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民營經濟
浮洋鎮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努力打造投資軟、硬環境,吸引各地投資者,出台《關於進一步鼓勵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勵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改進機關作風,完善政府機關人員監督崗、各辦公室辦事程式和服務承諾、服務視窗等配套建設,樹立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完善工業區水、電、路的配套,投入資金3350萬元,加快鎮改水工程建設,2018年,全鎮人口已用上自來水;政府投入資金5000萬元,對環鎮西路和乾渠南路、護洋路進行維護;投入資金7500萬元,對全鎮電網進行改造,架高壓線路10公里。2018年,引進上規模企業29家,投資7000多萬元,其中外資企業6家。浮洋鎮積極實施科技興鎮和名牌戰略,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如大源飼料實業有限公司投資1.2億萬元,引進台灣坤葆實業技術,合作生產水產飼料,填充了粵東空白。
糧食生產
糧食穩產高產。2018年全鎮糧食總產量62460.1噸。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扶持江川食品有限公司、金勝養豬場等龍頭企業發展,推動全鎮農村經濟發展。浮洋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2018年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修建學校禮堂、幼稚園,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師待遇。全鎮有中學4所,國小30所,在校學生2.1萬人左右,幼稚園41所,入園幼兒3000多人,還有鎮中心衛生院、秀英醫院、廣播站、文化站、圖書館等醫療文化設施。全鎮程控電話普及率達93%,共23484戶。
區劃沿革
浮洋鎮地處韓江三角洲平原,大約是4000多年前的
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這濱海地帶生活著。在寂寞隱秘的遠古時期,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創建家園,一個鄉族就這樣在歲月的風雨中誕生了。
1949年10月22日
潮安全境解放,建鄉人民政權,並登雲、登隆、隆津3鄉為雲隆區,設區署於隴頭村,轄上雲、中雲、下雲、上隆、下隆、隆津6個聯村農會。
1950年3月,改雲隆區為第六區,成立區人民政府,隸屬不變。
1952年冬,建鄉級政權,翌年3月改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區置於集鎮黃厝尾洪厝祠。 1953年5月設浮洋鎮(鄉級鎮),劃鸛巢、古樓、新大隴3鄉9條自然村為第十區轄屬。
1955年有5月成立
潮州市(省直轄市),六區改稱浮洋區。
1956年2月,撤區並鄉,同時撤浮洋鎮。分浮洋、隴美、雲步、塘東、銀湖、龍湖六大鄉。鄉設人民委員會。
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再並大鄉。把浮洋、隴美並為浮洋鄉,原吉林鄉屬的橋湖、西效、烏洋3村劃入浮洋鄉轄屬。
1958年5月,並浮洋、龍湖及原屬雲步鄉的塘東為浮洋鄉。
1958年9月,撤鄉成立浮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各鄉、村以營、連、排的軍事編制為生產單位。
1961年4月,劃出上閣、下閣、三英、市頭、市尾、塘東、東升、銀湖、後郭、鸛一、鸛二、鸛三、鸛四等大隊另建龍湖人民公社。
1961年至1962的,轄屬生產大隊多有分拆;1963年調整併合為19個大隊。 1964年轄23個大隊。原顏厝大隊拆出大吳大隊;新安大隊拆出鳳新大隊;西鳳大隊拆出烏洋大隊。
1972年轄25個大隊。原潘厝大隊拆分潘厝、劉厝、東隴3個大隊;原高義大隊拆出林泉大隊。
1973年轄29個大隊。原新安拆出下新安大隊;原高義大隊拆出東巷大隊;原東邊大隊拆分東邊、庵後、廈里美3個大隊。
1977年轄33個大隊。原三勝大隊拆分三勝、勝聯、韋駱3個大隊;原橋湖大隊拆出三村大隊(後改名新豐);原洪巷大隊拆出木井大隊。
1978年原井裡大隊拆分井裡、樂橋、桃東、深洋4個大隊。公社共轄36個大隊。 1983年3月,
潮安縣併入潮州市,浮洋屬之。
1983年11月,廢人民公社建制,設浮洋區公所,轄浮洋鎮和徐隴、隴美、仙庭、東邊、洪巷、庵後、廈里美、東隴、鬥文、井裡、桃李隴、樂橋、深洋、花宮、潘吳、劉厝、大吳、顏厝、橋湖、新豐、西郊、烏洋、韋駱、三勝、勝聯、木井、福洞、草庵、林泉、東巷、高義、潘劉、新安、下新安、鳳儀等35個鄉。鎮、鄉稱人民政府。
1987年3月,撤區建鎮,稱浮洋鎮人民政府。原區屬各鄉政府改為村民委員會;原浮洋鎮人民政府改為中興、永大、和平、勝利4個居民委員會。
基礎建設
浮洋鎮交通便利,投資環境優越。
潮汕公路、護堤公路、
廣汕鐵路貫穿境內,村鎮道己基本實現水泥路面化。全鎮程控電話普及率達95%,並設育行動電話基地站、BB機差轉台。自96年以來,浮洋鎮共投入資金9.06億萬元用於水利、交通、能源、通訊、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建設,先後建成鎮黨政辦公樓、派出所辦公樓、僑聯大廈、教師村、浮洋中學、成人教育學校、鎮中心醫院,電訊、農村電網改造,工業小區配套、市場改造等項目,特別是從1991年以來,浮洋鎮群策群力,全力投入到事關全鎮人民民眾身體健康問題的改水工程建設,在各級領導的重視支待下,在全鎮人民共同努力下,目前新水廠巳建成通水,大大地改善了浮鎮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和投資環境。水廠擴建方面:目前已新增清水池一個,儲水量為2萬噸,原計畫投入資金950萬元,實際投入資金809萬元。
文明建設發展
浮洋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2002年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修建學校禮堂、幼稚園,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師待遇。全鎮有中學4所,國小30所,在校學生2.1萬人左右,幼稚園40所,入園幼兒3000多人,還有鎮中心
衛生院、秀英醫院、廣播站、文化站、圖書館等醫療文化設施。全鎮程控電話普及率達95%,共23484戶。
社會事業
明中葉,浮洋已經形成墟集,商賈貿易活躍,金融活動應運而生。錢莊、當鋪為貨幣交換的一種特殊式。僑批分發也是浮洋金融活動的重要項目。五十年代初成立
信用合作社,之後逐步建立健全的各種金融基層辦事機構。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業銀行先後在浮洋鎮設立了營業所、辦事處或儲蓄所,其中多家銀行開通了國際金融結算業務,金融事業蓬勃發展。
浮洋鎮有中學4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31所,在校學生近21000人。幼稚園25所入園幼兒5500人。高義國小建設已全面完成,共投入資金1600萬元,目前已交付使用,同時力爭完成新建西郊國小,撤居民國小,創辦六聯國小實驗分校,多渠道籌集資金,新建浮洋第二初級中學。還有鎮中心衛生院、廣播站、文化站、圖書館等文化設施。
浮洋鎮圍繞著“鞏固基礎,促進規範”的工作目標,認真制訂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落實責任,切實推進面上計生工作的開展。重視計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做好各村(居)委會“三欄二室一校一協會”的建設,規範管理,營造良好計生工作氛圍。
浮洋鎮紮實推動全鎮殯改工作進程,調整思路,建立可持續長效管理機制,切實把移風易俗工作抓緊抓好,通過大力宣傳殯改政策,營造殯葬改革濃烈氛圍,徹底改變民眾殯葬陋習,火化率達到百分之百,殯改配套建設也進一步得到完善。同時,社會保險覆蓋面逐年擴大,參保率不斷提高,1-9月份全鎮已有275個單位18963人參保。
浮洋鎮制訂《浮洋鎮道路規劃建設方案》,按照著眼長遠,照顧全面,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樹立“籌地築路,劃地建路,以地興路,以路帶廠,以廠促路”的新理念,在全鎮範圍內規劃形成以集鎮為中心,以潮汕公路為軸線,東西兩翼成內、外循環以及連線各村的道路網路。
浮洋八景
浮洋八景 - 逝者金鐘
| 浮洋八景 - 祠前垂柳
|
浮洋八景 - 廣惠蓮表
| 浮洋八景 - 荷池明月
|
浮洋八景 - 伯公翠榕
| 浮洋八景 - 竹籃鳥音
|
浮洋八景 - 麻雀涼亭
| 浮洋八景 - 新庵佛燈
|
浮洋鎮姓氏
浮洋集市有浮洋四大姓之說,其四大姓分別為陳、徐、洪、黃。相對應為徐隴、洪巷、庵後、廈里美。另外浮洋鎮最大姓氏是方姓,其次是陳姓,最大村莊為仙庭村,其次是鬥文村,隴美村,
仙庭村(俗稱沙埕)是潮汕方氏三大流派之一.為潮汕方氏入潮最早的一支(創於1142年)也是潮州市最大的方姓聚居區.加上福洞.木井.隴頭方.南門橋.鎮內.在浮洋鎮方姓人口多達12000多人.是浮洋鎮最大姓氏之一.方氏在浮洋影響巨大.仙庭村是浮洋鎮最大的村莊.耕地近3000畝.土地肥沃.加上寨內16池寨外100塘.境內溪流密集.自古以來都是潮州著名漁米之鄉.在明末清初.因土地富鐃方氏人才輩岀有金沙埕(仙庭)銀鳳塘之譽.福洞村華僑眾多.有九座庵文物古蹟等..仙庭村方潮盛銅鑼製作工藝馳名海內外.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仙庭村三年一次二月初四風雨聖者民俗文化節,盛況空前,影響巨大,是浮洋鎮最大型的游神賽會,行程十公里,每次到仙庭村的遊客都超過十萬人次,2018年民俗遊行有舞龍,標旗,大鑼鼓,儀仗隊,英歌舞,猛虎獅,布馬舞,跳火墩等,村里還有六台潮劇,八台文藝晚會,一台潮劇票友等演出,為期三天,熱鬧非凡,還有六公里的燈龍,燈光景點,煙花表演等。
徐隴村,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距鎮政府西0.5公里,東連集鎮,西望仙庭,南接東 隴,北與田墩,隴美為鄰,潮汕公路貫穿村南村北,浮洋車站座落於村東。面積1.3平方公里,位居四大姓之首!主村徐隴聚落呈長方形塊狀,南北走向約0.5公里,在潮汕公路以東的徐隴屬浮洋鎮市集,這裡有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潮汕公路西的徐隴有徐隴新市場及主村。浮洋車站,城市信用社,農科所,浮洋移動,浮洋聯通,浮洋廣播電視和法庭座落於徐隴村。新宅區多向潮汕路東側發展,與集鎮相連。新宅區多向潮仙公路東側發展,與集鎮相連。 宋末立村,明中葉,徐氏始祖古隴由福建仙遊縣烏分門樓石榴花叢腳遷此,為紀念始祖故名徐隴。初還有揚、毛、柯、石諸姓,後盡外遷。村民除務農外,以鋸角梳、打錫箔,經商為主,也有搞搬運的。
建國後,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耕地面積939畝,屬粘質土,主種水稻。1953年實現全年畝產跨《綱要》,1961年實現一造跨《綱要》。“文化大革命”時期,該村成為“大批判”典型,日夜狠批所謂“資本主義”造成糧食連年減產。有一生產隊人月平均口糧8斤稻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水稻單產躍居全鎮前列。村辦企業主要有調味,錫薄,糧食加工等。個體企業出現好勢頭,發展了服裝、珠衣、錫薄、角梳、打石、木工、杉木、建材、煤炭。
清末,該村已有“大書齋”、“臨池寄廬”、“洋朵下書齋”、“柿園書齋”4個 私墊。民國十年(1921)井私塾於大宗祠稱“東海國小”,學生近80名。抗戰勝利後由徐彰國帶頭捐款侶辦“登雲國民第十九保校”,學生160餘名,免費入學。1952年改稱“徐隴國小”。
徐隴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已故名人有,明進土洪夢棟,清康熙進士徐上明、清雍正癸卯科武舉徐之傑,戲劇藝人徐烏辮、解放戰爭時期烈士徐家誠,開國將軍徐向前,省文史館研究員大律師徐彰國,廣州起義總參謀長徐光英,國民黨上將徐煥國。當代名人有:中共湖北省委顧問徐揚、中山大學校長徐遠通、對越自衛還擊戰一等功臣徐家欽,還有徐義忠,徐慶元等在地方黨玫機關任職,廣東省大哥大集團董事長徐保甲。有2千多名村民旅居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港澳地區。
洪巷村由洪巷、隴頭李、隴尾方、宮裡黃4個自然村組成。屬潮州市浮洋鎮。位於浮洋鎮政府北側,與浮洋集鎮相連。東界木井,東南與福洞為鄰,西接潮汕公路,北望烏洋。面積1.24平方公里。聚落呈塊狀。 浮洋四大姓之一!
主村洪巷,始祖玉田系宋末潮州“推官”天寵公之孫,任潮州“屯軍務”職。初定居於鳳塘鎮洪巷邢鄉,後遷創於此。因洪姓,為不忘祖共工氏,以共己二字相疊為“巷”而故名。初創村時,村中已有陶、張、蔡、辜、盧、宋、黃、王、李、謝、楊、曾、魏、丘等十六姓。後因相繼外遷,現存洪、李二姓。 洪巷村緊連浮洋集鎮,人多地少農閒多從商。村辦工業有碾米廠、磚瓦廠、抽紗廠。“三中全會”後,發展了碾米、塑膠、機織羊毛、角梳、木器等個體企業1984年華僑協助辦繡衣服裝廠,從業125人。
轄屬鳳彩洪村,位於徐隴村南0.5公里,距鎮政府西偏南0.5公里,明代中葉始祖洪元宇從潮陽縣岐北鄉遷此。固與鳳彩陳,吳三自然村構狀似鳳,故名鳳彩。村民姓洪,故稱鳳彩洪。收購舊銅錫自清沿襲至今。
洪巷村清代已有私塾4所,民國期間並為學堂稱“明道國小”,學生150餘人,現稱洪巷國小。名人有洪遜、洪高煌、李振忠等。名產芋瓠瓜,明末清初始植。瓜肉可充佳肴,留種瓜子曬乾可當藥用, 有消風散氣,健脾益胃功能。每年初春植苗,農曆三月可收穫上市,廣銷各地。芋瓠瓜是該村獨有名產,種苗從不外流,故名廣聞。建國後種苗始外傳,團培植技術缺乏改良,雖型大體重而質量遠遜。“廣惠荷花”是“浮洋八景”之一。清代巡檢司衙曾設於村南廣惠橋頭。 隴頭李村,距鎮政府北0.5公里,洪巷村西,潮汕公路東側。明代福建蒲田遷此創鄉。1939年為日軍憲兵部駐地,村民全部被逐離鄉,田園拋荒。抗戰勝利後,村民回鄉重建家園,原建築物多受破壞,至建國後方得恢復村貌。 隴頭方村,位鎮政府北,浮洋新埠寨門外,與李厝相連,洪巷西側。始祖於明代由福建蒲團遷此。宮後黃村,距鎮政府北0.5公里,洪巷東北側。東鄰木井,北望顧畔。始祖於萬曆(1573~1620)年間由福建蒲田遷居
庵後村。二世復遷此定居。因姓黃村前有老爺宮故名。
庵後村屬廣東省潮州市浮洋鎮。距鎮政府東南0.4公里,位於集鎮東側,東鄰福洞。南接東邊,北與洪巷交界,面積0.32平方公里。聚落呈塊狀,與集鎮相連。村民農余多從事工商業。居黃、林兩姓,林為主姓。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創鄉。先民來自福建蒲田石獅巷。定居後於村西合建靈雀宮。此後有江東獨東洲村民林繼普也遷居於此,並倡導建廟,遂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建“玄天大帝廟”一座,俗稱大庵。“大庵”聞名遠近而村故稱“庵後”。
庵後村人多地少,1952年毗鄰集鎮的130餘戶農戶共700餘人劃入浮洋集鎮。現有耕地295畝,屬沙壤土,主種水稻、蔬菜。是浮洋蔬菜主產地之一。
該村與東邊、廈里美等合辦六聯國小。1978年曾參加潮州市春節遊行慶祝活動。1956年曾辦文化室、圖書館和清唱班。
華僑近千人,旅居新加坡、泰國、高棉、越南、美國等地。旅居高棉僑胞黃貞勤,黃貞勉,昔年曾贈建萃英學堂,抗日戰爭時期三度匯款救濟家鄉貧苦居民。1962年以來,僑胞多次捐資興辦家鄉福利事業。
名勝有“大庵佛燈”、“荷池明月”。
已故知名書法家林仰孚出生於該村。
廈美村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俗稱廈底尾,由廈里美、鳳彩陳二自然村組成。屬潮州市浮洋鎮,主村廈里美距鎮政府南0.5公里,位潮汕公路東側,東接東邊陳村,西南與東隴為鄰,北與集鎮相連,排澇南溪穿境而過,面積0.71平方公里,聚落呈塊狀。農閒多從事工商業。
主村先民於明初由福建蒲田遷東邊村。明朝中葉,陳雲東、陳雲山兄弟於本村建鴨寮1間,後養鴨致富,遂就地創鄉建祠。爾後有陳、林、何、黃、吳、李、許等姓遷此同居,現只存陳、林、何3姓。因創鄉時地處倔窪地而得名,後雅化為廈里美。
村南境內有安揭引韓乾渠,西有排澇南溪,排灌自由,旱澇保收。耕地914畝,主種水稻、蔬菜、甘茨,蔬菜生產四季皆盛,是浮洋鎮蔬菜主產地之一。建國前有雕刻拜神紙花,鋁線日用製品家庭傳統工藝。鋁線工藝有飯匙、窗柵、池柵、花籃、吊籃、捕鼠籠等產品,遠銷廣東各地。近年鋁線製品被淘汰。
村有聯辦六聯國小。大革命時期烈士陳臥雲出生於該村。
轄村風彩陳,俗稱黃蔡陳,位鎮致府西南,與浮洋市場相連。清代先民由潮陽後巷及鳳塘鎮吉林村遷此。原居陳、蔡、呂三姓,現居陳姓,因與洪厝,吳厝三村成鳳狀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