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華生

洪華生

洪華生,女,漢族,1944年7月17日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祖籍福建南安,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1980年廈門大學海洋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84年美國羅得島大學海洋研究生院畢業,獲海洋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歷任廈門大學海洋系講師、副教授,亞熱帶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廈門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院長,廈門大學海洋環境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福建省海洋環境科學聯合重點實驗室主任。 曾福建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華生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菲律賓馬尼拉
  • 出生日期:1944年7月17日
主要研究成果,主要獲獎情況,個人經歷,

主要研究成果

洪華生主要從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海岸地區可持續發展及海岸帶綜合管理方面的研究,她在這一交叉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做出了突出貢獻。1999年7-8月,她成功主持了首屆“全國環境科學研究生暑期學校”,參加學習的121名學員涵蓋了環境科學、生命科學、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等領域的37個專業,來自美國、英國、香港和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及各相關部門的著名專家學者應邀授課,使國家環保後備人才得以拓寬基礎,了解前沿,聯繫實際,促進交流。她共培養研究生28人,指導博士後4人。近年來,洪華生參加國際會議40多次。1985年以來共發表論文160餘篇,專著3部,研究報告4份,被SCI文章引用80多次。1992年以來共主持項目14項,其中重點項目4項,UNDP、歐共體和CIDA自主項目3項,港台合作項目4項。目前她主持進行的國際合作項目:“公眾基礎的環境保護與管理”,由加、中、越3國7所高校共同參與。

主要獲獎情況

“閩南-台灣淺灘漁場上升流區生態系研究”,199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香港和廈門港污染沉積物的來源及變化過程研究”,1999年度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台灣海峽初級生產力及其調控機制研究”,2003年度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福建近岸海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及生物毒性效應研究”,2004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廈門海域的使用管理技術的研究與套用”,2005年度廈門市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台灣海峽微型浮游生物生態研究”,2007年度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九龍江流域非點源污染機理與控制研究”,2008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2年度曾呈奎海洋科技獎突出成就獎(2012年)
“2010年度全國十大海洋人物”稱號(2011年)
福建省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2010年)
福建省傑出科技人才獎(2010年)
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
全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全國海洋科技先進工作者”(2006年)
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地球獎”(2001年)
國家環保總局 “環境使者”稱號(2000年)
廈門市人民政府 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1995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 “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全國優秀歸僑、僑屬知識分子”稱號(1989年)
福建省改革先進人物“三八紅旗手”(1985年)

個人經歷

洪華生教授致力於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主持創辦了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培訓中心。她主持制定的大比例尺的《廈門市海區功能區劃》已作為執行"廈門海域使用管理規定"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在國內首創了經濟發展與海岸帶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的環境影響評價模式,揭示了廈門海域環境積累性效應和區域農藥非點源風險影響,進行了西海域整治方案的效益評估和同安灣環境預測評價,為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系統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撐。199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她組織了大約600餘人的清理東海岸沙灘及公眾環保意識社會調查活動,親自與民眾交談,了解他們對環境保護與管理的看法和要求,提高他們的參與及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形成了具有指導意義的調查報告,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在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卓有成效。擔任IGBP國際大型計畫JGOFS科學委員會成員,積極推進我國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的國際學術交流及與台港澳合作的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