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充裕

流動性充裕

流動性充裕是指由於現金不用轉換為別的資產就可以直接用於支付或清償,在經濟學中,“流動性” (Liquidity)是指某種資產轉換為支付清償手段或者說變現的難易程度,因此,現金被認為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在巨觀經濟層面上,人們常把流動性直接理解為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即通常所說的流通中的現金(M0)、狹義貨幣供應量(M1)、廣義貨幣供應量(M2)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動性充裕
  • 外文名:Liquidity
  • 信貸總量狹義貨幣供應量(M1)
  • 總量:12.6萬億元
實質,結果,解決辦法,

實質

一:指貨幣的供應量超過了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量。
二:要解釋“流動性過剩”,首先要了解“流動性”的涵義。在巨觀經濟上,它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就銀行系統而言,則表現為存款增速大大快於貸款增速

結果

流動性過剩導致的結果,首先是大量的資金追逐房地產、基礎資源和各種金融資產,形成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而上遊資源價格的上升,必然會推動下游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動性開始追逐消費品,就會引起物價的較快上漲。流動性過剩容易引發經濟過熱、產生經濟泡沫,因此,往往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經濟現象。

解決辦法

以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2006年末,狹義貨幣供應量為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增幅比上年高出5.7個百分點,遠遠高於同年 GDP的增長速度;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為4.8%,比上年末高出0.6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存款總額高於貸款總額即存貸差為11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1.7萬億元。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出現了流動性過剩的跡象。但是,嚴格地說,流動性過剩無論是從表象、還是從成因或解決方法上來看,都是一個複雜的經濟和金融理論問題,並不僅僅是通常所說的貨幣發行過多、存貸差過大等問題而已。
目前,我國銀行體系中存在的流動性過剩,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內部因素來看,有經濟結構不平衡、儲蓄和投資傾向強於消費傾向等。儲蓄投資缺口,造成了貿易順差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按目前的外匯管理制度,我國的外匯收入必須結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央行為收購外匯必須增加貨幣發行。與此相關的是,貿易順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國外資本的流入顯著增加。因此,貿易和資本流動雙順差,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急劇增加,2006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了10663億美元。而央行為收購這些外匯儲備就需要發行貨幣超過8萬億元,這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內部原因。從外部因素來看,美國“9·11”事件以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一度普遍實行低利率政策,導致各主要貨幣的流動性空前增長,出現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在全球經濟失衡的誘導下,大量資金從美國流入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這是造成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一邊是社會資金大量湧入國內銀行,存款一路攀升;一邊是房貸車貸、甚至企業大戶貸款滑坡,有錢貸不出去。今年上半年以來,“錢多得不知道往哪兒放”的怪病造成的“流動性過剩”之痛正在折磨著國內銀行。
流動性過剩已經造成了貨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的倒掛。”
可以從三方面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首先,改變信貸投向結構,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通過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規範金融生態秩序,強化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的規範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國民儲蓄
其次,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有效配置金融資源
最後,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調整金融產品結構,疏導流動性。要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包括資產證券化,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匯率產品和債券品種系列等新產品,發展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理財託管產品,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
實體經濟規模和金融經濟規模應相互協調,沒有實體經濟,或實體經濟過弱,都可能使金融經濟基礎不穩,資金流動性最終要“落地”實體經濟,否則金融經濟就可能演變為純粹的金錢遊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