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萬廣州幅(F-49)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

《1:100萬廣州幅(F-49)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是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徐子英、汪俊、陳泓君、鐘和賢、祝嵩、胡小三、鞠東、黃磊、吳峧岐、孫美靜、周嬌、王哲、李波、李剛、趙利、張江勇、李濤、李順、黃文凱、魏曉、田成靜、杜文波、郭麗華、牟澤霖、唐江浪、韓艷飛、蔡觀強、羅偉東、顧元、劉玉萍、劉斌、李麗青、高佩蘭、郭軍、劉勝旋、馬金鳳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100萬廣州幅(F-49)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
  • 第一完成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 主要完成人:徐子英、汪俊、陳泓君、鐘和賢、祝嵩、胡小三、鞠東、黃磊、吳峧岐、孫美靜、周嬌、王哲、李波、李剛、趙利、張江勇、李濤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210418
成果名稱
1:100萬廣州幅(F-49)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
第一完成單位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主要完成人
徐子英、汪俊、陳泓君、鐘和賢、祝嵩、胡小三、鞠東、黃磊、吳峧岐、孫美靜、周嬌、王哲、李波、李剛、趙利、張江勇、李濤、李順、黃文凱、魏曉、田成靜、杜文波、郭麗華、牟澤霖、唐江浪、韓艷飛、蔡觀強、羅偉東、顧元、劉玉萍、劉斌、李麗青、高佩蘭、郭軍、劉勝旋、馬金鳳
研究起始日期
2014-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17-03-01
主題詞
南海西北陸緣,閩粵濱海斷裂帶,海陸聯編,海岸線變遷,地形地貌,地殼穩定性,瓊州海峽,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地球物理特徵,地質構造特徵,沉積特徵

成果摘要

項目利用當今海洋高新技術,對南海西北部海域和陸域開展了系統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通過海陸聯編聯測和綜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編制了20幅圖幅成果圖件,編寫了成果報告。 主要成果有:(1)系統厘定了閩粵濱海斷裂帶的時空展布特徵、刻畫了其內部構造變形特徵和斷裂活動性,探討了其成因機制。(2)根據陸海統籌思想,對海、陸大斷裂進行了聯編。重新厘定了珠江口盆地西側NW向走滑斷裂帶發育位置及特徵。(3)剖析了瓊州海峽的斷裂、岩體、沙波等,揭示了瓊州海峽東西側地層的穩定性。(4)首次利用遙感技術反演出瓊州海峽的水深數據,精細刻畫了該海峽及其東西兩側微地貌及其特徵。(5)初步查明了區內海水溫鹽深特徵及海水水質特徵。(6)查明了海底底質類型、物質組成和分布特徵,揭示了中更新世以來的沉積環境演化過程。(7)綜合評價了沿海海域主要災害地質類型。(8)查明了區內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等礦產資源的分布狀況,劃分了礦產資源分布遠景區。 該成果為粵桂沿海地區油氣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華南沿海地區的減震防災、沿海工程建設、海岸帶環境生態保護、海洋基礎地質研究和國防建設等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項目利用當今海洋高新技術,對南海西北部海域和陸域開展了系統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通過海陸聯編聯測和綜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編制了20幅圖幅成果圖件,編寫了成果報告。 主要成果有:(1)系統厘定了閩粵濱海斷裂帶的時空展布特徵、刻畫了其內部構造變形特徵和斷裂活動性,探討了其成因機制。(2)根據陸海統籌思想,對海、陸大斷裂進行了聯編。重新厘定了珠江口盆地西側NW向走滑斷裂帶發育位置及特徵。(3)剖析了瓊州海峽的斷裂、岩體、沙波等,揭示了瓊州海峽東西側地層的穩定性。(4)首次利用遙感技術反演出瓊州海峽的水深數據,精細刻畫了該海峽及其東西兩側微地貌及其特徵。(5)初步查明了區內海水溫鹽深特徵及海水水質特徵。(6)查明了海底底質類型、物質組成和分布特徵,揭示了中更新世以來的沉積環境演化過程。(7)綜合評價了沿海海域主要災害地質類型。(8)查明了區內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等礦產資源的分布狀況,劃分了礦產資源分布遠景區。 該成果為粵桂沿海地區油氣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華南沿海地區的減震防災、沿海工程建設、海岸帶環境生態保護、海洋基礎地質研究和國防建設等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