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時代是指一個瀕臨海洋的國家和地區擁有海洋權益並自由、自主地享有、利用海權開展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科研等一切活動的時代。“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商業運輸通過海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離海岸幾百英里的地方,這顆星球有近四分之三被水覆蓋。”這是二○○七年美國《二十一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報告的扉頁上用大字印著的一句話。
海權時代概念,“海權”含義,觀念的演變,世界強國時代,我國重返海權,
海權時代概念
同樣用大字寫道的還有“保護海權,美國的生存之道。”且不談報告的內容,就上述幾句話來看,“海權”這個名詞對於現今世界舞台來說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要問原因何在?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們現在還處在一個以海洋為中心的時期,我們稱之為“海權時代”。
“海權”含義
所謂“海權”顧名思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就是海的權力,但這種權力的範圍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控制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海洋來開拓一個新的舞台,一個新的時代。
“海權”古就有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海洋被人類認識的那一刻海權這個名詞就誕生了。很簡單這就是人類的征服欲。但真正可以稱得上“海權時代”那還有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因為陸地的中心時代不會自我滅亡,和社會制度變更一樣海洋與陸地的更替也是曲折的。
觀念的演變
世界海權觀念的形成
“海權”概念是美國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創立的。他認為,海洋對瀕海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要擁有海權,就必須發展強大的海軍。在馬漢眼中,“海權即憑藉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海權時代”大約萌芽於十五世紀末,因為在這個時期以前世界是不完整的。
之所以說它不完整,是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正處於明清的“閉關鎖國”政策之下,阿拉伯人的貿易僅在中東進行著,美洲文明就更加不用說了,這時的歐洲也不例外。中世紀的陰影仍未消散,四分五裂的局勢讓歐洲人自顧不暇。在這樣的世界裡,人們的活動舞台更多僅局限於陸地,至於海洋可能只有探險家和漁夫才會去關注它。正如馬漢先生說的那樣 “他們有時對海洋既沒有特殊的興趣,又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我們不難想像“海權”是不可能在這個時代(十五世紀末之前)下被關注的,甚至不願意去了解它。
到了十五世紀“海權”開始被人們重視,尤其是歐洲。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個政教合一的軍事性封建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一四五三年到一五七四年,奧斯曼帝國勢力不斷擴張,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之大帝國。土耳其人的橫徵暴斂使歐洲正常的商業秩序遭到破壞,傳統的東西方貿易幾乎中斷。為此歐洲人不得不把目光轉移到海上來。
這次航行不僅僅是發現美洲大陸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它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海權時代。在隨後的幾十年里勇敢的航海家們用自己的壯舉為“海權時代”寫下了一篇美麗的序言。
“海權時代”其實是通過一次次對“陸權”的挑戰才確立的。而“海權”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發生在拿破崙時代。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可能是當時世界的“陸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戰無異于海陸之戰。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爾加角海戰。霍雷肖·納爾遜將軍指揮的二十七艘英國戰艦在特拉法爾加角用一句“英國期望各人恪盡職守”擊敗了P.C.J.B.S.維爾納夫將軍指揮的由三十三艘戰艦組成的西法聯合艦隊。馬漢先生用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概括了這場戰爭“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的失敗者並非法國艦隊司令維爾納夫,而是拿破崙;獲勝的不單是納爾遜,而是被挽救的英國。”不錯的,這句話背後是暗示以法國為代表的陸上霸權敗給以英國為代表的新興海上霸權。這標誌著“海權時代”的發展和前進,也標誌著“陸權時代”即將結束。
中國對海權的認識和發展
在1433年,明宣宗下達了嚴厲的“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從事外貿活動。約有千餘艘船艦的明帝國就這樣放棄了海權,告別了大海。這開始了中國只有陸權沒有海權的時代。
海權對於一個大國的意義是不同非凡的。國父孫中山清晰的認識到這點,陳獨秀也曾直言,國“無海權如人無手足”。中國古代海航家鄭和也說過,“國家欲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也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首奪取南洋,華夏危矣。”
現代的中國人更是對海權盤落感到心痛,因為近代中國屈辱史,很大程度上來自海洋,八國聯軍、日本人都是從海上叩進國門的,為中國帶來了百年國恥。直到目前,我們的安全威脅還是來自海上。近年來,中國所屬海域連續遭到周邊國家的蠶食。在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近一半存在著爭議,海域被分割,島礁被侵占,資源被掠奪的情況非常普遍。中國版圖上劃的海上傳統疆界“九段線”早已名存實亡。8個海洋鄰國均不同程度地對我海洋國土和權益提出了無理要求,這涉及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海洋是中國未來生存的資源寶庫,據估算,僅海洋生物資源就完全可以滿足地球上300億人口全部的蛋白質需要,可供捕撈的水產品達2億噸以上。礦產資源更是豐富,僅大陸架的可開採石油儲量就達2500億噸,是陸地儲量的3倍。天然氣的探明儲量超過80萬億立方米,海底錳結核中的鎳按上世紀80年代消耗量可供人類使用2.4萬多年。海水中含有5億億噸鹽類,這些鹽類含有數十種元素。據估算,大約蘊藏著2000億噸鎂、137億噸鐵和鉬、500億噸鉀、95億噸溴、50億噸鈾、40億噸錫和銅、27億噸錳、7億噸鈷、4億噸銀、500萬噸黃金和其他金屬。也就是說,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有價值達10億美元的各種貴重金屬。可以說海洋就是一個聚寶盆,就是阿里巴巴的藏寶山洞。而陸地資源已開採數百年,日益枯竭。從現有儲量看,鉛、錫、鋅、石油、天然氣、銅、金等數十種礦產,只夠開採30^60年左右。但海洋資源的開發目前還不到1%。而50年後,世界資源的消耗量將是現在的3倍。所以,海洋資源將成為人類的主要資源,人類未來的希望在海洋,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如此重要的寶庫豈能任人宰割。
海洋不但有豐富的資源,更系有國家的安全。所以,要有強硬的態度來維繫海權。絕不妥協、中國不稱霸,但更不能允許他國在我國土稱王稱霸!中國應該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它國侵犯中國的海權的行為,但我們也不對外擴張以謀求海外霸權。
世界強國時代
回顧歷史19世紀末,進入工業時代的美國飛速發展,國力迅速膨脹,美國該如何使用它的力量?一位偉大的戰略家——馬漢應運而生,創立了《海權論》,為美國指出了道路。在他的指引下美國走向了世界之巔。“商船隊是海上軍事力量的基礎,海上力量決定國家力量,誰能有效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馬漢的驚世之言震撼了世界,驚醒了美國,美國在他指引的道路上:獲得海權——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海上要道)——控制世界貿易——獲得世界財富——獲得世界霸權,可謂是一路凱歌。1898年發動美西戰爭,擊敗西班牙,牢牢控制了家門口的加勒比海,並在遠東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菲律賓,順勢奪占了關島,吞併了夏威夷等戰略要地。一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的海權國家;二戰結束時,太平洋成了美國的內湖;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海外擁有700多個軍事基地,4個作戰艦隊,13個航母戰鬥群……美國用事實告訴世界:海權維繫著一個國家的命脈,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的命運!
我國重返海權
覺醒的中國決心重返海權時代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沒有海權的大國是沒有未來的。海權關乎中國的未來發展,而我們要擁有強大的海權,就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200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海軍在青島海域舉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閱兵,來自14個國家的21艘艦艇同時接受檢閱。包括中國海軍核潛艇在內的一系列戰略艦艇亮相閱兵式,讓國外媒體驚呼不已。“中國展示了海軍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已經站在了大國的競技場上。”
隨著中國“長征”核潛艇和其它戰略艦艇的亮相,把中國海軍閱兵推向高潮,外媒眼中“中國作為海軍大國的‘初次亮相’”也隨之到來,不少媒體都稱“中國對外展示了自 己的海軍實力”。英國天空電視台說,兩艘深色船體的中國攻擊型核潛艇在薄霧中浮出水面,這是在此次閱兵式中展示的“復活的中國海軍最強有力的武器”,顯示了“前所未有 的現代海上實力”。英國路透社稱,中國海軍在今天的閱兵儀式上首次公開展示中國的兩艘核動力潛艇長征6號、長征3號,顯示了中國海軍走出中國周邊海域,從“淺藍色”邁向 “深藍色”的決心。
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這一閱兵將讓世界觀察到中國海軍的發展情況。報導援引現場的英國皇家海軍上尉的話說:“我對所見所聞印象深刻,在某些方面,我們有點兒‘妒忌 ’中國海軍的能力。”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則援引美國僑報的文章稱,此次海上閱兵式意味著中國重返“海權時代”。文章認為,此次閱兵式“中國革命性地突破了以往近海防禦的 思路”,決心在打造硬實力的基礎上,釋放與其貿易大國地位符合的重返海權時代的信號。
是日在舉行的青島大規模海軍閱兵,海軍司令員關於製造大型作戰艦艇的決心的表白,都明顯釋放了中國重返海權時代的信息。作為新時代的海權理念,中國決心在打造硬實力的基礎上,積極展開海軍軍事外交,加深與其它海洋大國的合作。
這是中國中國快速邁向海權時代的特徵,但又不同於只有硬實力的海權時代,而是更注重海軍形象的海權時代。這完全符合於中國的國家利益,也應為世界所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