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之戰

浙東之戰

浙東之戰是19世紀中葉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清朝政府軍與英國侵略軍的一次戰役。

清朝軍隊於1842年3月10日至4月14日展開戰役,在浙江東部的定海(今舟山市)、鎮海(今屬寧波)和寧波等三地出兵,計畫奪回被英軍占領的城市,但最終以清朝軍隊的失敗而結束。

基本介紹

  • 名稱:浙東之戰
  • 地點:浙江東部的定海(今舟山市)、鎮海(今屬寧波)和寧波
  • 時間:1842年3月至1842年4月 
  • 參戰方:中國清朝軍隊、英國海軍
  • 結果:清軍潰敗
  • 參戰方兵力:清朝軍隊名義萬餘兵士和2萬鄉勇 
    英軍約5000 
  • 主要指揮官:清朝總指揮奕經
歷史背景,戰前態勢,戰役歷程,反攻寧波,反攻鎮海,水上作戰,戰役結局,戰役評析,

歷史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內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將義律召回,改派璞鼎查為全權代表,繼續擴大鴉片戰爭。七月初五,璞鼎查同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率領艦隊駛離香港北上,於八月初抵達舟山海面。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1年8月26日侵占福建廈門鼓浪嶼後,除留少量兵力守據外,大部英軍進窺浙東。1841年9月23日,英艦船31艘,載陸軍2100餘人,駛抵浙江舟山海面,企圖重占定海。
定海位於舟山島西南部,三面環山,南臨大海,於1840年7月曾被英軍占領。
1841年2月英軍撤走後,清廷即令總兵鄭國鴻王錫朋葛雲飛率軍5600餘人進駐。三總兵積極備戰,整訓軍隊,並於城郊山嶺加築炮台土城,增設炮位,分段防守。
1841年9月28日,英炮兵占領城南大小五奎山島,並構築野炮工事。
1841年10月1日,英艦及島上炮兵轟擊定海前沿陣地,步兵分兩路登入:左縱隊1500人進攻竹山門和曉峰嶺;右縱隊600人攻擊城南土城。三總兵督部頑強抗擊,相繼陣亡,定海再次陷落,清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英勇戰死,史稱“定海三總兵”。
英軍再占定海後,繼取鎮海。鎮海位於甬江海口,東瀕江,北臨海,招寶山雄踞城東北,與東岸的金雞山相對峙,山上築有炮台等工事,安炮157門,由欽差大臣裕謙統清軍5000餘人駐守。10月10日晨,英軍在艦炮火力掩護下,分三路發起進攻中央縱隊500餘人從金雞山麓登入,左縱隊1100餘人繞金雞山側後登入,實施兩面夾擊。清總兵謝朝恩率部1500人頑強抗擊,大部陣亡,陣地失守,謝朝恩戰死。右縱隊700餘人則從招寶山登入攻西岸,浙江提督餘步雲率軍千餘不戰而逃。英軍占領招寶山後,居高臨下,俯擊鎮海城。裕謙督軍千餘誓死抵抗,戰至下午,兵敗城陷,裕謙自盡殉國。
1841年10月13日,英艦船8艘,載兵700餘人溯甬江直犯寧波。餘步雲等棄城而逃,寧波亦陷。

戰前態勢

浙東三城陷落後,清廷任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督辦軍務,並從各省調兵增援。1842年3月上旬,各省援軍陸續抵達,奕經認為兵力以厚,遂決定實施水陸反攻,企圖一舉收復三城。
1842年2月,奕經等人抵達杭州,從各地抽調的援軍也陸續趕赴浙東前線。當奕經路過杭州西湖關帝廟時,去求了一簽。這支簽上寫道:“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奕經百思不得其解。三天后,哈克里和阿木穰率藏族援軍抵達,臧軍皆身穿虎皮裝飾,恰巧正好與簽中的“虎”字相應,遂恍然大悟。認為,只要按簽上所示,讓兩支戴著虎皮帽的藏兵打頭陣,定可保清軍旗開得勝。同時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奕經將進攻的時間選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時,是因為這天是難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他又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大將,這樣就湊足了“五虎”,“羊”即指洋人,因此,次反攻也被稱作“五虎撲羊”之計。

戰役歷程

清朝各省援兵到齊後浙東清軍已達萬餘,另有鄉勇2萬餘人。奕經等認為兵力已厚,決定採取“明攻暗襲,同時並舉”的方針,調動兵力大舉反攻、定海、鎮海、寧波三城。具體部署是:水路(東路)以乍浦為基地,陸續渡海,潛赴舟山各島及定海城內外,預為埋伏,候期舉動。陸路(南路)分為兩支:一支集結在慈谿西南15公里的大隱山,準備進攻寧波;另一支集結在慈谿西門外的大寶山,準備進攻鎮海。而英軍方面通過間諜了解到了清軍的企圖,提前做好了迎戰準備。

反攻寧波

1842年3月10日,反攻寧波的清軍抵達寧波城下。阿木穰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負責攻打西門。他們很快得到預伏在城內的“精壯”的內應配合,擒殺南門英軍哨兵,破壞了架在城上的火炮。後續清軍紛紛湧入城內,清軍攻入城後直奔英軍寧波指揮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門堅牆高”,無法攀登。此時英軍開門衝出,用火槍齊射,將手拿火繩槍或長的清軍打退到狹窄的街道里。緊接著,又有部分英軍爬上臨街的屋頂,向擁擠在街心的進攻部隊發射火箭。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英軍調來大炮,對著在街心擁擠的清軍進攻部隊開炮,炮彈準確的打入清軍陣中,一時屍體堆積如山。慘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擁退逃,首批攻入城內的阿木穰以下共死一百人藏兵,全部慘死。

反攻鎮海

1842年3月10日夜,反攻定海的清軍在劉天保率領下向鎮海進攻,抵達城下後英軍列隊而出,槍炮齊發,清兵持長矛和弓箭接戰,無一人攜帶鳥槍者,勢遂不支,敗退退至十里亭。第二回合劉天保與“前鋒策應凌長星合兵復進,時天尚未明,清兵在黑暗中以多鳥槍亂擊,然終不敵英軍炮火之猛烈。英軍復以火箭來射,清軍敗退。金川土守備哈克裡帶領臧軍攻奪招寶山炮台,雙方激戰正酣之時,“一艘英國軍艦剪江而至,用炮仰擊,哈克里遂不支,退下山麓”,其他各路清軍進攻部隊也在英國軍隊猛烈的炮火下紛紛潰退。
1842年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1200人,分乘3艘武裝輪船和舢板數十隻,自寧波逆江而上,向清軍集結地大寶山反撲。中午,又有四五百人在大西壩登岸,進犯慈谿大寶山;另一路從前江駛入長亭口,在彭山浦登入,夾擊寶山。朱貴率領500餘名清兵抵抗,戰鬥中,朱貴、哈克里、索文茂等均力戰而死,全軍盡滅。

水上作戰

奕經在進行陸地反擊同時還特命張應雲特備火攻船去燒夷船,“每船用桐油二百斤,硝磺四十斤,草柴三十擔,聯五船為一排,期於潮退時連檣並進,一船火起,五船並發,圍繞夷船,付之一炬。並命城內伏勇、城外正兵,均以船上火起為號,奮力開仗。”但在寧波之戰中,黃泰攻南門時因遲遲未見船上火起,坐失戰機。“縣丞李維鏞等帥火攻船225隻從李碶渡結隊出江,時將二鼓,東南風陡作,夜潮方漲,船不能順流而下,船勇又畏慎夷炮,不敢駛近夷船,相距十餘里火已先發。時同知舒恭受帥火攻船280隻,甫行至樟(莊)市小港,了見火起,遂亦舉發。夷人驚起,駕船來撲,兩路鄉勇,逃竄一空。故火攻船用不及十之三四,其餘均被英夷劫去”。夜晚英軍發起反擊,反以繳獲的火船將清軍沿江營寨縱火燒毀。

戰役結局

清軍在浙東的反擊作戰行動,一路攻擊寧波因遭英軍阻擊而撤出戰鬥;另一路攻鎮江失敗,未能入城;而夜襲定海的水上一路,因風潮不順而延期。三路進攻均遭失敗,英軍趁勢反攻,清軍敗退撤往紹興、杭州。
浙東之戰的戰敗,使清朝政府無心再戰,決意妥協求和。

戰役評析

浙東之戰即反攻浙東寧波、鎮海、定海三城之戰。從軍事學術意義上來檢討,可以認為,浙東之戰是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唯一的稍具組織規模的反攻入侵之敵的作戰。然而就是這次重要的戰役,組織指揮卻相當拙劣,暴露出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和軍隊內部怕死畏戰等許多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