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鬥文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普寧市流沙東街道
- 電話區號:0663
- 地理位置:距離市區中心北面1.7公里處
- 面積:17.1平方公里
- 人口:7500(2012年)
- 曾用名:斗門村
鬥文村概況,歷史源流,鬥文名人,
鬥文村概況
鬥文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流沙東街道,距離市區中心北面1.7公里處。全村總面積1.71平方公里,有1200多戶,人口約7500。有個體企業140多家,以從事服裝加工為主。村內中學和國小各1所。村南有流沙教堂及流沙第一實驗國小。是革命老區。有老爺宮、娘宮等多處歷史文物,有春節游神民俗。練江支流新河繞村西往東北而去。環城北路在村南貫穿東西,交通便捷。
歷史源流
明正德元年(1506)盧、陳、李、顧、施五姓遷此創村,至近代有張、王、黃、謝等姓氏於此落戶,初因村落周圍小溪環繞,地形似“斗",斗為大個的“筒”,筒音諧作陳,又村以盧為主姓,盧諧音作爐,認為爐火要旺,爐門是關鍵,遂取名斗門,後雅稱今名。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及鋼筋水泥樓房等。有耕地1137畝,主種水稻、甘薯、蔬菜等作物。
從創村的明代到建國前後有近十個姓氏在此落戶定居,其中陳氏、李氏、盧氏人口是最多的,顧氏、施氏次之,王氏、張氏、黃氏、謝氏人口較少。
鬥文陳氏有多個宗派,最早一支是由潮陽金甌遷來,清代時候其派下裔孫曾出有“一門父子三人第官拜同州”的佳話,並同時受有御賜題寫的“儒林第”匾額!此外,村中還有又有新寨陳、大壩陳、後溪陳等派別;
鬥文李氏亦由多個宗派組成,現一、二、三房為古溪李,四、五房為龍門李,龍門李中又有北門李、滘內李、藍門李,古溪李中也有北門李。華溪李有一支於清康熙後期遷入鬥文,可能人丁少,在清朝至民國的統宗合族中,融合入了其中一房;
鬥文盧氏始祖明陽公是盧天潢公12世裔孫。明陽公,謚孝義,貢士,系同人公之子,生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享壽七十二歲,初葬於陸豐大塘,至正德四年(1509年),由其後裔遷往普寧流沙安厝,1489葬大塘1509墓遷鬥文,可證明是在這段時間到鬥文創祖。明陽公後裔現居住鬥文有三千多人,分居海外有6千多人,碣石有一百多人。
顧氏遷自鄰村溪心,是溪心顧的二世大房、二房;
施氏資料不詳;
鬥文名人
新中國首任普寧書記後升任省文化廳長的李雪光
前中國駐模里西斯大使陳端
現任省委宣傳部部長兼省文明辦主任的顧作義
前普寧市委書記的杜小洋(原姓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