓關,字子光,別號止觀居士,原籍潮安...
余英,位元組翁,元代海陽縣光德鄉清遠都(大埔縣河東片)人。元世祖至元年間進士,歷官至封州(廣東省封開縣)判官。時百姓逃避賦稅者甚多,地方政府報請軍門欲行清剿,英親至軍營交款代百姓完清賦稅,百姓賴以保全生命者達數千家。英又捐款建義學、修橋樑,且獻清遠田莊一處,供貧苦鄉人謀生,另一處給潮州開元寺...
於德芹 於德芹(1912年12月-1944年9月),男,山東省海陽人。生前為海陽縣獨立營班長。1944年9月犧牲。人物生平 生前為海陽縣獨立營班長。犧牲情況 1944年9月犧牲。
王以成(1877年—1912年) 字簫九。海陽縣(今海陽市)盤石店村人。中國同盟會會員,抗清志士。人物簡介 王以成,21歲考入登州文會館,曾書藏頭聯抒志:“以臥薪嘗膽樂樂壯志,成驅虜興華偉偉宏業。”;“簫聲夜半驚殘雲,九州夢中醒睡人”。後入青島工部局學習繪圖。人物經歷 1903年 (光緒二十九年) ,東渡...
宋至清時期的揭陽縣為潮州海陽縣析置,屬於潮州下轄縣。當代1965年7月揭陽縣析為揭陽和揭西兩縣,屬於汕頭地區。1991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撤銷揭陽縣建制,原揭陽縣分設為榕城區和揭東縣,設立揭陽市(地級),揭陽市管轄榕城區、揭東縣、普寧縣、揭西縣、惠來縣共1區4縣 秦至晉時期南海...
民國元年(1912)創建喬木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學校被日軍占領。鄉里一批愛國愛鄉的有識之士分別以書齋、祠堂為教室,招生授課。抗戰勝利後鄉里復辦學校,1952年收歸國辦。1968年國小附設國中班。此時,民辦學校、掃盲班、耕讀班、業餘夜校等各種辦學形式全面開花。1995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6年喬木學校新校舍落成,...
宿松民歌是流傳在安徽省宿松縣境內傳統民歌(贛語)的總稱。它語言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宿松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的集體抒情詩。 文南詞 文南詞,安徽省宿松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南詞,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文南詞流行於安徽省...
韋、袁、林三個姓氏遷居浮洋,姚氏、吳氏遷居楓溪,余氏遷居吉利新鄉(今潮州市體育館附近),郭氏遷居登塘村,鄭氏遷居楓溪。至民國元年(1912),孚中村一統黃姓。歷代分支 孚中黃氏宗族經過700多年分支繁衍,主村農業戶口7480人,農轉非遷出人口約1500人;孚中老二房自明朝嘉靖遷創大埔縣三河、黃坑、桃花古竹、...
1958年12月,成立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縣聯社管理委員會(同時是縣人民委員會),設農林水利部、工業部、交通部、財貿糧食部、文教衛生部、政法公安部、勞動武裝部、生活福利部和計畫委員會、基本建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等11個部、委。1960年1月,撤銷縣聯社各部,恢復科(局)。1966年4月,縣人民委員會設辦公...
雍正十一年(1733)改程鄉縣為嘉應直隸州,至民國元年(1912)廢清府州之制,改為梅縣。據此,可作如下歸納:“程鄉”起源南齊永明元年(483),建置時間長達1428年,距今時間也有1540年,所以說“千年程鄉”完全可以成立,且歷史底氣是綽綽有餘的。另據《乾隆嘉應州志》所載:“乾隆十五年(1750),知州王之正...
李少如(1 890—?),廣東省澄海縣蓮上鎮南徽村人。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時期,任澄海縣戰地國民兵團團長、民眾抗日自衛大隊長。民國元年(1912),澄海商人高繩芝創辦私人電話。民國7年,汕頭有利銀莊開辦汕樟電話公司。民國18年,南徽人李少如利用他任汕頭市警察廳長時由汕頭架設至其家的專用電話線路;集資...
2020年6月30日,澄海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5月,澄海區入選2019年“全國縣域網路零售百強榜單”。2020年8月,澄海區成功入榜“2019中國創新百強區”名單。2020年12月,澄海區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2021年5月14日,澄海區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國小勞動教育實驗...
清代,沿襲明制,灤州屬直隸省永平府。順治帝入關後至雍正末年,灤州轄樂亭、豐潤、玉田等縣。此後不再轄縣。民國元年(1912年),灤州仍屬直隸省永平府。民國二年(1913年),裁撤府州,灤州改稱灤縣。民國三年(1914),省下設道,灤縣屬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民國十九年(1930年...
揭陽市榕城區即是舊揭陽縣的縣治中心,是粵東古邑,歷史悠久,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秦漢晉時期的南海郡揭陽縣轄地為今潮汕三市、梅州和漳州南部等地。東晉鹹和六年(331),從南海郡分設東官郡,揭陽縣改設海陽縣,隸屬東官郡。今榕城區地域,為海陽縣管轄。 東晉義熙九年(413),分東官郡立義安郡,在秦漢...
1912年1月15日,蓬萊同盟會會員孫丹林等人組成的敢死隊與山東支部負責人徐鏡心組織的起義部隊一舉攻占了蓬萊城,登州府和蓬萊縣的文武官員全部投降。當天下午,山東(登州)軍政府在登州府衙宣告成立,辦事機構設在登州考院。1914年5月,北洋政府置膠東道,治煙臺,登州作為行政區劃劃上了句號。明代名宦祠 明太祖洪武四...
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已有人至此定居,以捕魚、曬鹽為生。獅子山麓有宋人遺址及陶瓷器。原屬海陽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屬饒平縣蘇灣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屬澄海縣蘇灣都。民國元年(1912年)後,先後屬東隴區、第五區、第二區,曾分屬東隴鎮和銀砂鄉、南砂鄉、水南鄉。解放以來,先後...
2018年,揭東區工業總產值146.3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64.14億元,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總產值84.3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產品銷售率97.96%,資產貢獻率21.08%,資本保值增值率105.66%,成本費用利潤率5.25%,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30.5萬元/每人,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26.15%。第三產業 2018年...
1912年至1913年,在弋陽縣烈橋鄉張家學堂搭學。1914年,再次輟學回家務農。1916年秋,考入弋陽縣立高等國小,取學名為方誌敏。 [31] 少年方誌敏 [86] 進步學生 在弋陽縣立高等國小就讀期間,他勤奮好學,廣泛閱讀進步書籍,大膽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組織了“九區青年社”(後又改組為“弋陽革命青年社”),帶領青年學生...
民國元年(1912年)被袁世凱召往北京,歷任高等軍事顧問、直威將軍、混成模範團副官等職。民國五年(1916年)借赴粵和解各獨立軍矛盾之機,離袁去港,次年定居天津。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去世。李準在擔任廣東水師提督期間,分別乘坐兵艦巡視南海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對群島進行深入調查,堪稱...
1940年,至延安馬列學院和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導演了反法西斯名劇《馬門教授》。參加編導了舞台劇《同志,你走錯了路》,籌劃組織了《保衛延安》等文獻紀錄片素材的拍攝;參與故事片《邊區勞動英雄》的創作。1946年,受派前往參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創建工作,任東影中共總支書記兼藝術處處長。1947年,主持拍攝了《民主...
退出城鄉低保救助對象共123戶268人,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837元/人月和795元/人月,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1340元/人月和1272元/人月,累計發放低保金2447.98萬元,發放特困人員供養金71.6565萬元;政府救助保險累計賠付55.5萬元;為30戶(67人)無勞動力單親困難母親家庭發放臨時救助金11.63...
元至元五年(1268年),省馬城入灤州及樂亭,縣地屬永平路灤州。明代(1368—1644年),灤州屬京師省永平府。縣地屬灤州。清代(1644—1911年),基本上沿襲了明代建置,將原京師省改為直隸省。縣地屬直隸省永平府灤州。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後,縣地屬直隸省津海道灤縣。民國17年(1928年)撤銷津海道,改直隸省為河北...
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隆都屬於潮州的海陽縣的一都。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隆眼城都隸屬潮州海陽縣懷德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割屬饒平縣,仍稱隆眼城都。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始簡稱隆都。民國元年(1912年),隆眼城都改設為隆都區。1949年後,隆都區割歸澄海縣管轄,今蓮華...
西晉時,屬幽州遼西郡陽樂縣。東晉十六國時,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之地,均屬遼西郡。北朝、北魏、東魏時,屬平州;北齊時,屬平州北平郡。隋代,屬遼西郡柳城縣。唐代,屬河北道營州柳城縣。遼代,為中京道潤州海濱縣。金代,改隸於北京路宗州海陽縣。元代,屬遼陽行省大寧路瑞州。明初,屬山東行省平...
隋開皇九年(589年),稱歸善縣,州、郡、路、府均設在縣境內。民國元年(1912年)後,廢惠州府,將...12月,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對象5809戶17943人,其中建檔立卡無勞動力對象低保戶2297戶4941人,全年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