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黃海(35.-37.N,122.-125.E)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調查研究》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為主要研究單位,溫珍河、戴春山、郭振軒、龔建明、吳志強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黃海(35.-37.N,122.-125.E)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調查研究
- 依託單位: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 完成人:溫珍河、戴春山、郭振軒、龔建明、吳志強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 20030035 | ||
項目名稱 | 南黃海(35。-37。N,122。-125。E)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調查研究 | ||
主要完成單位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 ||
主要完成人 | 溫珍河、戴春山、郭振軒、龔建明、吳志強 | ||
獲獎證書編號 | KJ2003-2-32 | ||
獎種 |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
等級 | 二等 |
項目摘要
1. 立項背景 隨著《國際海洋法公約》的生效與實施,世界上的共海域國家都面臨著海上劃界問題,而資源分布是劃界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查清黃海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有必要加強對黃海的地質-地球物理特徵等基礎地質問題的研究。黃海作為中國、韓國之間的共有大陸架,目前了解到的雙方的劃界要求衝突不是很大,這就為中韓雙方合作研究黃海地質問題提供了可能。中韓兩國對黃海的地質構造認識又存在明顯的分歧,雙方都有合作研究的必要。為此,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提出此項目,經地礦部、國家科委批准,列入中韓合作研究1995年第七項。1997年底啟動,1999年隨部級機構改革,列入國土資源大調查地質調查計畫。 2. 主要科學技術內容 中韓共同調查和合作研究,通過對南黃海及其周邊的中新生代盆地對比、南黃海北部盆地的內部對比研究,為更客觀地認識黃海的地質結構與構造,更準確地評價預測黃海海域我方一側的油氣資源遠景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作為揚子地台與中朝地台的聯接帶,可以發展大地構造理論,為進一步研究該地區的地殼結構提供條件;豐富海洋地質理論,再溯該地區中新生代的環境演化。 研究報告約13萬字,內容包括:概況、區域地質特徵、地球物理特徵、中新生代地層及其分布、含油氣分析與遠景評價、地質結論與建議等共六章。分別闡述了項目背景,研究區所在的區域地質特徵、地球物理場,以中生界為重點的地層對比與地層分布,以劃界爭議區為重點研究區的油氣遠景,以及研究得出的地質結論等。報告附圖27幅。此外還編譯出版海洋地質情報文集“黃海東部-群山盆地石油地質研究”一部,約14萬字。 3. 主要研究成果 A、根據中韓兩國在黃海海域及鄰區的資料,採用綜合地球物理解釋技術,首次統一編制了南黃海北部盆地的基底構造圖,並進行了構造分區,這為南黃海油氣勘查部署打下了良好基礎。 B、鑽井地層對比成果證實了南黃海北部盆地有揚子地塊中、古生界海相構造層。通過盆地內鑽井地層標定對比認為,韓國鑽探的Kachi-1井在井深2693m以下鑽遇海相的白雲岩,含有三疊紀的大孢子化石,可與揚子地塊三疊紀的青龍群對比,並可在地震剖面上進行追蹤,證實本區存在中—古生代海相殘留盆地,這對該區華北和揚子地塊的劃分、古生代海相盆地的勘探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 C、證明了南黃海盆地的結構在東—西和南—北方向上差異較大。 西部坳陷區為中新生代盆地,但新生界厚度大,至東部坳陷區則以中生代地層為主,新生界厚度小。盆地結構東西部明顯不一樣,具較大的差異性和不對稱性。東部的中生界厚度大,火山岩多,埋藏較淺;西部的中生界厚度較小,碎屑岩為主,埋藏深。北部坳陷區以中生代和中-古生代海相構造層為主,這種沉積中心的轉移控制了油氣資源的分布; D、提出了南黃海北部盆地及鄰區白堊系的“三分”對比方案。為該區中生界的油氣勘探和評價奠定了基礎; E、採用先進的盆地模擬技術進行了工區的油氣資源評價,評價參數的選取既考慮了鑽井揭示的情況,又對周邊地區進行了類比分析,進行了綜合考慮。 F、套用了大量的新方法新技術。使用平衡剖面法定量描述了盆地的構造演化;合成地震記錄有效地標定了地層層序;重力反演技術揭示了盆地的結構和構造;盆地模擬技術預測研究工區的油氣資源量;區域對比與局部對比研究綜合評價了工區地層的生烴潛力。這些新技術新方法的套用,為地質結論提供了較充足的科學依據。 4.與國內外同類研究成果對比 項目成果於2001年8月1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專家會審,被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評審專家組評定等級:優秀,認為取得了創新性的重大進展. 5.成果套用和取得效益情況 本項目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被套用於我國海域劃界準備方案,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作為後續黃海油氣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調查項目地震勘探設計的主要參考資料,後續項目都套用了該項成果,相關單位提供了套用證明。 6.推動科技進步的意義 首次完整地開展南黃海盆地油氣基本地質條件的研究,為提高我國對南黃海油氣勘探的認識,開創南黃海油氣勘探新局面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