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島中南部,東經109°11′27″~109°34′06″,北緯18°49′30″~19°08′41″,地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總面積50464hm2,南北寬約33km,東西長約39km,區內最低海拔170m,最高海拔1812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海南島中南部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50464hm
  • 景點級別:省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2004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貌,水文,資源概況,植物,動物,保護現狀,

歷史沿革

保護區是海南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發源地。
早在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業局就將鸚哥嶺及其周邊劃為國有水源林重點保護區。
2004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隸屬海南省林業廳,獨立行使自然保護區管理職能。

地理環境

地貌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該區經受多期構造運動,褶皺、斷裂較為發育,岩漿活動頻繁,屬山地丘陵地形,地形切割相對較強烈。

水文

鸚哥嶺是海南島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發源地,區內山溪水溝呈羽狀分布,水資源豐富。區內沖溝較為發育,地形切割相對較強烈,河谷深切,多呈狹谷形態,河流縱坡較陡峻,水流湍急,河道較狹窄,急灘、跌水較多。地表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地下水則為岩溶蓄水和斷裂基岩蓄水。
該區內的溪流具有河短坡陡、水急、落差集中、河道彎曲,集水面積小,以及洪峰高、歷時短、洪水漲率大,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比值高等特點。河谷深切,多呈狹谷形態,容易形成地表逕流,對地下水的賦存不利。

資源概況

植物

野生維管束植物201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4種、國家Ⅱ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25種,列入國際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的植物147種。

動物

脊椎動物5綱35目109科328屬481種,其中有1種為科學新種、海南新記錄屬3屬、海南新記錄種19種。
鸚哥嶺的淡水魚類區系屬東洋區華南亞區的海南島分區,以熱帶暖水性魚類為主。鸚哥嶺的南 (昌化江流域)北(南渡江流域)兩坡共有的本土純淡水魚類有10科42種。
記錄到各種昆蟲109科1508種,其中海南特有種26種。記錄到中國新記錄屬13個、中國新記錄種17個、海南新記錄屬44個、海南新記錄種117個。已發表科學新屬2個、科學新種17個。在所記錄到的各種昆蟲中,多數屬於東洋種、有些屬於東亞分布。

保護現狀

保護區自建立以來,在自然資源保護、本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等方面作了許多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特別是一群具有專業知識的熱血青年投身到了保護區的建設事業中,在保護管理、資源調查與監測、科技支撐、行政執法、社區宣傳與培訓、信息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並創新保護區管理模式,在實踐中總結出以“團隊、機制、社區”為核心的鸚哥嶺“TMC”管理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