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文村(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轄村)

鬥文村(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鬥文村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俗稱斗門,由鬥文、鳳隴、膠柏、黃傘、仙家、新盧六自然村組成,屬潮州市浮洋鎮。位於南溪側,東鄰東隴,南界花宮、井裡,北與仙庭接壤,東北與徐隴相望,距鎮政府偏西2公里。 主村於南末紹興年間(1131~1162),先民由福建蔭田縣刺桐巷遷此創鄉。為紀念始祖許辛才高八斗,教太子而命名。現居許、吳、林、李、呂、謝等姓,許為主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鬥文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潮州市
  • 地理位置: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
  • 人口:一萬餘人
  • 著名景點:雨仙廟
  • 主種:水稻、黃麻、甘茨、花生
  • 耕地面積:2620畝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文物古蹟,

村情概況

鬥文是全鎮第二大村,耕地2620畝,屬輕粘壤土。主種水稻、黃麻、甘茨、花生。歷史多旱澇災害。建國後經興修安揭引韓水札開鑿排澇南溪,並經三年奮鬥,搬埔6個,填池20多個,排灌方便,作物旱澇保收。
村辦企業有糧食加工廠、熱麻加工場、抽紗場、貝灰廠。名產紙牌,為中下村傳統手工藝,土地改革後因政府禁產停業。
1926年,中國共產黨曾派人在該鄉組織農會(稱赤派)設會址於呂厝祠。1927年春,農會在呂厝祠前建立農貿市場,成為樂橋、井裡、桃李隴、大亭等參加農會鄉村的集市之地。1941年日寇進駐膠柏村及鬥文下村,於下村西建炮樓,劃防線禁區,仙家,黃傘,新盧三村房屋多披拆毀建築炮樓,民多逃往異鄉。1945年日寇投降後,村民始回鄉重建家團。
鬥文清代有4個書齋,辦5所私塾學堂,建國前並為私立鬥文國小,學生百餘人。建國後改為鬥文中心國小。華僑700多人,多居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等地。近年來先後捐資3.6萬元,為家鄉修建學校、道路、祠堂等。本村清代乾隆年間建的雨仙爺廟聞名遠近。
鳳隴村,俗稱田下村。位於鬥文北0.6公里處,距鎮政府西2公里。
膠柏襯,俗稱膠柏盧。位於鬥文村北0.7公里處,距鎮政府西1.5公里。膠柏為傳統手工藝,有二百多年的生產歷史, 故以此名村。先民於南宋嘉定三年由福建九龍江遷此。
黃傘村,舊稱曲尺池,新溪仔,位鬥文西南一公里處,距鎮政府西南2.5公里。土改時劃屬井裡鄉,1953年夏劃為鬥文轄村。
仙家村,俗稱山家盧,南末嘉定三年創村。位鬥文西南一公里處,距鎮政府3公里。建國初屬井裡鄉,1953年後劃屬鬥文。編草鞋為傳統手工副業,有200多年歷史,由於現代工業發達而停產。
新盧村,位鬥文西1公里處,距鎮政府2.5公里。因姓盧,從仙家村遷創至此,故稱新盧。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5.畝,人均耕地1.67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6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畝,荒山荒地139畝,其他面積4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2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9戶飲用井水。電網覆蓋率百分之百,擁有電視機農戶六百餘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六百餘戶,。該村到所有道路實現硬底化;村;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畝。該村到2012年底,農戶住房以混凝土多層樓房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農業總收入約1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約145萬元,占總收入的78%;水產魚池收入約25萬元,占總收入的13.5%;,牲畜業收入約10元,其他農業收入約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元,農民收入以在附近做工、做生意等為主。其中外出發展做生意200餘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陶瓷業,印刷業為主,主要銷售往省內。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660戶,鄉村人口一萬餘人人,其中男性六千左右人,女性五千左右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一萬餘人,享受低保4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畢業就讀於松昌中學,顏錫祺中學,國中畢業後就廣泛讀於華僑中學,金山中學等潮州優質學校,擁有大學生500多人,其中多名就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高檔學府

文物古蹟

雨仙廟位於浮洋鎮鬥文村,建築占地面積約二畝,廟南向桑埔山,單進格局,磚木結構,廟裡供奉著一尊頭戴竹笠、肩荷鋤頭、赤足卷褲筒的聖童神像,廟中現存有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89)的《新建孫雨仙廟碑記》,廟的匾額上有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重修落款。《海陽縣誌·建置略四》有“雨仙廟在登雲都鬥文鄉,乾隆五十四年建”的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