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洋方潮盛銅鑼製作技藝

浮洋方潮盛銅鑼製作技藝

方潮盛銅鑼製作技藝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方潮盛銅鑼廠獨有的一種漢族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分為掌爐、熔銅、配料、鑄模、定形、敲打、定音、校音等多道工序組成。所制銅鑼一向聞名於粵東,以製作工藝精湛,銅鑼音色美、聲幅大、無雜音、經久耐用而頗有聲譽,尤以首創深波(低音銅鑼)、曲鑼(高音銅鑼),使潮樂、潮劇的打擊樂器配搭完整、豐富,為潮樂(劇)界所稱道。列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洋方潮盛銅鑼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粵府〔2009〕112號
  •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 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單位:潮州市潮安縣
歷史淵源,製作技藝,傳承價值,傳承情況,相關故事,

歷史淵源

方潮盛銅鑼,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響銅禮樂聖器。自十八世紀中葉創始,久負盛名。據浮洋鎮志記載:方潮盛銅鑼傳承到21世紀,已逾五代。方潮盛銅鑼與武漢銅鑼、蘇州銅鑼的製作技藝淵源相承。同屬中華民族的響銅禮樂聖器,它是中華大地上勞動人民在喜慶節日中,載歌載舞,呈現太平盛世,賦予人們追求美好,充滿活力希望的擊打銅器,從而受到潮州人民所喜愛而世代承繼。中國響銅樂器的製作技藝,萌發於公元前770年~476年(春秋時期)的宮廷鐘樂。至1856(清鹹豐六年)前後,才傳至潮州。據浮洋鎮志所載: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於公元1850年~1861年(清鹹豐年間)到福建連城縣謀生,結識了當地一位銅鑼師傅,學得一手精湛的銅鑼製作技藝。回鄉後,便在仙庭村創辦了銅鑼作坊,一直享有銅鑼城美稱。20世紀初的清光緒年間,方潮盛銅鑼已享譽潮汕地區。其銅器的製作品種,也能跟上潮汕人民的需求理念,不斷變異創新,至此鼎盛局面,已具規模。銅器製作也達到數十種之多,而且所有響銅樂器,皆能與潮州眾多的地方樂器如:二弦、胡弦、笛、簫、揚琴、大鼓等和音諧鳴,同奏一曲。由此催發了潮劇潮音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製作技藝

方潮盛銅鑼製品:有馬鑼、蘇鑼、深波、曲鑼、鈸、欽、空、月鑼、加光鑼、號頭(大嗩吶)、鐘等各式銅器製品,又細分為大中小等規格。鋪號中銅器製品陳列,繁雜滿堂,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方潮盛銅鑼的製作技藝,各道工序的師傅皆心懷秘技,不與人傳,這便是其家族技藝得以純姓傳承的秘訣所致。
製作過程分熔銅、過模、打坯、煉坯、定型、淬火、修容、定音等工序。
熔銅:首先把紅銅加上一定量的錫裝進容器,放到熔爐里。銅和錫要嚴格按照一定的比例,這樣熔鑄出來的材料叫錫青銅,具備一定的硬度。
過模:把熔化的銅水倒進模具,鑄成銅鑼坯。
打坯:冷卻後的銅鑼坯要送進另外的高溫爐膛里,直至燒紅,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打坯。
煉坯:經過反覆幾次打坯之後,師傅把銅鑼坯逐個稱重、修剪,使做出來的銅鑼合乎規格。接著,師傅把四塊銅鑼坯合成一餅,再送進爐膛里。燒紅後,師傅把四塊疊合的鑼坯一起鍛打,師傅說這樣做是為了讓鑼坯保持一定的厚度和溫度,使鑼坯受錘均勻。鍛打的時候,著力點的控制是很有講究的,師傅完全憑藉經驗控制鑼坯的厚薄。
定型:鍛打之後,接下來是為銅鑼定型,定型前,還要將鑼坯放進爐膛里燒紅,拉出來後再接著鍛打,鍛打的工具換上了木錘。經過這道工序,斗鑼就基本成型了。
淬火:鍛打成型的銅鑼必須經過淬火,即用鹽水浸泡。用鹽水浸泡後的銅鑼變成赭紅色,材料質地的內部結構通過化學作用固定下來,成為響銅。
修容:接下來還要為銅鑼修容,主要是把鑼邊剪齊,鑼面錘平錘圓,再劃出鑼面環繞紋理。
定音:最後一道工序是定音。在銅鑼的整個製作過程中,定音技術性最強,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致,特別是最後一錘,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當,才能定音準確,所以銅鑼製作向來有“千錘萬煉,一錘定音”的說法。
浮洋銅鑼的品種有8大類120個產品,定音師傅要根據樂器的受力點,控制共鳴區的回彈力和鑼面振動的頻率,定出不同樂器的音準。

傳承價值

方潮盛銅鑼,是廣東省潮州市漢族民間打擊樂器的泰山北斗,故潮州民間諺語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鑼無樂。由此可見,其藝術價值在潮州人民心中,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方潮盛銅鑼製品,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其質樸方圓的型態,擊打時鏗鏘震撼的原動感,都使人過眼不忘,充耳常鳴。哪怕你是遠涉重洋,漫跡環宇,她都是召喚赤子之心的裊裊鄉音。她在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中,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並具有群體性、社會性、世代傳承的特點。

傳承情況

清道光年間海陽縣潮州市)人方明治開設。初設店於潮州城,後遷浮洋鎮。所制銅鑼一向聞名於粵東。民國年間傳至方學基,更以製作工藝精湛,銅鑼音色美、聲幅大、無雜音、經久耐用而頗有聲譽,尤以首創深波(低音銅鑼)、曲鑼(高音銅鑼),使潮樂、潮劇的打擊樂器配搭完整、豐富,為潮樂(劇)界所稱道。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方學基死後,銅鑼店由其子俊士、俊惠、俊哲三人繼續經營。1956年改為集體所有制的生產社。1972年遷至庵埠鎮,與庵埠印刷廠、電器廠合併為一廠。1979年又分出遷回老店舊址浮洋鎮,生產的銅鑼仍以名牌優質行銷粵東和東南亞

相關故事

方潮盛銅鑼在潮汕地區留下了許多趣聞。解放前夕,福建詔安一潮劇團的大深鑼(俗名叫深波)的音質沙啞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無濟於事,後聞名前來請方俊仕修理。方師傅一聽試音便知道此鑼在劇烈顫抖時被人突然用掌強按中部,使聲波驟止,剩餘的衝擊力瞬間改變傳播方向,嚴重干擾了外環域的傳遞線路,從而導致音質紋亂沙變。方師傅因要趕製別人的鑼件,二話沒說,拿起定音錘,對準受傷的環域反其道而槌之,像追打跳蚤一樣向鑼中間靠攏,最後一錘向中間重擊,便對鑼主說:“好了,請交100紋錢。”來人拿起鑼一試,聲音不再沙啞了,完全像原來一樣洪亮。但轉念一想:我做一夜戲,嗓子都唱破了,手腳都累酸了僅得到30紋錢,你三兩下錘就要賺100紋,鑼錘太重了。他只付了幾紋錢就要走。方師傅見他沒按價付款,一手拿過大深鑼,對準底部一槌,手掌強按對面,這大深鑼又沙啞了。來人依樣畫葫蘆,學著方師傅的動作,有榜有眼地敲打,可大深鑼還是老樣子,聽得自己都十分厭煩。方師傅可憐他滿頭大汗,便勸道:“我為了學會這技術已經打破了好幾個鑼,花了幾千個日日夜夜,收你這100紋,補不上我用掉的鑼錘。你若嫌貴,等你把這大鑼打爛了,到時技藝學不到,鑼又壞了,這樣是不合算的。”來人深感愧疚,重請方師傅修鑼。方師傅又是剛才那幾下,鑼聲又鏗鏘如舊。來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感嘆道:“閩粵絕無僅有的一錘定音高手啊!”以後他逢人便講,方俊仕及方潮盛銅鑼的名聲遠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