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興農民組團搶救“西路梆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興農民組團搶救“西路梆子”
- 記者:李家偉
《海興農民組團搶救“西路梆子”》
《海興農民組團搶救“西路梆子”》海興農民組團搶救“西路梆子”本報駐滄州記者 李家偉 文/圖剛剛忙完麥收,整個村子裡飄蕩著麥秸稈的香味兒。在海興縣辛集鎮趙堤頭村村委會大院裡,伴著麥香飄出的還有鑼鼓、板胡聲,隨著“樂隊”的伴...
西路梆子,河北省海興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西路梆子是現在的河北梆子的雛形,形成於清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山陝梆子,經商人傳入今河北海興一帶,當地人結合本地的哈哈腔、羅羅腔、柳子戲、漁鼓戲、秧歌劇及地方民歌、鼓詞等說唱藝術及武術、雜技、舞蹈等民間技藝,形成了西路梆子,並迅速傳播至...
海興縣文化館 海興縣文化館,是一個事業單位。2021年11月18日,海興縣文化館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三級文化館公示名單。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興縣文化館獲得“西路梆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聲腔劇種,又名京梆子、直隸梆子、衛梆子、秦腔等。鼎盛時期,曾流行於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烏蘭巴托,南至廣州,東至今俄羅斯的海參崴,西至新疆的廣大區域,後影響範圍縮小,目前主要流行於河北、北京、天津及山東、東北的部分地區。聲腔音樂屬板腔體,演唱時以梆子擊節,以板胡、...
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二人台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所唱的多是小曲。舊時二人台演出有一套習慣,一般先由丑角上場說“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稱的現成...
1116 IV-154 西路梆子 河北省海興縣 1117 IV-155 淮北梆子戲 安徽省宿州市、阜陽市 1118 IV-156 滑稽戲 上海滑稽劇團,江蘇省蘇州市 1119 IV-157 張家界陽戲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 1120 IV-158 海南齋戲 海南省海口市 曲藝(總計18項)序號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21 Ⅴ-97 蓮...
秧歌戲(蔚縣秧歌),河北省蔚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蔚縣秧歌又名“蔚州梆子”、“蔚劇”,產生於蔚縣,流行於河北省張家口、晉北地區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旗縣,是深受流行地民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劇種。蔚縣秧歌早期用“訓調”(民歌)演唱,以“兩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
隆堯秧歌戲“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唱腔古樸,是徒歌乾唱的形式,在伴奏上只有打擊樂(武場),而無絲竹相配(文場),打擊樂器有板鼓、大鑼、小鑼、鐃鈸、梆子。其每一唱段的開始和唱句的連線、送腔、結束,皆以打擊樂貫穿,相當於其它戲曲藝術的過門、間奏。鑼鼓經有“二鼓頭”“三鼓頭”“四鼓頭...
晚清到民國年間,賽戲衰落。家庭班社紛紛解體,有的改唱北路梆子或其他地方劇種。新中國成立後,賽戲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晉北地區文藝匯演中,朔縣賽戲班演出了 《孟良盜骨》,之後賽戲絕跡於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劇團曾做嘗試性恢復演出並錄像。賽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12日...
南岩亂彈劇目均系口傳心授,雖在縣委、政府的支持扶持下,做了挖掘、搶救工作,徵集、撰寫了圖片、劇本和音像,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南岩亂彈賴以生存的基礎日趨薄弱,觀眾也越來越少,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亂彈為何物了,亂彈藝術已經瀕臨滅絕。(二)現在西路亂彈的流布地區已經沒有一個專業亂彈劇團,高邑只剩下...
秧歌戲行當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門”,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鬚生、花臉、青衣“三大門”,其音樂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點,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容的體制,表演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提高。早期定州秧歌全部用打擊樂伴奏,俗稱“大鑼腔”。1952年定縣秧歌劇團成立,開始嘗試使用弦樂伴奏,初學京劇模式,使用京胡、...
武安平調俗稱大戲,約產生於明末清初,是河南淮調與武安地方民間音樂結合的產物(文化遺產網),平調的藝人多為武安縣農民,故平調念白採用武安話為基礎的韻白。建國後,平調念白吸取了京劇、河北梆子劇種的藝術精華,念白現分為“韻白”、“京白”、“方言白”,有的戲,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無論是歷史故事...
永年西調,河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永年西調是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所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清鹹豐年間,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不斷吸引當地的人加入班底,在演出的過程中,永年一帶的方言語音逐漸滲透其中,同時,受到多種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長時間融合,最終形成了永年的一個獨特的...
由於老藝人陸續去世,河間皮影戲大量口傳心授的曲目逐漸消失,其前景堪憂,急需加大力度予以搶救保護。保護措施 河間市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多次走訪老藝人,邊整理劇本邊排練,對河間皮影戲傳統劇目《繡花燈》進行了錄音、錄像和文字整理工作。2017年7月,河北省河間皮影戲傳承人盧寶宗免費開設了皮影戲小課堂。2019年11...
冀南四股弦又稱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19世紀初,最早是以花鼓戲發展而成,由山東臨清傳入館陶,在俚曲的基礎上,不斷取長補短,並吸收河北亂彈、京劇、河北梆子、武安平調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已有近200年歷史,從1920年到抗日戰爭時期,四股弦有了突破...
清末民初至1937年間,各地湧現出了許多絲弦班社,有的還與老調、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出現“三合班”,有的還出現過兼唱亂彈、京劇的“五腔班”。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各地的演出活動陷入低潮,為了生計,“正定紅”劉魁顯和“平山紅”封廣亭等藝人在整合絲弦演出資源的基礎上創建了“玉順班”,這是一個季節性的...
冀南皮影戲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樂器。樂隊配有板胡、二胡、悶笛、三弦、嗩吶、笙等樂器,又配上了電子琴。武場配有板鼓、戰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鑔、小鑔、馬號、梆子等。冀南皮影戲班社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習俗,基本上體現了原生態皮影戲的表演形式。主要劇目 演出劇目主要有:《西遊記》《...
其曲調以安徽琴書的唱腔為主,也唱梆子腔和拉魂腔(即泗洲戲)。同年,蕭縣單口墜子男藝人李教令(綽號“黑大個”)、女藝人史鳳俠等先後加人了“大揚琴班”。“大揚琴班”的音樂隨之增加了單口墜子的音樂成分。由於墜子的音樂一向深受民眾歡迎,李教令又是淮北一帶很有影響的墜子藝人,後來便在李教令的倡導下,...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五腔弦、五調弦,是河北省地方戲稀有劇種之一。19世紀初,由山東臨清傳入邢台,在民間俚曲的基礎上,不斷取長補短,並吸收亂彈、京劇、河北梆子、絲弦、武安平調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從誕生到現在已有近200年歷史,其間從1920年到抗日戰爭這段時期,四股弦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