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航空兵器館即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館,於1996年1月1日建成開放。該館的建成填補了各軍兵種博物 該館的建成填補了各軍兵種博物館的一項空白,並且為普及海軍航空兵知識、保存退役裝備、開展海軍航空裝備的科研,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將有助於加強民眾性的國防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軍航空兵器館
- 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館
- 建成:1 996年1月1日
- 意義:填補了各軍兵種博物
建築格局,航空兵器類型,米-24V直升機,航空武器B-52,雷達發展史,飛彈種類,
建築格局
該館展廳面積約1.7萬平方米,目前已擁有各型飛機19架、高炮6門、雷達2部,各種魚雷、飛彈多枚,陳列的教練機、運輸機、魚雷機、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以及PL-2 飛彈、C601飛彈、警8雷達及各種高炮均為我國自行研製的。
該館還將展品中的部分飛機對觀眾開放,如果您有興趣還可以親自操縱高炮,體驗一下其中的樂趣。
航空兵器類型
飛機最初用於戰爭主要是遂行偵察和通信任務,偶爾也用於轟炸地面目標和攻擊空中敵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專門為執行某種任務而研製的軍用飛機,例如主要用於空戰的殲擊機,專門用於突擊地面目標的轟炸機和用於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強擊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單座單
發動機殲擊機和多座雙發動機轟炸機,已經大量裝備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等得到廣泛使用,還出現了可長時間在高空飛行、有氣密艙的遠程轟炸機,執行電子偵察或電子干擾任務的電子對抗飛機,以及裝有預警雷達的預警機也開始使用。大戰中、後期,有的殲擊機的飛行速度已達750千米/小時左右,升限約12000米,接近活塞式飛機的性能極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噴氣式飛機發展很快。到1949年,美國、英國和蘇聯等國已擁有相當數量的噴氣式作戰飛機。當時著名的噴氣式殲擊機有蘇聯的米格-15,美國的F-80和英國的"吸血鬼",噴氣式轟炸機有蘇聯的伊爾-28和英國的"坎培拉"等。50年代中期,出現了殲擊轟炸機,如蘇聯的蘇-7、美國的F-105,它逐漸取代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使用的輕型轟炸機。60年代,殲擊機型號很多,且多是超音速的;轟炸機的型號也不少,多為亞音速。運辦機一般也採用了噴氣發動機,如美國的C-5A。飛行速度達3倍音速的高空偵察機有蘇聯的米格-25P和美國的SR-71。殲擊轟炸機、強擊機等都有少新型號。在這些軍用飛機中,有很多直到90年代仍在服役,例如美國的F-111、F-4、B-52,蘇聯的米格-21、米格-23、圖-95和法國的"幻影"Ⅲ等。此外,能垂直起降的戰鬥機如英國的"鷂"式已開始裝備部隊使用。70年代以來,軍用飛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作戰飛機除能完成原設計任務外,大多數
具有多用途能力,例如殲擊機有很強的對地攻擊能力,殲擊轟炸機可用於空戰格鬥,中高級軍用教練機能較容易地改裝為強擊機。 80年代開始,軍用飛機的電子設備性能、操作性和載重能力等方面有飛躍的發展。大型軍用運輸機載重能力達200噸,例如前蘇聯的安-225。大多數作戰飛機對跑道長度的要求不超過1000米。殲擊機可作9g過載機動動作,例如美國的F-16、法國的"幻影"2000和蘇聯的米格-29。準備在90年人使用的作戰飛機在80年代中已開始研製,其最大特點是採用隱身技術。例如美國的B-2遠程轟炸機、F-117戰鬥機和法國的"陣風"(RAFALE)。個別的殲擊機如美國的ATF可以不開加力超音速巡航,極大地提高了空戰的主動性。
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和少數轟炸機、運輸機裝有航炮作為攻擊或自衛武器。殲擊機還配備有中、遠程攔射空空飛彈和格鬥空空飛彈。現代空戰中套用遠程飛彈的戰例已逐漸增多,目標往往在目視能見距離之外即被擊毀滅,所以這類飛彈亦稱"超視距"飛彈。它多為雷達半主動制導,發射飛彈的飛機在飛彈命中目標前必須用機上雷達照射目標,不能隨意機動。這時間在飛彈最大射程發射條件下約需要30~40秒,所以很容易也被對方擊中。新飛彈如美國的AIM-120本身裝有雷達,在接近目標時可進行未段自動尋的制導,在彈道中段靠程控或慣導系統控制,發射這種飛彈的飛機可以"發射後不管",隨即機動脫離。超視距飛彈一般不受天氣影響,能攻擊高於載機10~12千米的目標,可從4~5千米高度
攻擊超低空飛行的目標,能從目標的各個方向發射,所以也稱為"三全"(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型飛彈。格鬥飛彈多靠目標輻射的紅外線制導,發射前要目視瞄準或依靠機上雷達同步使飛彈先跟蹤目標,射程最大約12千米,但接近到300~500米外都允許發射,也稱為"全向"攻擊飛彈。80年代生產的新型雷達制導攔射飛彈,如法國的"邁卡"也具有近距格鬥發射能力。 直接用用於對空作戰的飛機,一般都具有對地(或水面、水下)攻擊能力。對地攻擊所用武器分兩類:一類是非制導武器,如航炮、火箭和一般炸彈;另一類是制導武器,如無線電遙控炸彈,雷射制導炸彈、電視炸彈和空地飛彈、空艦飛彈、反潛飛彈等。
米-24V直升機
武裝直升機實際上就是直升機家族中的“戰鬥機”,是航空兵器的後起之秀,它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很快,在近40年的時間裡,先後發展了三代,成了兵器家庭中一個興旺家族。
機動速度更快
現代戰爭,是陸、海、空、天(空間)、信息一體的立體戰爭,諸兵種密切協同。然而,在空、地機動兵器之間,速度上存在著時速60—100公里的差距,高度上存在著一個從0到100米之間的空白。直升機的理想活動範圍正好填補了這個時、空間隙,它猶如一條紐帶,緊緊地將陸、海、空使用的各種武器聯繫在一起,構成了立體作戰模式,使各種武器得以密切協同,互相揚長避短,
充分發揮武器的整體作戰效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直升機是空地一體戰的紐帶。直升機空中飛行,爬高、速度快,懸停、轉向機動自如,反應靈活,不受地形條件的限制。它機動速度快,其機動速度是步兵的20—30倍,是裝甲部隊的6—8倍,在叢林、水網稻田則更具有無法比擬的快速機動能力。因此,直升機能憑藉其低空、超低空的優勢,居高臨下,以空中猛烈的火力,對敵裝甲目標發起猝不及防的攻擊,並能夠以優勢的反坦克武器在敵防空火力射程之外對其攻擊。直升機還有一大優勢,就是它能貼地隱蔽飛行和實施近距離攻擊,使敵地面防空武器“撓頭”。據計算,直升機在30米以下的超低空,以每小時250公里的速度飛越120度視界範圍的空間只需3至4秒,在暫短的時間裡,對於地面防空武器來說,要連續完成發現、判斷、瞄準、跟蹤、發射,難度極大。同樣,一枚反坦克飛彈,由反坦克直升機來發射,其機動力可提高4-5倍。 功能變化更全目前,各國軍隊主要使用的是第一、二代武裝直升機,這些武裝直升機不僅功能單一,而且不具備空戰能力。第一代主要是支持地面部隊和為運輸直升機護航、進行對地武裝攻擊和火力支援,如AH-1“眼鏡蛇”、米-24“雌鹿”;第二代主要是反坦克。在設計上又進行了分工,大致出現了轟炸、強擊等用途的武裝直升機,如AH-64“阿帕奇”、卡-50“黑鯊魚”和米-28“浩劫”。
現代高技術戰爭,直升機長途奔襲,既要打擊地面坦克、裝甲車輛,支持地面部隊作戰,又要對付地面火力,與敵直升機空戰。這對武裝直升機來說,就需要戰場上的多面手(一機多型或一機多用),也就是“多功能”。美國新研製的第三代隱身武裝直升機RAH-66“科曼奇”,在設計上就同時考慮了武裝偵察、反坦克/對地攻擊和空戰等三個方面的作戰需要,從而派生出三種型號,即武裝偵察型、攻擊型和空戰型。俄羅斯的“黑鯊魚”三兄弟,卡-50“黑鯊魚”、卡-50N“夜鯊魚”和卡-52“短吻鍔”是俄羅斯最新研製的系列戰鬥直升機,它們都是從武裝偵察型、反坦克型/對地攻擊型和空戰型等多方面考慮設計的;德國和法國聯合研製的“虎”式直升機,也有HAC反坦克型和HAP空戰、護衛和戰鬥支援型;義大利研製的A-129“貓鼬”也有反坦克型和空戰型。
攻擊火力更大
作戰中,它可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性質,選擇彈藥組合,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如70毫米無控火箭彈,每個彈頭內含有10枚子彈,發射後能在目標上空形成密集的“紅雨”,其殺傷和破甲能力遠遠超過地面炮兵和坦克的集火突擊。特別是直升機能有效地利用地形和隱蔽物,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突然攻擊目標,使敵躲不勝躲,防不勝防。因而被人們稱之為“三維運動的炮塔”和“空中武器發
射的平台”。此外,直升機不僅裝有先進的目標截獲和標識系統及飛行員夜視系統,而且裝有先進的雷射告警、紅外干擾等通信、電子戰設備,既保證自身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避免了敵方的攻擊和電子干擾,又可以給敵方電子設備予以強有力的干擾,使對方和各種雷達、通信等電子設備遭到“軟殺傷”和干擾。這種由空中獨特的殺傷能力,是地面機械化軍隊難以實現的,也是坦克家族不能具有的。因此,直升機被稱為坦克的“天敵”,是對付集群坦克非常有效和可靠的武器。據稱,美軍的AH-64武裝直升機裝有16枚反坦克飛彈,若有21架武裝直升機,按戰時命中率為80%計算,一次出動就可以擊毀268輛坦克。從戰鬥效益上看,1-2個直升機連,即可以對付1個摩托化步兵師的進攻。
目前,世界各軍事強國都在下大力改善武裝直升機的武器系統,使其火力打擊能力進一步提高。如美軍的AH-64D“長弓阿帕奇”改進後,可以同時跟蹤並識別256個各式空中和地面目標,並可以將目標初步分類,該系統能與機載的信息庫聖對比,列出16個最具威脅的目標及射擊順序,並能同時把目標的信息傳輸出其他友機協同發起對目標的精確攻擊。
生存能力更強
武裝直升機的生存能力取決於其自身的火力、機動性、防護性、抗墜毀性能和其他安全性能。現代武裝直升機的要害部位,添加了具有特殊性能的強度、超硬度、超輕型結構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防彈複合裝甲等。防護能力最強的是駕駛員座椅,它能在100米的距離上可抗7.62毫米槍彈的攻
擊,其抗彈能力相當於13—14毫米厚的裝甲鋼板,其他要害部位的防護能力一般不低於10毫米裝甲鋼板,其機身低部可抵禦12.7毫米槍彈或23毫米炮彈的攻擊,加之它具有高度的機動能力,良好的空防能力和電子對抗能力,其綜合生存能力比坦克家族遠勝一籌。
坦克家族的裝甲能力雖強,但受地形條件的限制,機動性能已經難以對抗精確制導武器發展的速度。它目標大、速度慢,視界和射界有限等先天性難以克服的弱點,使其優越性愈來愈少,生存能力日益減弱。它與直升機對抗,猶如蛇與鷹相較,直升機具有坦克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從直升機的設計要求看,它們有較高的彈傷容量,受彈面小,兩駕駛員呈串列式,後艙比前艙高,前後艙用防彈壁板隔開,這種布局,可有效地避免兩個駕駛員被同一發彈擊傷;機體結構允許有一定程度的彈(塑)性變形,機頭有鼻形防撞裝置,機身某些部位用裝甲板覆蓋;彈藥放在機腹內,裝有抗墜毀和自封燃油箱,兩個發動機分別安裝在機身的兩側;操縱系統、供油系統、駕駛儀表等均採用多餘度設計;為減少被發現的機率,機身大都採用低光偽裝塗料,蒙皮也開始智慧型化視覺隱身,能感受外界的聲、溫、壓、電、磁的變化,並隨之作出反應,使武裝直升機就像一條“變色龍”。此外,機上還安裝有雷達告警、金屬箔條施放設備,以對付紅外防空飛彈和各種地面武器的攻擊。
由此可見,以武裝直升機組成的空中機動部隊,集陸、空軍的主要優點於一身,是一支空地一體合成軍隊。作戰時,在目標上空一掠而過,完全成為一縱即逝的瞬間目標,從而使敵雷達難以發現,地空飛彈、防空火炮等只能“望機興嘆”。
航空武器B-52
哈烏里指出,美國國防部正在制定一項建造新型戰略轟炸機的計畫。根據這一計畫,新型戰略轟炸機將屬於遠程轟炸機,其可以攜帶核武器及可以打擊地下深層目標的武器系統。據悉,相關諮詢已經於去年5月發給美國國防部的一些武器承包商。
與此同時報導指出,美國空軍司令部並不關注裝備新型戰略轟炸機的問題,因為美空軍目前還沒有替換現役B-52戰略轟炸機的計畫。
根據美國空軍計畫,B-52戰略轟炸機還將服役至2040年,屆時最新一批的B-52轟炸機也將服役滿78年。據悉,最後一架B-52戰機是美國波音公司在1962年製造的。據美軍專家表示,B-52戰略轟炸機的設計使該型機服役至2040年,1架B-52型機每年的平均飛行時數為250小時,這就意味著每架飛機總的飛行時數為12500小時,而該型機機翼最上層表面的使用期限為28000-33000小時。
目前美國空軍正在制定B-52戰略轟炸機改進計畫,主要考慮為其安裝新型機載航空設備和武器系統,使其可以在低空飛行,並可使用常規高精度武器。
專家指出,目前B-52戰略轟炸機可以在現代化的防空條件下執行作戰任務,所有改進計畫將在2009年完成。據悉,美國空軍目前共裝備有94架B-52戰略轟炸機。
雷達發展史
1842年都卜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都卜勒效應的都卜勒式雷達。
1886年赫茲(Heinerich Hertz)展開研究無線電波的一系列實驗。
1888年赫茲成功利用儀器產生無線電波。
1897年湯普森(J.J.Thompson)展開對真空管內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爾(Christian Hülsmeyer)發明電動鏡(telemobiloscope), 是利用無線電波回聲探測的裝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發明真空三極體,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放大信號的主動電子元件。
1917年沃森瓦特(RobertWatson-Watt)成功設計雷暴定位裝置。
1922年馬可尼在美國電氣及無線電工程師學會(AmericanInstitutesofElectricalandRadioEngineers)發表演說,題目是可防止船隻相撞的平面角雷達。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尋敵艦。
1925年貝爾德(John L.Baird)發明機動式電視(現代電視的前身)。
1925年伯烈特(Gregory Breit)與杜武(Merle Antony 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達,把從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短脈衝顯示在陰極射線管上。
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 三年後改用脈衝波。
1935年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37年瓦里安兄弟(Russelland Sigurd Varian)研製成高功率微波振盪器,又稱速調管(klystron)。
1939年布特(Henry Boot)與蘭特爾(John T.Randall)發明電子管,又稱共振穴 磁控管(resonant-cavitymagnetron)。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
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4年馬可尼公司成功設計、開發並生產「布袋式」(Bagful)系統,以及「地氈式」(Carpet)雷達干擾系統。前者用來截取德國的無線電通訊,而後者則用來裝備英國皇家空軍(RAF)的轟炸機隊。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全憑裝有特別設計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達,盟軍得以打敗德國。
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衝雷達。
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衝都卜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飛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飛彈,預警時間為20分鐘。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空間飛行器。
飛彈種類
彈頭裝普通炸藥的,為常規飛彈;核裝藥的,為核飛彈。按飛行方式分,有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按作戰任務的性質分,有戰略飛彈和戰術飛彈;按發射點和目標分,有地地飛彈、地空飛彈、空面飛彈、空空飛彈、潛地飛彈、岸艦飛彈等;按攻擊的兵器目標分,有反坦克飛彈、反艦飛彈、反雷達飛彈、反彈道飛彈飛彈、反衛星飛彈等。按搭載平台分,有單兵便攜飛彈、車載飛彈、機載飛彈、艦載飛彈等。還可按射程遠近及推進劑的性質等分為不同類型。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精度高、殺傷破壞性大等特點。
在飛彈的制導(導引)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
按照飛彈的作用分類可以簡單地分為戰略飛彈和戰術飛彈。 分類:飛彈有多種分類方法。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的關係可分為:從地面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地地飛彈;從地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地空飛彈;從岸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岸艦飛彈;從空中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空地飛彈;從空中發射攻擊水面目標的空艦飛彈;從空中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空空飛彈;從水下潛艇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潛地飛彈;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艦空飛彈;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艦艦飛彈;從空中發射攻擊水下潛艇的空潛飛彈;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下潛艇的艦潛飛彈;從水下潛艇發射攻擊水下潛艇的潛潛飛彈、從潛艇發射攻擊飛機的潛空飛彈、從飛機發射攻擊衛星的反衛星飛彈等。按攻擊活動目標的類型可分為:反坦克飛彈、反艦飛彈、反潛飛彈、反飛機飛彈、反彈道飛彈、反衛星飛彈等。按飛行彈道可分為:主動段按預定彈道飛行,發動機關機後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再入段仍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或機動飛行的彈道飛彈;主要以巡航狀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巡航飛彈等。按推進劑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推進劑飛彈和液體推進劑飛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打擊戰略目標的戰略飛彈和打擊戰
役戰術目標的戰術飛彈。 從地面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叫地地飛彈。這類飛彈還可按射程遠近分為近程(小於1000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遠程或洲際(8000公里以上)飛彈。也可按彈道式地地飛彈及巡航式地地飛彈分類。地地飛彈一般攻擊地面的固定目標,但在近距離內也可用於攻擊運動速度低的目標,如反坦克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