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冠長臂猿

海南黑冠長臂猿

海南黑冠長臂猿(學名:Nomascus hainanus兩性之間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頂多在嘴角邊有幾根白毛。頭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從黃灰色到淡棕色,在頭的頂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兩性之間的大小沒有區別,體重可以達到八千克。

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頭雄獸、一頭雌獸和一至三頭幼獸組成。領地由它們的叫聲來標誌。可以在樹上使用靈活的長臂跳躍攀爬。主要吃果子,偶爾也吃一些樹葉和小動物。是中國海南島的特產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類定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瀕危年譜,歷次考察,致危因素,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海南黑冠長臂猿為中型猿類,體矯健,體重7-10千克,體長40-50厘米,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毛被短而蓬鬆。胸腹部淺灰黃色,常染有黑褐色。
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命名,是因為該物種頭上長有一頂“黑帽”。雌雄異色。公猿通體黑色,體形比母猿略小,頭頂有短而直立冠狀簇毛,如怒髮衝冠;母猿全身金黃,體背為灰黃、棕黃或橙黃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頂小黑帽。雌雄均無尾,也無頰囊。
海南黑冠長臂猿一生中要變換幾次顏色。剛出生的小猿是金黃色的,只有頭頂正中有道黑線;長到6個月左右毛色開始變成黑色,首先是肩部、背部和手臂、臀部,然後再擴大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最後是腹部。到6-7歲性成熟,毛色才漸分雌雄,雌猿變成金黃色的著裝,而雄猿卻還是一身黑衣。雄獸的體毛完全變為黑色後就不再變化,但雌獸在達到性成熟的年齡時,毛色卻又從黑色逐步變成淡黃色。雌猿由黑色變為黃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須一年多的時間方可完成,期間所呈現的,是一隻不黑不黃的“灰猿”。

分類定位

關於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分類學地位,學術界一直以來就頗有爭議。傳統的說法是其與雲南南部的黑長臂猿Hylobate sconcolor)為同一個種;但海南黑冠長臂猿由於與雲南及東南亞國家熱帶原始森林中的黑長臂猿種群的雌性通體黃色稍有不同,一些專家把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黑長臂猿的一個亞種。有專家認為,海南黑冠長臂猿應與越南北部僅存20多隻的黑冠長臂猿為同一個種(Nomascus sp. cf. nasutus),也有專家表示海南黑冠長臂猿可以獨立為一個種。正是因為其在分類地位上的爭議性,更顯得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珍貴和重要。
此外,海南長臂猿的群體結構有一雄多雌的現象,而其他各種長臂猿都是一雄一雌結構,專家認為,這種獨特的群體結構是海南長臂猿對棲息地受到破壞的一種新的適應現象;海南長臂猿群體領域的面積明顯較大,這可能是它的分布區處於亞熱帶雨林的北緣,食物條件不如東南亞典型的熱帶雨林的緣故;海南長臂猿鳴聲的聲學結構,也與其他幾種長臂猿不盡相同。有的學者結合分子生物學的有關研究結果,提出海南長臂猿有別於分布於雲南的黑長臂猿,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海南黑冠長臂猿立為獨立物種,學名:Nomascus hainanus

棲息環境

海南黑冠長臂猿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米到2500米,最喜歡在海拔600米以下低地熱帶雨林棲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紀已經破壞殆盡,海南長臂猿的分布也只能退到海拔650米到1200米間的山地雨林中,是已知長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個種。
海南黑冠長臂猿集中分布在海南島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霸王嶺是中國以保護黑長臂猿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位於海南島西南最大的山脈雅加大嶺北部的斧頭嶺,總面積為66平方公里,如果說海南島是中國熱帶地區的一顆明珠,那么霸王嶺便是鑲嵌在這顆明珠上寶石。這裡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氣候條件優越,溫暖濕潤,土壤肥沃,分布有熱帶或熱帶性的原始森林。這裡是黑長臂猿棲息的典型環境,古木參天,樹葉繁茂,高大的陸均松、山龍眼、山荔枝及各種榕樹,粗大的木質藤本植物攀爬纏繞直上樹梢,附生、寄生植物豐富,組成錯落多姿的層間層,林相的色調異常豐富,熱帶森林群落複雜而多樣,即使在冬季,也是千里蔥綠,萬木爭榮,熱帶雨林的特徵,到處可見。

生活習性

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活動領域比較固定,無季節遷移現象。生性機警,晨昏活動,有固定的活動範圍和活動路線。海南黑冠長臂猿是樹棲猿類,在樹上攀援自如,活動與覓食均在15米高大喬木的冠層或中層中穿越進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樹上活動。它沒有固定的睡覺地點,也不會做窩。睡覺時蜷曲在樹上,有時也會在樹幹上仰天而臥。
海南黑冠長臂猿與其他長臂猿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種群較大,營家族式生活,一般以3-5頭至7-8頭的家庭群為活動單位,有時甚至每群10餘只。社群配偶制為“一夫多妻”制,即一隻成年雄性和2隻成年雌性組成。只有受到乾憂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海南黑冠長臂猿社群的活動範圍大多在60公頃左右,遠大於其他長臂猿,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隻。
海南黑冠長臂猿每天的活動很有規律,定時的高聲鳴叫,是它們一天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專家就是據此習性來調查長臂猿數量的。早上6、7點鐘,天空還沒亮透的時候,猿群就開始第一次鳴叫。先是公猿的高聲啼鳴,接著是母猿的喧鬧和歌唱,整個過程有15分鐘。聲音高亢洪亮,能傳到幾公里之外。數里外都可以聽見,這種鳴叫可表示猿群對其領域的擁有,警告別的猿群不要進犯。開始時,大公猿會跑到高枝上進行“領唱”,發出口哨般的長鳴,接著母猿、小猿也會加入,發出短促而雜亂的“咯、咯”聲,此時,猿群中的兩隻母猿會非常激動,相擁著不停跳躍。相隔不遠的兩群長臂猿有時也會同時鳴叫,它們像是在比賽誰的聲音大、耐力好。森林裡鳴啼聲、尖叫聲、呼嘯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令人難忘。
隨後,在公猿的帶領下,猿群在自己的領地里覓食。到八九點鐘,在吃飽休息後,開始第二次鳴叫。接著又是一邊巡視領地,一邊取食。如果天氣好,食物充足,猿群成員的心情都很好。猿群會在中午時分再叫一次。到了下午,它們還是邊走邊吃,只是不會再鳴叫了。
海南黑冠長臂猿以多種熱帶野果、嫩葉、花苞為主要食物,偶爾也會吃點昆蟲、鳥蛋等動物性食物。海南黑冠長臂猿極少下地飲水,主要靠飲葉片的露水,也會用手從樹洞裡掏水來喝。霸王嶺熱帶雨林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野果成熟,可以給長臂猿提供充足的食物。而海南黑冠長臂猿對甜美的野荔枝卻情有獨鐘。霸王嶺被稱為野荔枝之鄉,每到成熟的季節,生長在溝谷中高大的野荔枝樹上火紅的果實綴滿了枝頭,蔚為壯觀。像人一樣喜歡甜食的長臂猿自然不會錯過機會,它們經常會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去享受這難得的美味。可是野荔枝也有“大小年”之分,通常隔幾年才結一次果,長臂猿要吃上一次也很不容易。

分布範圍

海南黑冠長臂猿分布圖海南黑冠長臂猿分布圖
海南黑冠長臂猿過去廣泛分布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
僅分布在海南省昌江縣和白沙縣交界的霸王嶺林區,而就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海南長臂猿還廣泛分布於海南中部的各縣,20世紀40年代整個海南尚有2000隻左右。50年代初期,海南在澄邁、屯昌以南的12個縣都生活著黑長臂猿,總數達2000隻左右。1960-1963年間在樂東縣的尖鋒嶺和陵水縣的吊羅山等地仍有不少,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大部分地區都已絕跡,全島僅在霸王嶺、鸚哥嶺和黎母嶺等地殘存著7-8個小的群體,總數只有30多隻。而1980年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成立的時候,僅存有7—8隻左右了。經過10多年的保護工作,海南長臂猿的數量才有所增加,已經有4群共18隻,其中雌獸6隻,雄獸和幼仔12隻,集中分布在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

繁殖方式

海南黑冠長臂猿雄猿七八歲性成熟。雌性9歲性成熟,妊娠期7-8個月,2-3 年生-胎,每胎1仔。雄猿性成熟後會被驅逐出猿群,過一段獨立生活,如果不能在其他猿群中爭取到領袖的位置,就很可能孤獨一生。海南黑冠長臂猿壽命可達30餘年。

種群現狀

瀕危年譜

海南黑冠長臂猿是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1995年的第二屆中國靈長類學術會議將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高度瀕危保護動物。
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指出:目前黑長臂猿的海南亞種是中國所有靈長目動物中面臨滅絕危險最大的一種。
1999年,中國靈長類專家組起草的中國靈長類保護行動綱領中,將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中國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首。
2001年美國《時代周刊》載:據WWF(世界自然基金會)、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PS(國際靈長類學會)等組織的材料,列出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其中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第6位。這25種靈長類中,海南黑冠長臂猿估計少於50隻,是惟一不到100隻的靈長類動物。
2002年8月上旬,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上,確定了全世界極瀕危的25種靈長類,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第5位。在確定中國的靈長類保護級別時,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第一位。
據資料記載,20世紀初,海南森林覆蓋率達90%,全島各縣均有長臂猿分布。50年代,森林面積達86萬公頃,海南黑冠長臂猿分布於海南島澄邁、屯昌一線以南12個縣區,數量達2000多隻。60年代中期,先後在6個縣絕跡。而到了1983年,僅在鸚哥嶺主峰兩側及黎母嶺主峰的南坡有發現,約30隻殘存於20萬畝天然林中,種群大多被隔離成島狀分布。
在1980年林業部門將海南斧頭嶺林區劃作保護區,並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研究工作,使得海南黑冠長臂猿得以在這最後的一小片家園裡休養生息。到了90年代初,雖然海南省全面停止了對天然林的砍伐,但除了霸王嶺自然保護區還有不到7隻海南黑冠長臂猿之外,其它地區的海南黑冠長臂猿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和種群數量過少,就都逐漸沒有了蹤跡。在隨後的幾年中,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數次觀察到雌猿懷孕和雌猿懷抱剛出生猿崽,由此累加,到2003年2月,應為4群24隻。2000年活動於斧頭嶺下的B群共7隻,其中兩隻成年母猿,一隻老公猿,兩隻黑色公猿(其中一隻可能是未成年的母猿)和兩隻小猿。到2001年這一群只剩下4隻,兩母一公和一小崽。減少的原因可能是分群;也可能是自然死亡,也可能是被獵人射殺了。
經過20多年的艱苦保護,海南黑冠長臂猿才又呈現恢復增長趨勢。至2008年,海南黑冠長臂猿僅存於海南省霸王嶺自然保護區這片面積只有2000公頃的熱帶山地雨林“孤島”里,共四群18隻,其中母猿6隻,公猿和仔猿12隻。

歷次考察

1998年,在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江海聲教授的指導下對霸王嶺保護區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進行了一次全面、縝密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霸王嶺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數量為4群19隻。同年春天,海南吊羅山自然保護區從當地農民處得到報告,吊羅山發現有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跡。海南陸生野生動物調查隊4月下旬進駐吊羅山,30多名調查隊員(有大學教師、有經驗豐富的保護區工作人員、記者)在十幾位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分9個觀察點,在吊羅山的雨林中扎帳篷、野炊8天7夜,但仍沒有看到或聽到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跡和鳴叫聲。
2003年3月,由北京、廣州、香港、海南的30多名專家對新近發現的一片熱帶雨林進行生物多樣性考察。這片雨林位於海南白沙、五指山、樂東、昌江幾縣市的交界處,屬鸚哥嶺山脈的西南段,面積80平方公里(尚有100多平方公里未及考察),發現許多熱帶雨林的典型動物和植物,但仍未聽到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鳴叫。同年10月,來自海南、廣東、上海、北京以及瑞士、法國等地區和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FBG)等國際環保組織的專家,和海南省林業局的研究員一起,在霸王嶺進行了為期16天大規模的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生存環境調查。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對海南黑冠長臂猿開展的狀況調查。
這次調查採用三角定位法。在進行定點調查時,調查員在一個固定地點靜止不動,記錄他所看到或聽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這裡所指的固定地點又名監聽點,設定在能清晰監測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聲的有利位置上,如遠離溪流的高處,儘量避免遺漏任何叫聲。當時,專家和隊員們在同一時間設定了16個監聽點,每個監聽點的間距為1公里,平均布點。為抓緊每個聆聽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的機會,調查員在長臂猿開始鳴叫前就抵達監聽點,也就是每天早上第一縷陽光射進森林之前。整個早上監聽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鳴叫、活動。
11天的監測期結束後,調查員們把各自收集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時段、與監聽者的方位及距離、鳴叫類型等,還有所目擊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個體數目、毛色、體型等級、行為及其活動的時段等結果進行了比較。調查隊員們還用5天時間,分成13個小隊,在霸王嶺保護區擴建部分的兩處林木茂盛地區搜尋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影。
最終,調查隊得出了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海南黑冠長臂猿可靠的最低種群數字:13隻長臂猿個體,分別為A小群6隻(包括2隻幼猿)、B小群5隻(包括1隻幼猿)及2隻雄性獨猿。

致危因素

海南黑冠長臂猿落到瀕臨滅絕的邊緣的原因:
海南黑冠長臂猿對生存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只有在原始的季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種單一的人工林、砍伐過的次生林里,海南黑冠長臂猿都不能生存。
海南黑冠長臂猿習慣在高15米以上、胸徑20厘米以上的樹上活動。它們喜歡的原始熱帶雨林有五六層,食物來源豐富,在擇伐過的林子裡,長臂猿面臨的是食物短缺。海南黑冠長臂猿主要吃植物的果實,包括肖蒲桃獼猴桃或者鴨腳木海南冬青的葉子,如果提供足夠的食物,也許它們能在次生林里生存,但在人工林中絕不可能。
對生存環境依賴性強,而賴以棲身的原始森林不斷遭到破壞,是海南黑冠長臂猿不斷減少的重要原因。隨著人們大量砍伐和開墾天然林,島上熱帶雨林大面積喪失,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大部被毀,殘餘的雨林亦變成綠色“孤島”,使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棲息環境遭受破壞並逐漸惡化。至2008年,在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分布範圍內,棲息地已經喪失了75%。海南島由於人口驟增和自然保護不力,濫墾、濫伐、濫獵、濫采的現象十分嚴重,森林面積已由80多萬公頃下降到不足20萬公頃,其中還包括大片的人工橡膠林。
數量上的稀少自然就產生了近親繁殖,導致種群一代不如一代。多病無治,也是海南黑冠長臂猿瀕臨滅絕的因素。比如產後風,在自然環境中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平均壽命只有20歲左右。
同時,雨林的島狀分布也造成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種群過小,種群分布的不連續以及繁殖率低,加上海南黑冠長臂猿世代周期較長(7-8年)等等原因,加速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滅絕。
但是對海南黑冠長臂猿生存危害最大的還是人類的獵殺。海南黑冠長臂猿又被稱作烏猿,其骨骼為藥材“烏猿骨”,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有滋補養顏、祛風健骨、舒筋活血的功效。海南黑冠長臂猿以家庭為單元活動,一隻被打,全家都逃不了,其情非常悲慘。在東方,通什等幾百公里以外的民眾進入保護區偷獵的比較多,對海南黑冠長臂猿等保護動物威脅極大,使海南黑冠長臂猿數量急劇減少。許多科學家和動物攝影家在幾年的觀察、拍攝中發現,往往在一群長臂猿中失蹤的就是黑色的公猿,這些公猿很有可能就是被獵人捕殺了。

保護級別

列入CITES(華盛頓公約)瀕危等級: 附錄Ⅰ生效年代: 199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