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補充調查及礦產資源評價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補充調查及礦產資源評價》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石油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為主要完成單位,張洪濤、陳邦彥、張海啟、吳必豪、張訓華、吳金龍、肖漢強、王振宇、張富元、石學法、溫寧、許東禹、黃永樣、蘇達權、肖國林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補充調查及礦產資源評價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石油局等
  • 完成人:張洪濤、陳邦彥、張海啟、吳必豪、張訓華、吳金龍、肖漢強、王振宇、張富元、石學法、溫寧、許東禹、黃永樣、蘇達權、肖國林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20040001
項目名稱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補充調查及礦產資源評價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石油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張洪濤、陳邦彥、張海啟、吳必豪、張訓華、吳金龍、肖漢強、王振宇、張富元、石學法、溫寧、許東禹、黃永樣、蘇達權、肖國林
獲獎證書編號
KJ2004-1-1
獎種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等級
一等

項目摘要

項目所屬科學領域: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礦產資源。 項目主要內容:(1)填補了近120萬km2的海域勘測空白,完成21個勘測區塊的基礎地質圖件105幅、黃海、東海、南海海區的綜合性圖件40幅;(2)對管轄海域油氣資源遠景進行了系統的科學分析與重新評價,進一步探明5個新區的含油氣地質特徵;(3)對天然氣水合物和陸架、陸坡區重砂礦產的找礦遠景首次作出評價;(4)對沉積物類型、沉積作用、物質來源與古氣候環境的演化獲比較系統的新成果和新認識;(5)通過重磁、地震的綜合研究,對管轄海域構造區劃、斷裂系統、地殼結構取得眾多新發現、新證據;(6)從礦產資源出發研究了不同劃界方案的利弊。 項目特點: 1、探測項目之齊全,工作量之大,為歷史之最:海上補充調查面積120萬km2,約占我國管轄海域的40%,參加內外業人員1133人,動用船隻14艘及9大類近50種地質地球物理探測裝備,總航程近32萬km,調查歷時5年,投入經費7899萬元(專項經費5619萬元,部門匹配2280萬元),實際完成海洋重磁力測量15萬km,單道地震和淺剖側掃近4.2萬km,多道地震5千km,表層取樣2144個,柱狀岩芯取樣371站,淺鑽3口,進尺170m。其參加人員之多,探測項目之全,專業研究之廣,工作量和經費投入之大,是以往調查所不能比擬的。可以說,這是建國以來第二次全面系統的海洋地質大調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2、依靠先進技術,嚴格執行規範,保證成果精度和質量:大力引進高精度、數位化先進設備,充分利用國家“863”計畫海洋領域所取得的高技術成果,使探測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確保了成果精度。項目實施過程還認真執行國家有關規範及126專項的補充規程和實施細則,使測線、測站網度完全符合規定,也使樣品測試和數據處理的質量得到保證,從而滿足了黃、東海1∶50萬、南海1∶100萬比例尺成圖的要求。3、重視科研,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增設沉積、構造、資源評價等專門研究課題6項,其經費占整個項目的11%,保證了更大限度地利用國內外信息和新舊調查資料,深化了勘測成果地質解釋的科學性、先進性和綜合性,使項目研究報告和圖集達到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 套用推廣情況:本項成果適用於海域劃界、海洋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海洋地質研究、國防建設和海洋管理等領域,並已在“海域劃界研究”項目、215專項、中日劃界談判、南沙專項、外交部南海協調機制、東亞邊緣海地質構造研究、“十一?五”海洋調查的各項規劃、能源戰略研究、艦船航保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