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

流注,中醫病名。流注是以發生在肌肉深部的轉移性、多發性膿腫為表現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特點是漫腫疼痛,皮色正常,好發於四肢、軀幹肌肉豐厚之深處,並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相當於西醫的膿血症、肌肉深部膿腫、髂窩部膿腫。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流注
  • 發病部位:四肢軀幹肌肉豐厚處深部及髂窩部
  • 相關西醫疾病:膿血症
  • 主要病因:邪毒流竄、經絡阻隔、氣血凝滯
  • 疾病分類:外科—瘡瘍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診斷要點,鑑別診斷,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流注是以發生在肌肉深部的轉移性、多發性膿腫為表現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特點是漫腫疼痛,皮色正常,好發於四肢、軀幹肌肉豐厚之深處,並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相當於西醫的膿血症、肌肉深部膿腫、髂窩部膿腫。

病因

本病多因正氣不足,邪氣壅滯,使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

病機

暑濕流注因夏秋季節感受暑濕,客於營衛,阻於肌肉而成。餘毒流注因患疔瘡、癤、癰失治誤治,或溫熱病失於診治,火熱之毒流注入於血分,稽留於肌肉之中而發。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損傷,瘀血停留,或產後惡露停滯,經絡為氣血壅滯而成。髂窩流注除由感受暑濕之邪外,還可由會陰、肛門、外陰、下肢皮膚破損或生瘡癤,邪毒流竄,阻滯經絡而成。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開始時在四肢近端或軀幹部有一處或數處肌肉疼痛,漫腫色白,按之微熱,約2—3天后,腫脹掀熱疼痛明顯,可觸及腫塊。伴寒戰高熱,全身關節疼痛,頭痛頭脹,食欲不振等。以後腫塊逐漸增大,疼痛加劇,約2周左右,腫塊中央皮膚微紅而熱,按之中軟而應指,伴壯熱不退,時時汗出,口渴欲飲等症。潰後膿出黃稠或白粘膿水,或夾有瘀血塊。膿出後腫消痛止,硬塊漸消,身熱也退,食慾漸增,約經2周左右,膿盡收口而愈。
若潰後身熱不退,應仔細檢查身體其他部位,常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現象,伴壯熱不退、身體消瘦、面色無華等正虛邪戀之證。若兼神昏譫語、胸脅疼痛、咳喘痰血等,是為毒傳臟腑,導致內陷變證或引發內癰。

鑑別診斷

1.環跳疽 疼痛在髖關節部位;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彎曲,甚則漫腫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時可作髖關節穿刺來鑑別。
2.風濕性關節炎 多處關節紅腫熱痛,呈遊走性;有反覆發作史;如患在髖關節,屈曲程度較輕,不會化膿潰破。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治宜清熱解毒、和營通絡。暑濕交阻證需兼清暑化濕;餘毒攻竄證宜兼涼血清熱;瘀血凝滯證宜活血化瘀。潰後宜清解余邪,不要急於補虛,杜絕因餘毒未盡而流竄他處。

證治分類

1. 熱毒壅結證
證候:發病前有疔瘡、癰、癤等病史。四肢或軀幹有一處或數處肌肉疼痛,腫脹掀熱,腫塊色白或微紅;伴高熱,口渴,甚則神昏譫語,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行瘀。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藥、丹皮、當歸、皂角刺、穿山甲。
2.暑濕阻遏證
證候:多發於夏秋之間,初起惡寒發熱,胸悶嘔吐,頭痛頭暈,四肢關節酸痛;胸部可布滿白瘩,大便秘結或溏瀉,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暑解毒化濕。
方藥:五神湯合六一散加減。
常用藥:荊芥、蘇葉、生薑、茶葉、藿香、佩蘭、滑石、甘草、金銀花、紫花地丁、當歸。
3.正虛邪戀證
證候:發作多次,膿腫腫勢平塌,膿如敗漿,新肉難生,隱隱作痛;伴神疲體瘦,熱退不盡,納差;舌質淡紅、苔薄黃,脈細弱。
治法:益肝補血,清解餘毒。
方藥:四妙湯加減。
常用藥:紫草、升麻、糯米、甘草、白芍、白朮、白芷。

其他療法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散、玉露散外敷,局部消腫止痛;膿成宜切開排膿,先用八二丹藥線引流,膿盡改用生肌散,繼用紅油膏蓋貼。

預防調護

1.及時處理疔、癤及皮膚破損等。
2.患病之後應臥床休息,以防流注再發它處。
3.宜加強營養,並多飲開水或以新鮮西瓜汁代茶飲。
4.髂窩流注愈後患肢功能障礙者,應適當作下肢伸屈功能鍛鍊,或早期進行牽引。

文獻摘要

1.《紗科真詮》云:“流注發無定處,漫腫不紅,連線三四處。”
2.《諸病源候論·流注候》云:“人體虛受邪氣,邪氣隨血而行,或淫突皮膚,去來擊痛,遊走無有常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