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熙宣盛世

洪永熙宣盛世

洪永熙宣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明朝前期出現的一個盛世時期。洪永熙宣盛世從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建國到宣德十年(1435),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盛世。這個時期,政權鞏固,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安定,國內各民族聯繫加強,對外關係有鄭和遠航的壯舉,相繼出現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

國祚277年的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統一王朝,又是中國古代社會晚期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

明朝建國之初,大規模戰爭剛剛平息,社會矛盾仍然十分尖銳,秩序動盪不安,經濟凋敝殘破。為了穩定政權恢復經濟,明太祖一面調兵遣將,北伐殘元,逐步實現了全國統一;另一面大刀闊斧對國家機構改革,強化中央集權,力倡程朱理學,革除元朝弊政,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後,明成祖將明太祖開創的基業加以拓展,明仁宗明宣宗又力加守成,弼成“洪永熙宣盛世”,奠定了當時中國在亞洲和世界上的強國地位。鄭和下西洋,以其龐大的船隊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將海上絲綢之路印度半島延伸到非洲東海岸,開闢亞非之間的交通網路,凸顯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影響。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開創了"洪武之治",而且開啟了洪永熙宣盛世。有學者論明太祖功績說:"以歷史功績而論,明太祖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比較,確實是難分軒輊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永熙宣盛世
  • 起止時間:1368-1449
  • 歷經帝王: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
歷史背景,主要表現,政治,經濟,民族,外交,社會,歷史評價,

歷史背景

洪永熙宣盛世的奠基者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原是貧苦農民出身的小行童,元朝的腐朽統治迫使他投入元末農民起義之中,逐步成為一名農民領袖。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他逐漸演變成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藉助農民大起義的力量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建立了明朝。登上皇位後,他一面遣將出征,統一全國;一面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強化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穩定政治局勢,實行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

主要表現

政治

明朝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明朝得以集中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特別是控制著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內得以迅速平定統治階級內部的叛亂和少數民族貴族的分裂活動,制止蒙古貴族捲土重來;對外得以有力地抵禦倭寇和其他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捍衛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同時,由於集中了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得以舉辦許多規模宏大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工程,如營建中都、南北兩京、明皇陵、孝陵、顯陵和眾多的廟宇宮觀,修築長城,治理大運河和黃河,編纂許多大型類書、叢書和佛藏、道藏等,其中的許多大型工程在時過境遷之後,其政治和軍事功能日漸消失,而歷史文化價值卻日益凸現出來,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洪熙帝登基後,順應時代潮流,針對朝政的弊病,採取了減輕民困、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等一系列措施。首先平反冤獄,釋放夏原吉等因諫阻北征而入獄的舊臣,釋放東宮舊臣並復官,而且寬赦建文時代諸臣家屬,有利於維繫人心和穩定統治秩序。停罷下西洋寶船及在各地採辦金銀等物,以減輕人民負擔。調整統治機構,提高閣權,使內閣成為協助皇帝決策的重要機構。洪熙還一改永樂時的暴政,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此舉雖然仍有相當的局限性,但與永樂時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宣德帝清革前弊,整頓統治機構,對那些“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和“老疾”者,予以罷免,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而這些通過薦舉和賜敕委派的知府,多為當時最幹練的官員。另外,宣德帝在一些重要省份設定巡撫,主要目的是整理賦稅。
在用人方面,宣德帝限制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目的在於任官得人和責成治效。宣德帝還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蠲免稅糧、復業流民、賑災救荒等,在穩定明朝統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經濟

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空前的發展,生產力的總體水平超過宋元時代。造船、紡織、礦冶、制瓷、造紙和印刷的生產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白銀的貨幣化、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加強,工商業市鎮的勃興,地域性商人集團的崛起,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空前繁榮,全國性市場的形成及世界市場建構的參與,國家的財政體系從以實物為主向以貨幣為主全面轉型。經濟結構也隨之發生某些新的變化。

民族

明朝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聯繫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邊疆地區各民族自身的發展,回、撒尼維吾爾(裕固)、土、撒拉、東鄉、保全等就是在明代最終形成為民族的。分布在東南、華南、西南的壯侗語族、苗瑤語族、藏緬語族諸民族,其族體及地域分布,也在此時趨於穩定,從而為中國近現代民族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明朝大力倡導尊孔崇儒,並積極興辦教育,通過各級學校,將儒家思想、程朱理學由內地向邊疆廣泛傳播,滲透到各個民族之中,從而增強了各民族對以儒學為主幹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主要條件,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各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感。
明朝還空前強化了對東北黑龍江流域和西南邊疆地區的治理,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乾都司,在西南邊疆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又在土司周圍設定府縣和衛所加以監視和牽制,一旦土司發生叛亂,即出動大軍加以鎮壓,實行改土歸流,從而加強對東北和西南邊疆的管理,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外交

在對外關係上,奉行睦鄰外交政策,繼續發展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涉滄溟十萬餘里”,不僅加深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誼,同時也拓展了海外市場,促進了私人海外貿易的興起。
為休兵養民,宣德帝一改永樂時的討伐政策,主動從交阯撤兵,減輕了人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於交阯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社會

交通事業在此期間也得到恢復,洪武初就年整頓了驛站,驛路大道,四通八達。永樂時,疏通大運河以後,南北水運暢通無阻,運河中清船超過萬艘,其它內河中的船隻,也以萬億計。

歷史評價

明太祖在位31年,厘定各種典章制度,使社會秩序從動盪走向安定,社會經濟迅速超越宋元時期的水平,為洪永熙宣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明朝前期60多年間,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由恢復而發展,相繼出現了“洪武之治”、“永樂之治”和“仁宣之治”,明朝前期是世界上一大強國。明太祖和明成祖對明初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進作用,他們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的政治家。但是,明朝前期仍然發生了農民的反封建鬥爭,洪武、永樂年間農民易動和起義有100多次,如永樂年間發生在山東的唐賽兒起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