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法說
  • 出自:夏均父集序
  • 提出者胡宿
  • 讀音:huó fǎ shuō
概念簡介,基本信息,參考資料,活法說 - 活法定義,作者簡介,作品舉例,採桑子,蝶戀花,減字木蘭花,宋代詩學“活法”說,

概念簡介

活法說是呂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提出的一個中心論點。所謂活法,指的是遵守法度而又超越法度,富於變化又不離本宗。關鍵是要活用詩法,而不要死執詩法。

基本信息

“活法”說是中國古典詩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最先提出“活法”說的是北宋天聖二年(1024)登進士第的後期西崑體詩人胡宿(996—1067),後經蘇軾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到了南北宋之交的呂本中(1084—1145)那裡,得到更為全面、系統的闡釋,最終集其大成。呂本中對“活法”說進行了準確的界定和探源,並揭示其內容、指出其路徑,拓展其影響。同時,呂本中身體力行,將“活法”說貫徹實施於自己的詩歌創作中。然而,學術研究最倚重者乃語料,而體現呂本中“活法”說之文本語料,在後人的引述時差異較大,導致歷代研究者見仁見智,從而對呂本中“活法”說之文本的創作時間、具體內容聚訟紛紜,許多個案至今未能得到解決。本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對呂本中著作中論及“活法”的詩、文文本以及相關重要言論進行考證,對後人的引述進行釐清和考辨,並在此基礎上對呂本中“活法”說形成的大致過程作一個簡潔而清晰的描述。

參考資料

編《江西詩社宗派圖》的呂本中(紹興進士),標舉“活法”,作《夏均父集序》云:學詩當識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備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是道也,蓋有定法而無定法,無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則可以與語法法矣。謝元暉有言,“好詩轉圓,美如彈丸”,此真活法也。近世豫章黃公首變前作之弊,而後學者知所趨向。必精盡知左規右矩,庶幾至於變化不測。然余區區淺末之論,皆漢魏以來有意於文者之法,而非無意於文者之法也。子曰:“興於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今之為詩者,讀之果可使人興起其為善之心乎?果可使人興、觀、群、怨乎?果可使人知事父事君而能識鳥獸草木之名之理乎?為之而不能使人如是,則如勿作。(引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本卷九五)
俞成說,活法就是奪胎換骨,就此序觀之,似比奪胎換骨活潑廣闊,可以說是進步的奪胎換骨法。呂本中要“規矩備而能出於規矩之外”,楊萬里更止要“優遊厭飫”,可以說是進步的活法。俞成述活法先引程子所謂“活潑潑地”,大概“活”字確是來自程子,呂本中也確受程子影響,為詩要“使人興起其為不過”活“字來自程子,”活法“還是源於江西,所作童蒙訓云:潘老言七言詩第五字要響,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樹“。“翻”字“失”字是響字也。五言詩第三字要響,如“園前浮小葉,細麥落輕花”,“浮”字“落”字是響字也。所謂響者,致力處也。予竊以為字字當活,活則字字自響。(引見漁隱前集十三)

活法說 - 活法定義

所謂活法,指的是遵守法度而又超越法度,富於變化又不離本宗。關鍵是要活用詩法,而不要死執詩法。

作者簡介

呂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人,詩人,詞人,道學家. 詩屬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詩話>>、<<東萊先生詩集>> 等。詞不傳,今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 輯有<<紫微詞>>、<<全宋詞>> 據之錄詞二十七首.呂本中詩數量較大,約一千二百七十首。
錢鐘書認為"他的詩始終沒有擺脫黃庭堅和陳師道的影響,卻還清醒輕鬆,不像一般江西派的艱澀"。
①,錢基博認為"其為詩骨力堅卓,亦得法庭堅,妥帖自然過之,而才力高健不如,所以格較渾而語為駑";
②,以上確為中肯之評. 呂氏早年過著詩酒風流的生活,效法陳師道黃庭堅,詩風輕鬆流美,"清芙可愛";
③. 二十歲左右戲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使"江西派"定名. 雖然未把自己列入其中,但後人多視其為"江西派"。後期推崇李白蘇軾,南渡後,時有悲慨時事之作,詩風也更為渾厚.詞作雖僅二十七首,但亦有佳評。王灼謂其詞"佳處"亦"如其詩";
④. <<;嘯翁詞評>>;謂其詞"工穩清潤";
⑤.其詞多為小令,題材範圍偏小,偏重於個人情感的抒發,不及詩作之渾厚。主要寫離愁別恨,風花雪月,村色野景,南渡流寓江左後亦有思鄉懷國之作。 詞風新奇清麗,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作品舉例

採桑子

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
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蝶戀花

巧語嬌鶯春未暮,楊柳風流,恰過池塘雨。
芳草滿庭花滿樹,無情胡蝶飛來去。
睡起小奩香一縷,玉篆回紋,等個人分付。
桃葉不言人不語,眉尖一點君知否。

減字木蘭花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樹下。
此夜江邊,月暗長堤柳暗船。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
來歲花前,又是今年憶去年。

宋代詩學“活法”說

曾明在《四川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撰文認為,“活法”說是中國古典詩學的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學說。最先提出“活法”說的是北宋天聖二年(1024)登進士第的後期西崑體詩人胡宿。胡宿去世數十年後,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云:“靈均自得之,忽然有人,然後惟意所出,萬變無窮,是名活法。”
中國文學史上,蘇軾"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文為賦","以賦為文",從而使"舊體"別開生面,"新體"更加成熟,使同一部文學作品眾體兼備,使不同的文學體裁在句式和風格上相互借鑑和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大象無定形,大道無定名,大文無定體,好詩無定法。蘇軾的這些學說和實踐,對中國詩學史上的重要學說——"活法說"的完善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綜合考論,蘇軾實為"活法"說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