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萬中沙群島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

《1:100萬中沙群島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是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高紅芳、孫桂華、張江勇、鐘和賢、汪俊、羅偉東、蔡觀強、羅賢虎、王金蓮、文鵬飛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100萬中沙群島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
  • 主要完成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 主要完成人:高紅芳、孫桂華、張江勇、鐘和賢、汪俊、羅偉東、蔡觀強、羅賢虎、王金蓮、文鵬飛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70059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46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項目屬於“海洋地質保障工程”, 2006年1月《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提出“實施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開展區域海洋地質調查,進行海岸帶、海底地質情況探測,系統掌握海洋地質基礎數據,摸清海域油氣資源潛力”的要求。2008年7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土資源部關於呈報海洋地質保障工程總體方案的請示》(國土資發〔2008〕127號),設立“海洋地質保障工程”專項。據此,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任務書基[2008]GZH200800502,啟動項目工作。研究目標為運用當今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手段,系統採集海洋區域地質基礎數據。查明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化學場、沉積物類型、地層結構、地質構造、礦產資源類型和分布等基礎地質信息。開展區內關鍵地質問題綜合研究。編制滿足國家需求的基礎數字地質圖件。
項目是首批依據規範完成的全實測基礎調查,圖幅面積28.2萬km2,為2~4km深水-超深水陸坡和海盆區,經費1.2億元;採用深水高新技術,採集了測深、表層樣、柱狀樣、溫鹽深、熱流、高分辨單道地震、多道地震、重磁等基礎數據。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極大提高了地形圖精度;了解了海水溫躍層、鹽躍層等水文要素;分析了沉積物類型和分布、碳酸鈣溶躍面變遷和地球化學場以及晚更新世以來氣候環境變化等地質問題;綜合研究了重力場、磁力場和新生代地層結構、沉積體系、岩漿活動、構造變形、斷裂體系;探討了構造演化、大陸邊緣性質和地殼結構等關鍵科學問題。編制1:100萬數字地質圖件20張。
新發現和重要成果:首次在北呂宋推覆帶發現水合物遠景區;在深海平原海山頂部發現富Ni鐵錳結殼;新發現兩座海山、三座火山口和兩處大型海谷;完整確定了南海北部近600km洋陸界線;率先建立了下陸坡-海盆構造格架和沉積建造模式;發現大型海盆濁積扇體;揭示海盆沉積厚度可達1~3km,打破了認為南海海盆沉積一般小於1km、均厚約500m的傳統認識;首次揭露南海海盆殼幔結構的不均衡性。
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上取得創新:首次在遠海區運用遙感技術進行島礁微地形地貌分析,對船測無法抵達區補充測量,拓寬了遠海區調的探測手段;首批依據最新規範完成海洋區域填圖,提升了我國海洋地質調查水平;全面運用深水先進調查方法,開啟了深水-超深水區系統規範地開展區調的先河;對海盆區大型濁積扇體及其陸坡大型海谷補給水道的研究豐富了南海“源-渠-匯”理論的成果。
項目成果在外交部邊海司、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海軍工程設計研究局等單位套用良好,為海洋權益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為IODP349航次井位布設、海底實體命名、200萬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編制等提供了支撐。
組織了中青年碩博士組成的工作團隊,實行以老帶新、分塊負責、多學科交叉研究,培養鍛鍊了一批人才,為海洋區調工作大量開展造就了過硬技術隊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