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設定
能源工程學院下設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製冷與低溫和熱工與動力系統等4個研究所。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覆蓋了8個二級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研發(實驗)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設有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含能源與環境工程及自動化和製冷與人工環境及自動化方向)、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汽車工程方向)3個本科專業,形成了博士、碩士、本科和繼續教育等完整的教學體系。
在校學生
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393人,博士研究生230人,工程碩士150餘人,本科生668人(3個年級)。
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11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43人、副高級職稱人員52人,博士研究生導師4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72人。教師中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7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11人、浙江省特級專家2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1人。
近年來獲國家級教學和科研獎勵10餘項,科研經費2013年達1.4億元。
行政機構
現任系主任為長江獎勵計畫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駱仲泱教授。
崗位
| 姓名
| 分管工作
|
系主任
| 駱仲泱
| 系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財務、科研、學科建設
|
黨委書記
| 陳 炯
| 黨委全面工作,分管思政、組織、統戰、穩定、保密、安全、機關、工會、團委、學生會、研究生會
|
系副主任
| 高 翔
| 分管研究生、地方合作、教育發展、紀檢
|
系副主任
| | 分管本科生、繼續教育、實驗室、外事、宣傳
|
歷史沿革
1930年—1950年
內燃機專業的雛形:浙江大學機械系按機械製造組和動力組設定教學計畫,在動力組的課程設定中,無論是三十年代開設的《熱學》課程,還是四十年代開設的《熱力學》課程,均涵蓋熱機內容,包括蒸汽機、內燃機等的熱力循環和機構圖,這一教程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可以說這也是浙江大學內燃機專業的雛形。
1953年
組建了浙江大學基礎部熱工教研組(屬公共教研組性質),面向全校講授熱工基礎和熱力裝置等有關課程。(陳運銑、洪逮吉、盛敬超等)
成立動力教研組(機械系),開始為學生講授汽車和內燃機有關課程。
1954年-1955年
熱工教研組從學校基礎部劃入機械系,有10位教師,4名實驗員和5名工人。
1956年
學校決定籌建“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專業屬於機械系。
作為國家部派研究生計畫選送原蘇聯留學攻讀副博士學位的岑可法到浙江大學熱工教研組實習。
1957年
國家高教部正式發函同意浙江大學增設“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屬於電機系。
1958年
經國家高教部批准,浙江大學成立內燃機及汽車拖拉機專業,學制 5年。
熱能專業擴大招生,以機械系“汽輪機鍋爐製造及熱能動力裝置”專業的名義共招收三個班級120名學生(招生計畫上如此――編者注),包括多名工農調乾生。
正式成立氫液化研究科研組(物理系),低溫科學研究的誕生。
1959年
氫液化研究取得成功,劉丹副校長到現場祝賀。
內燃機專業不僅講授、學習汽車拖拉機,師生們還動手造汽車。
1960年
首屆熱能專業23名學生從電機系畢業,首屆內燃機及汽車拖拉機專業學生從機械系畢業。
氫液化科研組歸入新組建的浙江大學十系並搬至浙江大學三分部(現之江校區),並正式設定“穩定性同位素分離”專業,由朱長樂負責。
1961年
增設燃燒、傳熱理論與技術教研組(簡稱熱能教研組)。陳運銑任熱能教研組主任,洪逮吉任熱工教研組主任。
1962年
岑可法從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到浙大任教。
首屆“穩定性同位素分離”(低溫前身)專業學生從十系畢業。
1963年
“穩定性同位素分離”專業搬回本部,掛靠化工系,停止本科招生。
1964年
由省委書記親自批准撥款的液氫和液氮設備安裝調試完畢;成立低溫研究室。
1966年-1969年
“文革”開始,1968年學校部分複課,1969年低溫創始人朱長樂調離低溫組。
1970年
熱能專業、內燃機及汽車拖拉機專業開始招收工農兵大學生。
浙江省和杭州市奪煤指揮部組織浙大、杭州鍋爐廠等有關單位開展燃用石煤的合理爐型研究。
1972年
低溫工程專業100升液氮容器研製成功。
1973年
教育部同意恢復低溫工程專業招生。
1974年—1975年
低溫工程專業恢復招收三年制學生,即工農兵學員。
1976年
低溫工程、內燃機專業招收全日制進修班學生
1977年
全國統一恢復高考,熱能、低溫工程和內燃機及汽車拖拉機專業迎來了文革後的第一屆本科生。
中國製冷學會成立,林理和當選首屆理事;“100升液氦容器”、“液氮冷凍治療”獲浙江省科研成果獎。化工部下文浙大,要求建立浙大低溫工程研究所,並下達經費和建材。
1978年
熱物理工程學系成立,馬元驥教授任主持工作的副系主任、史鳳才任黨總支負責人同志。
工程熱物理、內燃機和低溫專業恢復了研究生招生。
石煤沸騰燃燒技術及提高效率的研究、多層絕熱法及低溫容器的研製、液氮冷凍治療器及臨床套用以及超導電機研製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李式模被聘國家科委新型化工材料專業組成員。
內燃機實驗樓建成並投入使用。
1979年
“雙床並聯運行沸騰燃燒鍋爐”獲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國家科委立項項目“石煤沸騰焙燒提取五氧化二釩(中試)獲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低熱值石煤沸騰爐的研製和套用”獲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岑可法老師首次獲“浙江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1980年
中國科學院立項的“劣質煤沸騰燃燒機理及提高熱效率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大型機組(30萬千瓦)柔性轉子軸系振動模擬和在振動平衡技術試驗研究獲1984年水利電力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1年
熱物理工程學系換屆。陳運銑教授任熱物理工程系主任,劉廣義任黨總支書記。
“油煤混合燃料(COM)製備輸送燃燒小型試驗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工程熱物理及電廠熱能動力工程及自動化兩個二級學科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工程熱物理則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點。內燃機專業也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點。
低溫研究樓建成並投入使用。
1982年
洪逮吉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中美能源環境會議上宣讀論文《多熱源的熱力循環及其利用低溫熱源的發電廠》。
康齊福參加了由華中工學院牽頭,浙大、廣州鍋爐廠共同承擔的“新型10t/h燃用劣質無煙煤貧煤硫化床鍋爐”的研製。
熱工教研組和杭州市化工研究所、省能源研究所等合作研製成功碳鋼——水熱管式開水器、氣——氣碳鋼——水熱管式換熱器、海輪用熱管式餘熱鍋爐。
1983年
陳運銑當選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岑可法在國內外首次提出脈衝沸騰燃燒技術新思想,論文《燃煤脈衝流化床基礎研究》在第4屆國際流化床燃燒會議上宣讀。
低溫專業獲得第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低溫流體的格魯尼遜數”,項目負責人陳國邦。
1984年
系第三屆領導班子調整,岑可法教授任系主任,陳雁卿任黨總支書記。
“轉動噴嘴膨脹機”獲浙江省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
1985年
燃燒教研組獲浙江省勞動模範集體稱號,燃燒和渦輪機黨支部獲浙江省先進黨支部稱號。
低溫研究室拆分為製冷工程教研室和低溫工程教研室;專業名稱改為“製冷設備與低溫技術”。
經學校同意,熱物理系設立計算機室。
1986年
岑可法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優秀教師稱號。
內燃機專業成為博士學位授予點;製冷及低溫工程為碩士學位授予點;工程熱物理和內燃機兩學科點為動力機械與工程熱物理博士後建站單位。
浙大熱能首次與瑞士蘇爾壽公司簽訂廉價水煤漿流化床燃燒技術(LowCost Slurry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Technology)的有償科研項目協定。
1987年
岑可法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勞動模範。
“雙床並聯運行沸騰燃燒鍋爐” 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油煤漿燃燒中試”通過國家鑑定,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製冷及低溫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獲得批准。
李式模被聘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壓縮機、低溫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1988年
熱物理工程學系換屆,徐航教授任系主任,李式模任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
工程熱物理學科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
林理和當選國際製冷學會(IIR)B1委員會委員;美國國家標準局T. Flynn成為低溫與製冷專業第一位外籍客座教授。
倪明江博士被學校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文革以後我校最年輕的二位教授之一。
倪明江獲首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
1989年
熱物理工程學系更名為能源工程學系。
經學校審批同意,熱能工程學科為碩士學位授予點。
聯合加拿大新舍斯科工業大學共同進行燃用中國煤的循環流化床鍋爐研究,被列入加拿大國際發展署10項援華項目(統稱CIDA計畫)之一。
低溫與製冷教研室發起並成功主辦第一屆“國際低溫與製冷大會”,簡稱ICCR,王啟東任主席,陳國邦任組委會主席;
1990年
康齊福和邵件(時任致冷分離研究所所長)獲1989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人員”稱號。
“低熱值石煤的預熱層燃技術及裝置”獲國家發明獎四等獎。
內燃機研究所成立,第一任所長由系主任徐航兼任。
岑可法、樊建人合著《工程氣固多相流動的理論及計算》一書,獲華東地區自然科學圖書優秀專著一等獎及全國優秀專著獎。
1991年
動力機械與工程熱物理博士後流動站被批准建立國家博士後流動站。
倪明江獲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樊建人獲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稱號。
國家七五攻關項目“50T/H燃油工業鍋爐套用水煤漿代油燃燒技術” 獲國家科委、計委、財政部聯合頒發的“七五”重大科技成果獎。
1992年
能源工程學系領導班子換屆,倪明江教授任(第五屆)系主任。
成立國家水煤漿工程技術中心浙江大學燃燒技術研究所,岑可法任所長。
樊建人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一等獎)。
《工程氣固多相流動的理論和計算》專著獲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優秀獎。
“計算機輔助最佳化數值試驗(CAT)理論及在工程氣固多相流動研究中的套用”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甲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循環流化床流動,燃燒,脫硫的機理性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甲類)。
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水煤漿代油燃燒技術”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乙類)。
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水煤漿燃燒器及線上過濾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石煤含釩灰渣精選流化床燃燒鍋爐”獲能源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多功能石煤雙床20T/H流化床鍋爐” 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浙江大學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成立,所長陳國邦教授,副所長沈永年副教授、陳光明副教授。
陳國邦當選國際製冷學會A1/2 委員會委員。
1993年
國家教委“潔淨燃燒技術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成立,嚴建華任實驗室主任。
岑可法獲光華科技基金獎一等獎。
倪明江入選1993年度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輥式爐前燃煤成型裝置”獲1993年國家技術發明四等獎。
“計算機輔助最佳化數值試驗(CAT)理論及在工程氣固多相流動研究中的套用” 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用 CAT解決韶關電廠 8#爐鍋爐結渣”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循環流化床流動、燃燒、脫硫的機理研究”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水煤漿代油燃燒技術” 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工業型煤爐前成型技術在不同噸位鍋爐上的套用研究”、“高粘度渣油工業爐窯套用燃燒技術研究”分別獲1993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4年
內燃機專業更名為“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汽車工程方向)。
熱能所黨支部獲浙江省高校先進基層黨支部。
樊建人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李式模被聘國家技術監督局全國氣體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岑可法、樊建人、池作和、沈珞嬋撰寫的《鍋爐受熱面及換熱器結渣磨損腐蝕預防措施及計算原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1995年
岑可法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駱仲泱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用CAT解決大型電站鍋爐結渣問題”獲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煤水混合物流化床燃燒技術”獲 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乙類)。
低溫專業按工程熱物理學科開始培養博士生。
1996年
倪明江任浙江大學副校長、黨委委員。
嚴建華任能源工程學系(第六屆)系主任。
熱能與環境學科成為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學科。
岑可法獲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二屆孺子牛金球獎。
倪明江獲1995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人員”稱號。
駱仲泱任潔淨燃燒技術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
嚴建華入選1996年度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樊建人獲第三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技術科學提名獎)。
岑可法等“培養高水平工學博士的新機制”獲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燃燒流體力學》教材榮獲第三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熱能動力類專業部級優秀教材二等獎。
“濃稀相煤粉燃燒裝置技術燃用劣質煙煤工業套用試驗研究”獲1996年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高鎂石灰石燒制425R複合水泥”獲1996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吳存真擔任(1996—2000)國家教委所屬高等工科院校熱工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陳國邦被選為國際低溫制冷機委員會委員(1996-2002年),被機械工業部聘為全國高等學校機電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1997年
樊建人、駱仲泱入選1997年度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
“煤水混合物異重床結團燃燒技術”獲199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大量程變負荷濃稀相煤粉燃燒技術套用研究”獲1997年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拖拉機性能檢測技術和設備開發工作,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8年
四校合併,新浙江大學成立。
倪明江任浙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岑可法獲何梁何利基金會“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高濃度有機廢液和污泥流化床焚燒技術”獲1998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低溫專業成為“製冷及低溫工程”與“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博士學位授予點及博士後流動站。
成功主辦第二屆“國際低溫與製冷會議”,岑可法任主席,陳國邦任組委會主席。
本科生鐘永芳獲竺可楨獎學金;
1999年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成立,岑可法任學院院長,嚴建華任學院常務副院長,併兼任能源系系主任。
駱仲泱被聘為第2批1999年“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
嚴建華入選1999年度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
“流化床燃燒技術中非線性現象的研究”獲1999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浙江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獲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低溫專業與德國聯合培養首位博士生甘智華,中方導師陳國邦。
邱利民獲國際製冷學會“林德”獎。
陳光明被確定為浙江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人員。
本科生湯珂獲竺可楨獎學金;
2000年
成立了“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學製冷與低溫研究所”,“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杭州錦江集團捐建熱能所潔淨燃燒實驗樓。
“潔淨燃燒技術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更名為“能源潔淨利用與環境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駱仲泱任實驗室主任。
樊建人被聘為第3批2000年“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
嚴建華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浙江省第三批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煤的最佳化配製、催化潔淨燃燒和產業化套用”獲2000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湍流式煙氣除塵脫硫一體化裝置的開發及套用”獲2000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5t/h煤矸石流化床鍋爐混燒洗煤泥技術”獲2000年國家煤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催化潔淨燃燒及最佳化配煤技術研究”獲200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陳國邦當選國際製冷學會A1委員會副主席,陳光明當選該委員會委員;
邱利民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陳國邦。
2001年
岑可法任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池作和博士論文被評為2002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
嚴建華被聘為第5批2002年“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
“面向21世紀熱工系列課程教學內容矚目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與實踐”獲2001年度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浙大排名第4)。
“煤的最佳化配製、催化潔淨燃燒及產業化套用”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鍋爐受熱面管束磨損和防磨措施的數值試驗研究”獲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城市生活垃圾清潔焚燒的研究”獲2001年中國高校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20t/h燃油設計鍋爐改全燒水煤漿代油燃燒發電技術”獲200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劣質煤循環流化床清潔燃燒高效綜合利用”獲2001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電站鍋爐煤粉火焰圖像的溫度場測量、NOX預測及燃燒診斷系統”獲2001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02年
機械能源學院與韓國釜山大學機械學院學術交流會議
樊建人當選為民盟第九屆中央委員。
2003年
樊建人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改名為“能源與環境工程及自動化”,並招收新生。
岑可法任中國電力教育學會熱能動力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全國一級學科評估,“動力機械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獲綜合排名第二,其中人才隊伍和人才培養兩項指標均名列第一。
岑可法獲2003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樊建人、嚴建華、駱仲泱獲浙江省批准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周俊虎入選2003年度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煤粉濃淡穩燃及低NOx燃燒技術”獲2003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鍋爐和熱交換器的積灰、結渣、磨損和腐蝕的防止原理與計算”獲2003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製冷及低溫工程學科”被列為浙江省重點學科。
陳國邦當選國際製冷學會A2委員會副主席。
甘智華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導師陳國邦。
成功主辦第三屆“國際低溫與製冷會議”。
2004年
熱能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等3個二級學科被批准成為浙江省第五批重點學科。
駱仲泱教授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
《高等燃燒學》獲2004年度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可調煤粉濃淡低NOx燃燒及低負荷穩燃技術”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熱能工程中氣固兩相流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獲2004年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無運動部件的低溫製冷方法研究”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
“基於循環流化床技術的低品位燃料潔淨綜合利用” 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
倪明江任浙江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岑可法教育基金”成立。
岑可法任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及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程軍博士論文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為曹欣玉教授。
岑可法院士獲得2005年度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樊建人入選2005年度浙江省特級專家。
周俊虎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劉建忠、李曉東分別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高翔、李曉東獲 “第八屆浙江省青年科技獎”。
“瞄準能源學科前沿,構建一流導師群體,培養一流創新人才”獲2005年度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工程氣固兩相流動中若干關鍵基礎問題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大規模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清潔焚燒發電集成技術”、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發明專利“循環懸浮式半乾法煙氣淨化裝置”和實用新型專利“城市生活垃圾異重流化床焚燒集成處理裝置”獲2005年度中國專利優秀獎。
陳光明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製冷空調熱泵技術選擇委員會委員。
2006年
“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科技部建設驗收,正式掛牌。岑可法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駱仲泱任實驗室主任。
熱工與動力系統研究所成立。
周昊博士論文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泰王國公主詩琳通訪問我校並參觀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活垃圾循環流化床清潔焚燒發電集成技術”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循環懸浮多級增濕半乾法煙氣淨化技術”獲 2006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深低溫回熱製冷法研究”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陳光明被聘為教育部熱工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
2007年
嚴建華任浙江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駱仲泱任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
全國一級學科綜合水平評估結果揭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獲全國第三名。
“製冷及低溫工程學科”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被審定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周俊虎獲“2005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周俊虎被聘為熱能工程崗位第二批求是特聘教授。
高翔入選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陳國邦獲“浙江省優秀教師”稱號。
陳光明任浙江省製冷學會理事長。
金滔獲國際製冷學會“卡皮查”獎。
熱能工程專業五十周年慶典成功舉辦。
2008年
樊建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周俊虎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邱利民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當選為國際製冷學會A2委員會副主席;
“電廠鍋爐循環懸浮多級增濕半乾法煙氣淨化技術”獲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承辦首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
內燃機與車輛工程專業、製冷與低溫專業五十周年慶典成功舉辦。
2009年
能源工程學系在一級學科基礎上再次實體獨立運轉。
“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創建能源與環境複合型人才培養新體系”獲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水煤漿代油潔淨燃燒技術及產業化套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生物質熱化學轉化製取高品位燃料的基礎研究”獲浙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獲批立項,能源與動力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批建設。
2010年
浙江大學岑可法教育基金成立,新能源與科學工程專業申報成功。《熱工實驗》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岑可法院士榮獲i-CIPEC國際會議頒發的傑出貢獻獎;
“可燃固體廢棄物能源化高效清潔利用機理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首席項目,嚴建華教授被聘為該973項目 首席科學家;
高翔教授被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國家環境保護燃煤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獲批建設;
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建設的“國家能源煤炭清潔轉換利用技術研發(實驗)中心”獲得批准。
邱利民教授當選為國際低溫制冷機委員會委員。
“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機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2獲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