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方應東小說)

流民(方應東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流民”是我國封建統治時期的一個歷史現象。受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影響,農民對抗自然災害以及兵災的能力差,所以往往發生災禍時,地方政府救災不利,所以農民迫於生存,只能背井離鄉,逃往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民
本書簡介,作者簡介,出版社簡介,

本書簡介

按照《明史.食貨志》解釋,流民即:“年飢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也就是由於天災人禍,百姓為了生存,被迫背井離鄉,逃往深山大澤,覓一棲生之地。因此,封建統治者把這一現象稱之為流民”。從元代起,由於大量流民流落到鄂川陝豫交界的荊襄山區,於是這裡便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流民集結地,史稱荊襄流民。
多少年來,人們只知道“走西口”、“闖關東”、“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和“下南洋”等這些人口大遷徙活動。而荊襄流民這一獨特的歷史現象還鮮為人知,這不得不使人感到困惑和遺憾。
本書以流民萬福德一家為主線,反映了從清同治元年到民國初年,半個世紀鄂西北一帶的流民生活,同時也揭開了“荊襄流民”這一重大歷史現象的神密面紗。題材獨特,內容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長篇小說《流民》,從清朝末年飽經戰亂的鄂東黃州郡寫起。當時的中國,千瘡百孔,民不聊生,黃州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人們為躲避戰亂,紛紛外逃,謀一條生路。在亂兵中已經失去了父親,年僅十八歲的萬福德和哥哥弟弟一起,站在重病在身,已是彌留之際的母親跟前,聽她斷斷續續地囑咐道:這兒世道太亂……聽說鄖陽那邊兒,靠近四川,山大人稀,又僻靜,又好養活人。過去‘湖廣填四川’時,灣子裡也有人去了那邊兒。前幾年,有人回來尋宗時,說那兒有個叫庸城的地方,有不少黃州老鄉,都混得還不錯呢……你們就去那兒,找一條活路吧!母親把話說完,頭一歪,就離開了人世。兄弟三個,哭著埋葬了母親,每人在墳前磕了三個響頭後就上路了……”一幅悲慘的景象,一幅淒涼的“流民圖”躍然紙上,讀來令人心酸。
萬福德逃到庸城(即竹山一帶),雖然站住了腳跟,紮下根來,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兄弟三人流落異鄉,災難先後奪去了弟弟和大哥的生命。孤身一人的他,靠勤勞、善良、智慧、誠信、感恩等良好品行,逐步擺脫困境,改變了自已的命運,日子慢慢好了起來,而且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然而身處亂世,厄運還是不斷地降臨到了萬福德這些流民身上。他本人多次陷入匪手,後又遭人陷害。但身處險境的他,只因平時多行善事,而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當然,流民為了尋活路找出路,都是一次次與命運抗爭。可以說,這部作品,就是對那個時代流民們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是一部流民為謀生存的抗爭史。它既是對鄂西北這一帶流民大遷徙活動的一次探密,同時也是一次尋根問祖之旅。因而讀來,感觸良多,回味無窮。正像作者所說的那樣,人們只知道“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這些人口大遷徙活動。而“荊襄流民”這一獨特的歷史現象還鮮為人知,這不得不使人感到困惑和遺憾!讀讀當年流民們顛沛流離的悲慘歷史,看看如今安定和諧的幸福生活,兩相比較,天壤之別,誰不更加珍惜今天,創造美好明天。
流民
這部作品,除了時間跨度較大,在空間上也十分廣闊,有如一輪明月清輝四射,雖然反映的是流民生活,卻帶出了那個時代在中國發生的不少大事變,也展示出了鄖陽山中的民俗風情,人文景觀。作品的語言形象生動,本土氣息濃厚,且也很洗鍊,描景敘事絕不拖沓,同時介紹了許多歷史知識,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史料研究價值。

作者簡介

方應東,1957年正月出生在湖北省竹山縣城。先後在縣民政、政協、移民、殘聯工作。歷任科長、主任、局長、理事長、書記等職。愛好文學,沐浴古風,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故汲秦巴山水之靈氣,借古庸文脈之神韻,終成《流民》一書。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