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簡介
浙江大學成立於1897年,前身"求是書院",是中國人最早自己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府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浙江大學以嚴謹的求是學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執著的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
浙江大學師資隊伍整體力量雄厚。現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12名,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9名,長江特聘(講座)教授51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和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為開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專業簡介
車輛工程專業屬於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屬於機械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之下的專業,具有機械工程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10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及副研究員3名。每年招收博士生3名左右、碩士生7名左右、本科生30名左右。每年提供2名左右保研名額供985高校以及全國其他重點高校的
車輛工程專業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報送本專業讀研,同時也歡迎優秀本科生報考我校車輛工程專業讀取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車輛工程專業本科設定為: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汽車工程方向)培養具備寬廣的知識面和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從事汽車工程領域現代產品設計製造、研究開發、組織管理和經行銷售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可選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汽車製造企業、機電產品進出口公司及商檢部門工作,可攻讀碩士或碩博一貫制研究生。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工程熱力學、電工電子學、微機原理及套用、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汽車試驗學、發動機原理等。
車輛工程專業博士生以及碩士生研究方向為:1)車輛電子監控和操縱、2)車輛懸架和減震、3)特種工程車輛、4)車輛動力學仿真、5)車輛檢測、試驗與控制、6)車輛製造過程自動化、7)車輛虛擬儀器、8)虛擬測試與仿真、9)汽車與發動機振動噪聲控制、10)發動機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11)汽車與發動機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12)車輛熱管理、13)新能源車輛、14)車輛零部件可靠性設計和系統集成最佳化、15)氣動發動機設計理論、16)氣動-燃油混合動力發動機設計、17)氣動汽車的集成、18)現代汽車設計理論與方法、19)汽車數位化設計與分析、20)汽車模具設計分析與製造、21)車輛現代製造技術、22)車輛狀態監測及分析診斷、23)汽車電子與控制技術、24)發動機整機CAE分析與虛擬設計
畢業去向為:出國深造;保送本校和外校研究生;考取本校或外校研究生;任職於國內著名汽車公司如:通用中國、通用五菱、BBDC、廣州本田、神龍汽車、
吉利控股、一汽豐田、
奇瑞汽車、廈門金龍、
蘇州金龍、宇通客車等;任職於汽車相關行業如:
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濰柴動力等;任職於一些跨國公司。
學習場所
現有教授、博士生導師5名,副教授5名,碩士生導師11名。
1)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俞小莉教授、博士生導師;
郝志勇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鋒教授、博士生導師;
熊樹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許滄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朱紹鵬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道飛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黃鈺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馮培恩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小文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樹根教授。
3)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製造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周曉軍教授、博士生導師。
導師簡介
馮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工程機械專業本科,1985年獲聯邦德國
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浙江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副校長。在國內率先開始工程機械CAD的研究。從事設計方法學、最佳化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的跨學科研究,開闢最佳化方法學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統、全性能和全壽命周期最佳化為目標的廣義最佳化設計理論,方案智慧型生成和柔性最佳化方法、基於多Agent的分散式協同最佳化技術、基於區間分析的系列化設計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徵模型和智慧型概念設計目錄,提出基於基因工程的概念設計策略。開展工程機械機器人化技術的研究,首創集工況監測與故障查找、節能控制、遠程無線遙控和局部自主智慧型操縱於一體的液壓挖掘機器人。在國內外正式發表200餘篇論文,出版一本德文專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譯著。研究成果先後榮獲10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或榮譽。現兼任聯邦德國工程師協會會員,英國《Engineering Design》編委,
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挖掘機械研究會理事長,國際機器與機構理論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現代設計法研究會CAD學會副理事長,中德合作《工程設計》主編,《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副主任等職。還兼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和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導師。與浙江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5.08留校任教。1995.07-1996.01日本
北海道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6.04-1997.03
香港理工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車輛工程中的熱、機疲勞可靠性、車輛熱管理、車用動力能源多元化等。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軍工項目、省部級項目和重大橫向項目等近4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第2)、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發明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在研項目主要包括國家安全重大基礎項目、軍品配套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計畫項目和企業委託技術開發項目(重大橫向項目)等。 現任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浙江省內燃機學會理事長、浙江省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農機學會常務理事、能源與動力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科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內燃機學會測試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兵工學會高級會員、發動機專業委員會委員。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安交通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
天津大學博士,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博士後(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資助),
德國漢諾瓦大學訪問教授(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天津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與發動機NVH和CAE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國內開設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生課程,1996年在國內最早開創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及熱力發動機噪聲控制研究博士生培養方向,已培養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於打造我國發動機自主開發品牌(ANVL)。作為課題負責人已先後完成了數十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10多項,有七項研究成果通過省部級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作為負責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內燃機氣缸壓力無孔測量系統”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動力機械裝置振動主動控制理論及其套用”先後獲得天津市發明金獎、國際發明展銀獎以及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動力軸系扭振實驗台”獲得天津市優秀髮明獎和全國發明展金獎以及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內燃機聲振信號測量及其對工作過程識別的研究”獲得天津市自然科學三等獎(2003),“階梯軸系扭振彈性波主動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輪發電機組軸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熱機結構動力學系統與熱力學系統的耦合性能影響研究”,“柴油機等強度輕型化設計開發”,“汽車低噪聲輕量化設計研究”以及“鎂質車體前端NVH性能設計與開發”等一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專利4項,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EI、SCI檢索70多篇。作為子項目負責人參加完成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個人曾榮獲光華科技獎、容閎科技獎、
寶鋼優秀教師獎、天津青年科技獎、
通用汽車中國高校創新人才獎、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獎和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首批入選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研究方向:汽車與發動機振動噪聲控制、汽車與發動機輕量化設計、發動機現代設計方法、發動機整機設計開發、汽車與發動機進排氣系統設計、發動機橡膠液壓懸置設計等;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訊息來源:浙江大學汽車與發動機振動
噪聲實驗室網站)。
吳鋒,教授,博士生導師。男,1968年10月生,1996年獲浙江大學能源系內燃機專業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黨支部書記,浙江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副主任,中國內燃機學會測試技術分會副主任,浙江省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浙江省電動汽車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車輛及發動機的電子控制、代用燃料和內燃機排氣淨化技術。近五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參加者承擔國家級、省級重大及企業委託科研項目二十餘項;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論文20餘篇;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項;擁有專利和軟體著作權20餘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12項,參與編寫十一五國家重點規劃教材一部。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周曉軍,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從事車輛工程、振沖噪控制與信號處理、
機械設計與製造、無損檢測、自動化及計算機輔助測試與控制、機電一體化、機器視覺及可視化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系統開發工作。承擔或完成了與此相關的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套用項目。其間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論與方法,新技術與軟、硬體套用系統在內的較為系統的成果;據國際在線上查新檢索鑑定認為部分成果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所開發的一些具有先進水平或填補空白的套用系統,已服務於國防、航空、汽車等工業領域。中國無損檢測學會理事。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浙江省無損檢測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方向:製造自動化與光機電一體化、檢測、信息處理與質量保證、車輛檢測、試驗與控制、車輛製造過程自動化、車輛虛擬儀器、虛擬測試與仿真。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製造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訊息來源:浙江大學機能學院網站)
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車輛工程專業)。1989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套用數學系計算幾何與圖形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3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系機械製造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留校任教於浙江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01.11~2003.2 美國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計算機系,高級訪問學者。主講課程:“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圖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雙語)”、“機械產品數位化建模”。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加者承擔和完成國家、省部級項目、市級項目、企業橫向合作項目4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篇,EI收錄論文1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0餘名,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曾榮獲浙江大學獎教金、工會工作積極分子等榮譽,擔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2010-2012)、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計分會全國模具設計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與模具分會副秘書長。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核心成員 。工作研究領域——設計理論與方法: --產品建模及設計規劃; --創新設計理論; --基於模擬的分析及最佳化設計技術; --圖形圖像信息處理與分析。 車輛工程: --車身數位化設計與空氣動力學分析最佳化; --底盤系統數位化設計與性能分析最佳化。 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 --模具現代設計方法; --模具性能仿真及分析最佳化。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胡樹根,男,教授,畢業與浙江大學。先後從事與製造業信息化項目、模具設計製造技術、逆向工程技術、計算機輔助測控技術、基於數值模擬的成型工藝參數智慧型設計、計算機輔助排樣最佳化系統、計算機輔助模具報價分析、汽車零部件設計、基於虛擬樣機技術的車輪隨即側滑仿真分析及懸架參數最佳化、EPS數學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車轉向技術。車輛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數位化設計與分析、汽車模具設計分析與製造、汽車現代製造技術。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許滄粟,男,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內容:柴油機噴霧霧化、雷射點火機理研究、汽車電子等。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熊樹生,工學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註冊機動車鑑定評估師,國家級能源與動力實驗教學中心常務副主任。1994年本科畢業於
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1997年碩士畢業於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0年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研究方向為新能源的車用及多元化利用。現為
中國內燃機學會、
中國沼氣學會會員,國家基金委評審專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採購評標專家,杭州市汽車仲裁院仲裁員,江西省渦旋機械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曾到阿根廷、墨西哥進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基金項目,國防軍工項目以及企業的重大研究開發項目,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氫燃料發動機、CNG、LPG、沼氣、煤氣等氣體燃料發動機及汽車、柴油車的顆粒捕集再生裝置、混合動力系統、純電動汽車、渦旋機械、新型發動機等,還開發了機動車檢測測試系統。在國家一級刊物或國際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十多篇,申請專利近40項,其中發明專利三十多項,獲省部級和教育廳科技進步獎各一項。先後擔任《汽車構造》、《汽車專業英語》、《汽車電子套用》、《汽車檢測與診斷》、《汽車性能與評價》等課程的主講教師,指導《汽車認知實習》和《汽車駕駛實習》,是勞動部“二手車鑑定估價師”、“
汽車碰撞估損師”
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培訓講師,現為《內燃機學報》特邀編委,國際氫能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學報》評審,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特聘教授。獲浙江省高校第五屆教學大賽優秀獎,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第三屆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2008年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三等獎,2010年能源系教學競賽二等獎,浙江大學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長助理,
麗水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助理,現掛職浙江省龍泉市,任龍泉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市長助理。研究領域: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訊息來源:浙江大學個人主頁)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朱紹鵬,女,副教授,2003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葉大學電子機械系統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10年3月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系統設計與管理專業獲系統工程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入選浙江省青年科學家培養計畫。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車商業運營模式創新。 3.車輛系統動力學分析及控制。教學工作: 本科生課程:《模型驅動開發與控制系統設計》、《系統論》、 《現代電動汽車技術》 獎勵榮譽:1.電動汽車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3。2. 浙江大學2011-2012學年優秀班主任,2012。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李道飛,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於 吉林工業大學 汽車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本科學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於 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員,於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員;2016年1月-: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期間:2011年8月-2011年11月:訪問學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控制 2、智慧型車輛、自主/半自主駕駛 3、新能源汽車及其控制系統 - 氣動-內燃混合動力 - 電動車輛。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研究所簡介
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由原浙江大學內燃機研究所(浙江大學內燃機專業創辦於1958年)和原浙江大學蓉杭模具高技術研究所,通過學科交叉在 2000 年初組建成立。 研究所現有在編教師和實驗室技術人員共 20 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副研究員 10 名,高級工程師 5 名,在職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3名。研究所現有教學科研用房面積近 1800 平方米,共有 8 個發動機實驗室、一個汽車底盤測功實驗室、一個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室和 7 個專項實驗室,如汽車與發動機振動噪聲實驗室(ANVL),關鍵零部件可靠性實驗室,發動機及車輛熱系統實驗室等。研究所設有動力機械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和機械工程學科兩個博士後流動站,同時可以招收動力機械工程、車輛工程和機械設計及理論 3 個二級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動力機械及工程和車輛工程 2 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此外,還先後開設了 2 個本科專業:熱力發動機(原稱內燃機)和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汽車工程方向)。在站博士後4名,在讀博士研究生 21 名,碩士研究生 66 名,本科生 30 余名每屆。多年來,研究所主要從事車用動力能源清潔利用與多元化、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技術、內燃機傳熱和熱強度的理論與試驗方法、內燃機零部件可靠性理論與試驗方法、內燃機及車輛性能檢測技術、機械產品及模具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製造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研究所現為
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單位、浙江省內燃機學會理事長單位、中國兵工學會發動機分會委員單位。並先後有近30名研究生和數十人次的教師前往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學習、學術交流和工作訪問。美國的 Wisconsin 大學、 Princeton 大學,德國的 Kaisers Lauten 大學,加拿大的 Calgary 大學,日本的崎埠大學、
武藏大學、
北海道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等學校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有近10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成為本學科的兼職教授。近5年,完成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軍工、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他省部級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企業委託科研項目等 100 餘項,獲得科研鑑定成果 50 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20 餘項,專利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近25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5本。(資料來源與:動力機械與車輛工程研究所簡介)
浙江大學
車輛工程專業在國內院校排名之所以於學校排名有所距離,一方面是因為本科生算在機械設計製造及其制動化專業內;沒有一個完整的車輛工程研究所,所以一些教授博導分布在不同的研究所,至於資源不能很好整合。如果能夠把這些資源很好的整合加上浙江省汽車領域項目多的優勢條件,還有浙江大學師資以及招收學生綜合素質高的優勢。相信浙江大學
車輛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一定會為民族汽車工業發展、汽車工業的國產化做出重大貢獻!
2010年7名碩士研究生畢業去向:1名國家公派留學澳大利亞、1名本校直博、1名一汽大眾汽車、1名一汽技術中心,1名上海大眾汽車,2名泛亞汽車技術中心。
2005年車輛工程:車輛工程△:第6名A/44
2004年車輛工程:車輛工程△:第8名A/38。
2002年車輛工程:車輛工程△: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