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底蘊
仙霞古道與徐霞客遊記
公元878年,
黃巢軍為避唐王朝主力,從江山
仙霞嶺”鑿山伐道七百餘里直趨
建州“(《舊唐書》),從此攻克天險,打開了浙江通往福建的門戶。仙霞古道自唐末開闢以來至民國二十二年江浦公路修通為止,千餘年來基本上為閩浙通道。雖然元、明兩代它曾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然而就在古道被漸漸淡忘的明末,我國著名地理學家
徐霞客偏偏順錢塘江而下,在古道第一站江山青湖舍舟登入,隨後一路留戀古道風光,留下了兩千餘字的《閩游日記(後)》。
在《閩游日記(後)》中,徐霞客暢書遊覽、考察此山的經歷。在山中,他驚訝於"怪石拏雲,飛霞削翠";在遊玩龍洞時,他更寫下”穿簇透峽,窈窕者,益之詭而藏其險;屼嵲者,益之險而斂其高“的讚嘆之語。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位於浮蓋山南麓,始建於唐周武年間,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建。這座古剎是佛教
臨濟宗的寺院。而早在仙霞古道建成之前的唐延曆二十三年(804年),著名的”
入唐八家“之一、日本
空海法師渡海入閩、由閩進浙時曾經過大雲寺並禮佛進香。
之後的明崇禎三年(1630)八月初,徐霞客游浮蓋山,在寺中住宿三日。
鄭成功狩獵場所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是廿八都的一名守將,當年鄭成功常隨父親到浮蓋山狩獵。廿八都楓溪十景中的”狩嶺晴崗“據傳亦由鄭成功而來。
景區特色
遊客在山下十餘里外,遠遠就能望見石人峰如一位
危冠高坐的仙翁在守護著三省邊境。
酷似犁頭與犁伴的犁尖峰直插雲天;指節畢現的仙掌峰仿佛向遊人指點迷津;主峰碧獅峰近頂處的塊壘巨岩恰似一頭雄獅蹲伏,似乎猛然一撲便可躍上峰頂;還有巨岩天然累疊而成的棋盤石儼如一座巨大的城寨古堡,而遊人只能沿著岩石縫隙轉彎抹角地攀上峰頂……
隨著坡迴路轉,這些岩峰由於視角的變化,在遊人眼底又呈現不同的形象,令人嘆贊不迭。特別在山坡茂密的松竹叢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巨石,大的一二十米、小的三五米不等,有的像伏牛臥虎,有的如球如璧,有的則如鐘如鼓……真是千奇百怪,形態各異。這些大大小小的石岩,擠擠挨挨,層層疊疊,互相支撐,又形成了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岩洞。它雖沒有石灰岩溶洞那般深幽,但遊人側身其中無需燈火,卻又能充分體驗“洞游”的情趣。唯有徐霞客當年在寺僧引路下燃薪人游的石龍洞,是在鐘鼓岩附近的一條深邃的岩隙,遊人只能從僅容一人出入的洞口懸身而下。洞內下端可容三五人,但向上愈窄。三五十米之上,僅容一人側身立足。因洞身狹長且兩壁岩石粗疏猶似
龍鱗、洞頂又有一脈清泉細細而下,故古人號之曰“石龍洞”——這是浮蓋山唯一一處暗無天日的奇洞。
景區景點
犁尖峰
南向,兩石前聳,各高數十丈,其中一石斜而尖銳,故名。《徐霞客遊記》中稱之為"犁頭尖石"。
石蓮池
犁尖峰下有五峰迴環離立,中藏一坪,古代山僧在坪上微窪處綴以碎石,蓄水種
蓮,故名石蓮池。
石 鐘
古代山僧曾於五峰之麓的土坪上修建大雲寺(又稱大寺),旁有一石,形如寺鐘,故名。
仙掌石
位於石鐘之東的一塊奇石,酷似仙掌,分指伸爪,恍欲伸向蒼穹摘取星辰,故名。
仙人跡
仙掌石之南遺有仙橋,橋上有類似巨足的蹤跡,人稱仙人跡。
碧獅峰
位於仙人橋之東,形似雄獅,而林木點綴山峰之間,碧綠蔥蘢,稱碧獅峰。
一線天
位於碧獅峰之東,為一岩罅式岩洞。洞口夾壁僅狹尺許,上下如一。通往浮蓋峰頂即由此罅攀登而上。罅內晦暗,遊客執燈具
匍匐而入,旁岩罅夾立而高峙,徐霞客當年遊覽時寫道:”初入,其合處猶通竅一二,深入則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豎夾中,高僅三尺,兩旁貼於洞壁。洞既束肩,石復當胸,無可攀踐,逾之甚艱。再入,兩壁愈夾,肩不能容,側身而進。又有石片如前,阻其
隘口,高更倍之。"遊人履艱歷辛,才能通過隘口,復上躋重崖,到達絕頂。
龍池龍洞
龍池位於一線天的中段,其處岩罅內壁稍寬舒,遊人可平肩而進,而罅間流水較為泓深,人稱"龍池"。仰
睇其上,高不見頂,一條狀似蛟龍的白岩自夾壁盡處懸崖直下,迥異於岩罅中赭黃色的岩石。而白岩石突兀
崢嶸,紋理又裂成鱗甲狀,此洞也稱為"龍洞"。
松岩洞
位於一線天的東面。洞皆大石層疊,如重樓覆閣,其中燥爽明透,可坐臥。
雙筍石
位於松岩洞之前,狀似春天迸發之雙筍。
仙人峰
位於雙筍石之西。峰如人狀,立於一塊高約丈許的石座上,美稱為仙人峰。
棋盤石
位於仙人峰之西,岩石平砥,視若巨大的棋坪,稱棋盤石。
東瓜石蝦蟆石
出浮蓋山,面臨江山溪口,有巨石高數丈,俗稱東瓜石,旁蹲一小石,俗稱蝦蟆石。
浮蓋山絕頂
位於浮蓋山最東,出一線天,可
逶迤攀登絕頂。峰頂有石,踞石而坐,下視峰麓,只見崩坑墜谷,層層如碧玉輕綃,遠近萬狀。由此而西,則
蜿蜒數峰,迭起迭伏,止於三疊石(三疊石為最西頭,稱為西隅)。三疊峰下即為白花岩。
三疊石
棋盤石之西, 三石相疊, 故名。其中一石著地。落地石上疊有三面懸空的兩塊岩石。
白花岩
從三疊石迤北而行,即見白花岩。岩塊寬敞方正,左右壁相距數丈。外黑中白,遠望若仙人掛榜示人,因名掛榜石,又名"仙人曬被"。
里山寺
里山寺,舊稱里山庵。位於浮蓋山北麓。始建於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二進一大
天井。進山門即前殿,過天井為正殿,兩側為偏殿,平面呈“回”字形。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和八月廿四日,為春秋兩季廟會,浙、閩、贛三省邊境遊客多達千人。寺左存立乾隆二十二年“重修里山寺”石碑。
疊石寺
疊石寺,曾為疊石庵。明
崇禎年間(1628~1644),刑部郎中憲大夫徐日葵興建。建築面積417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二進一天井,坐北向南。原供奉藥王,又稱藥王廟。
大雲寺
大雲寺,又稱大寺。位於浮蓋山南麓,里山寺南約3.5公里。始建於唐周武年間,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建。占地12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山門東開。沿中軸線依次為:前殿、正殿、後殿。兩側為廊房。正殿面闊3間,進深4間。殿內塑有彌勒、四大金剛、如來、觀音等諸佛像,高大威嚴,保持完好,香火猶盛。每年六月初一,舉行大雲寺廟會,演
贛劇,香客雲集。
交通線路
江山老火車站公交站乘坐往廿八都鎮方向的鄉村公車前往(201路)在廿八都鎮下車後,可從廿八都
包車到山腳,大概11公里左右,沒有專線車。
也可以在廿八都鎮購買廿八都、浮蓋山聯票,聯票包括浮蓋山的景區交通費,廿八都遊玩後即可乘坐景區交通車到達浮蓋山入口處。
旅遊線路
一日游
飛石譚→蓮花池→聚仙洞→蓮花洞→五福石→疊石寺→鍊石三疊→海沽石爛→困牛石→觀景坪→靜心台→冬瓜石→浮蓋石。
此線路經典景點精煉,線路遊玩時間緊湊,且線路路面較為平坦,是普通遊客的首選線路。
二日游
飛石譚→蓮花池→聚仙洞→蓮花洞→五福石→疊石寺→鍊石三疊→海沽石爛→困牛石→觀景坪→靜心台→冬瓜石→浮蓋石→初生牛犢→天然居→苦泉→天池→觀音石→一眼望三省→拳頭石→風動石→仙人橋→神龜探水→刀幣岩。
此線路的景點完整,但時間較長,可以在鍊石三疊處立帳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