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悲歌:大明王朝滅亡之謎》寫的是明朝後期即晚明的歷史,但又不全面反映整個晚明的歷史風貌,而是從政治史的角度,擷取若干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來展現繁榮強大的明王朝走向衰敗的歷史過程,探究其覆亡的深層原因。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晚明悲歌:大明王朝滅亡之謎》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梧桐,漢族,1935年11月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195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歷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顧問、朱元璋研究會顧問、《國小語文·國學》雜誌主編。著有《朱元璋研究》、《洪武皇帝大傳》及其增訂本《洪武大帝朱元璋傳》、《自從出了朱皇帝》、《古代民族關係注稿》、《履痕集》、《散葉集》、《黃河傳》(第一作者)、《明史十講》(第一作者)、《中國軍事通史·西漢軍事史》(第一作者)、《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主編)、《中國歷代名將》(主編)、《中國文化雜說·民族文化卷》(主編)等著作。並主編、參編多套歷史教科書。《洪武皇帝大傳》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黃河傳》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引言
一、明神宗親政後的倒行逆施
清算馮保和張居正
從短暫勤政到長期怠政
勤於斂財,化國為家
持續不斷的派系之爭
城鄉騷動,遼事漸緊
二、從一月天子到短命皇帝
紛亂的政局與短暫的“眾正盈朝”
毒焰高漲的魏忠賢專政
遼事日趨危急
此起彼伏的民變與兵變
三、明思宗“中興”之夢的破滅
期盼“中興”,智除閹黨
從惟才是舉到重用宦官
反對植黨而黨爭不斷
一誤再誤,盡失關外之地
剿撫不定,魂斷煤山
四、南明政權的相繼覆亡
清兵入關與大順軍的敗退
與虎謀皮的弘光政權
隆武政權與魯監國的紛爭及其抗清活動
永曆朝廷的建立與南北各地的抗清鬥爭
大西軍餘部的聯明抗清與永曆朝廷的覆亡
結語
後記
一、明神宗親政後的倒行逆施
清算馮保和張居正
從短暫勤政到長期怠政
勤於斂財,化國為家
持續不斷的派系之爭
城鄉騷動,遼事漸緊
二、從一月天子到短命皇帝
紛亂的政局與短暫的“眾正盈朝”
毒焰高漲的魏忠賢專政
遼事日趨危急
此起彼伏的民變與兵變
三、明思宗“中興”之夢的破滅
期盼“中興”,智除閹黨
從惟才是舉到重用宦官
反對植黨而黨爭不斷
一誤再誤,盡失關外之地
剿撫不定,魂斷煤山
四、南明政權的相繼覆亡
清兵入關與大順軍的敗退
與虎謀皮的弘光政權
隆武政權與魯監國的紛爭及其抗清活動
永曆朝廷的建立與南北各地的抗清鬥爭
大西軍餘部的聯明抗清與永曆朝廷的覆亡
結語
後記
後記
這部《晚明悲歌》,旨在展現明朝後期即晚明衰落敗亡的歷史過程,揭示其傾覆的深層原因。所記的史事側重於政治與軍事,較少涉及經濟與思想文化,不是一部完整的晚明史。文筆力求形象生動,簡潔流暢,但史事的敘述則力求準確可靠,言之有據,融科學性與可讀性於一體,做到雅俗共賞。
按照傳統的說法,都城的失陷是一個王朝覆亡的標誌。但是,本書寫到大順軍攻克北京和明思宗魂斷煤山並未戛然止筆。這是因為明朝實行兩京制,第一個政治中心北京雖然已經失陷,但第二個政治中心南京還在,明政府尚控制著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不久南方的明朝官紳就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而後又相繼在福州、杭州、肇慶和廣州建立隆武、魯監國、永曆和紹武等政權,圖謀興復明朝的統治。作為明王朝的余脈,這些南明政權的皇帝和監國,大都繼承晚明皇帝昏庸腐敗的衣缽,不是沉湎女色、縱酒酣歌,就是卑怯無能,抱頭鼠竄,加上朝廷內外黨派林立,紛爭不斷,最後都被清軍各個擊敗,落個土崩瓦解的結局。因此,只有將南明幾個政權的歷史一併加以敘述,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明王朝敗亡的深層原因。
本書表述的是筆者對明王朝覆亡問題的個人看法。在寫作過程中,翻檢了大量實錄、正史、政書、野史、筆記、文集、檔案和方誌,吸收了諸多前輩的研究成果,並參閱了當代明史學界韋慶遠的《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韓大成、楊欣的《魏忠賢傳》,湯綱、南炳文的《明史》,張顯清、林金樹的《明代政治制度史》,萬明主編的《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張顯清主編的《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趙軼峰的《明代的變遷》,林金樹、高壽仙的《天啟皇帝大傳》,張德信、譚天星的《崇禎皇帝大傳》,樊樹志的《萬曆傳》、《崇禎傳》、《晚明史》,顧誠的《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南炳文的《南明史》,[美]司徒琳的《南明史》等諸多論著,在此謹對他們表示感謝。
筆者雖然研究明史有年,但畢竟才疏學淺,書不盡意,書中定然存在不少的訛誤和疏漏,熱切期望廣大讀者和明史學界同仁的批評指正。
陳梧桐
於北京民族大學西路牆外樓
2012年2月22日
按照傳統的說法,都城的失陷是一個王朝覆亡的標誌。但是,本書寫到大順軍攻克北京和明思宗魂斷煤山並未戛然止筆。這是因為明朝實行兩京制,第一個政治中心北京雖然已經失陷,但第二個政治中心南京還在,明政府尚控制著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不久南方的明朝官紳就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而後又相繼在福州、杭州、肇慶和廣州建立隆武、魯監國、永曆和紹武等政權,圖謀興復明朝的統治。作為明王朝的余脈,這些南明政權的皇帝和監國,大都繼承晚明皇帝昏庸腐敗的衣缽,不是沉湎女色、縱酒酣歌,就是卑怯無能,抱頭鼠竄,加上朝廷內外黨派林立,紛爭不斷,最後都被清軍各個擊敗,落個土崩瓦解的結局。因此,只有將南明幾個政權的歷史一併加以敘述,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明王朝敗亡的深層原因。
本書表述的是筆者對明王朝覆亡問題的個人看法。在寫作過程中,翻檢了大量實錄、正史、政書、野史、筆記、文集、檔案和方誌,吸收了諸多前輩的研究成果,並參閱了當代明史學界韋慶遠的《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韓大成、楊欣的《魏忠賢傳》,湯綱、南炳文的《明史》,張顯清、林金樹的《明代政治制度史》,萬明主編的《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張顯清主編的《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趙軼峰的《明代的變遷》,林金樹、高壽仙的《天啟皇帝大傳》,張德信、譚天星的《崇禎皇帝大傳》,樊樹志的《萬曆傳》、《崇禎傳》、《晚明史》,顧誠的《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南炳文的《南明史》,[美]司徒琳的《南明史》等諸多論著,在此謹對他們表示感謝。
筆者雖然研究明史有年,但畢竟才疏學淺,書不盡意,書中定然存在不少的訛誤和疏漏,熱切期望廣大讀者和明史學界同仁的批評指正。
陳梧桐
於北京民族大學西路牆外樓
2012年2月22日
序言
這部《晚明悲歌》,寫的是明朝後期即晚明的歷史,但又不全面反映整個晚明的歷史風貌,而是從政治史的角度,擷取若干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來展現繁榮強大的明王朝走向衰敗的歷史過程,探究其覆亡的深層原因,以供大家思考和借鑑,故名日《晚明悲歌》。
代元而起的明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最後一個統一王朝,也是僅次於唐朝的第二個國祚綿長的封建王朝,統治時間長達277年。時當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一方面是傳統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極度成熟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促使整個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發生了全面的變化,呈現出從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的新氣象。明朝的歷史因而具有鮮明的特點,在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的歷史,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總趨勢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從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正統七年(1442)王振專權,為明前期,是明朝的開創時期。明太祖創建大明王朝、登基稱帝後,一面調兵遣將,將元朝皇帝逐出大都(今北京),趕往漠北,逐步實現了統一;一面大刀闊斧改革國家機構,強化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力倡程朱理學,革除元朝弊政,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使社會秩序漸趨穩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後,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將明太祖開創的基業積極加以拓展,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又力加守成,弼成“洪永熙宣盛世”,奠定了當時中國在亞洲和世界上的強國地位。鄭和下西洋,以其龐大的船隊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將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半島延伸到非洲東海岸,開闢亞非之間的交通網路,凸顯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影響。明宣宗去世後,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宣德朝輔臣“三楊”繼續輔政,保持了政局的穩定。
從正統七年(1442)王振專權到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為明中期,是明朝的積弱與改革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生產力繼續快速發展,白銀日趨貨幣化,農業生產日趨商業化,農民紛紛流人城鎮從事商品生產,一批工商業城鎮迅速崛起。私人海外貿易日趨興盛,並迫使明廷在隆慶年間開放海禁,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在江南一些工商業城鎮破土而出,經濟結構內部開始出現緩慢而重大的變化。城鎮居民逐漸興起一股拜金逐利、奢侈享樂的風氣,違禮越制的現象層出不窮,王陽明建構的心學體系,更對程朱理學發起挑戰。至弘治、成化年間,明代社會已表露出向近代轉型的徵兆。在商品、貨幣的刺激下,大地主集團的胃口更加膨脹,土地兼併日益加劇,賦役征派日趨苛重。封建統治日漸黑暗腐朽,幾代皇帝或縱情聲色,或佞佛崇道,從而懈怠朝政,導致了宦官與權臣迭相專權,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從正統年間開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到嘉靖年間更形成韃靼不時南下騷擾和倭寇不斷入侵東南沿海的所謂“南倭北虜”交相困逼的局面,葡萄牙殖民者也乘機租居澳門。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嘉靖初年和隆慶年間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至萬曆初年形成集大成的張居正改革,使統治危機得到了暫時的緩解。
從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明神宗朱翊鈞親政到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吊死煤山(今北京景山)為明後期,是明朝的衰敗時期。我們通常所說的晚明,指的就是這個時期。此時中國與世界開始連線,中國與西方直接發生接觸。國內的商品貨幣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緩慢地向前發展,全國性市場已初步形成,並向世界延伸,海外貿易迅速增長,大量白銀滾滾流人中國,社會轉型的步伐明顯加快。逐利與奢侈之風更加盛行,違禮越制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由心學發展起來的泰州學派以及被稱作“異端之尤”的李贄,更是高舉反傳統的旗幟,倡導啟蒙思想。作為心學的逆動,實學思潮也日趨勃興。文學藝術加快了革新的步伐,市民文學日顯興盛,由西方傳教士輸入的近代科學知識,也為一些有識之士所吸納。在明中期出現的社會轉型跡象,此時已更加普遍、顯著地呈現出來。然而,大地主集團卻也更加貪婪和奢靡,瘋狂地對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進行壓榨和掠奪,導致強烈的反抗。統治集團也更加腐朽。明神宗親政不久便怠於政事,只顧聚斂財貨、尋歡作樂;明光宗朱常洛沉湎酒色;明熹宗朱由校嗜好玩樂,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已難以維持,對社會的控制日漸鬆弛。統治階級內部派系林立,爭鬥不休。建州女真乘機在東北崛起,建立後金(後改號為清)政權,荷蘭、西班牙殖民者則侵占了我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為了對付內憂外患,明朝統治者耗盡了國力,最後終於為農民大起義的浪潮所覆沒。此後,明朝在南方的一批文臣武將相繼建立幾個南明政權。隨著清軍人關後全國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南明政權聯合農民軍餘部,展開了長達20年的抗清鬥爭,但因內部矛盾重重,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未能挽救明朝滅亡的命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的覆亡,明思宗實難辭其咎。但如果細加追究,人們又不難發現,導致明亡的禍根,早在明太祖廢除丞相、強化君主專制之時即已深深埋下,而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統治危機的急劇加深,則出現在明神宗親政之後,故有“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明史》卷二一,《神宗紀》)之說。因此,本書便從明神宗親政後的倒行逆施寫起,來記述明朝覆亡的過程,探究其滅亡的原因。
代元而起的明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最後一個統一王朝,也是僅次於唐朝的第二個國祚綿長的封建王朝,統治時間長達277年。時當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一方面是傳統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極度成熟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促使整個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發生了全面的變化,呈現出從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的新氣象。明朝的歷史因而具有鮮明的特點,在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的歷史,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總趨勢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從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正統七年(1442)王振專權,為明前期,是明朝的開創時期。明太祖創建大明王朝、登基稱帝後,一面調兵遣將,將元朝皇帝逐出大都(今北京),趕往漠北,逐步實現了統一;一面大刀闊斧改革國家機構,強化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力倡程朱理學,革除元朝弊政,實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使社會秩序漸趨穩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後,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將明太祖開創的基業積極加以拓展,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又力加守成,弼成“洪永熙宣盛世”,奠定了當時中國在亞洲和世界上的強國地位。鄭和下西洋,以其龐大的船隊和先進的航海技術,將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半島延伸到非洲東海岸,開闢亞非之間的交通網路,凸顯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影響。明宣宗去世後,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宣德朝輔臣“三楊”繼續輔政,保持了政局的穩定。
從正統七年(1442)王振專權到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為明中期,是明朝的積弱與改革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生產力繼續快速發展,白銀日趨貨幣化,農業生產日趨商業化,農民紛紛流人城鎮從事商品生產,一批工商業城鎮迅速崛起。私人海外貿易日趨興盛,並迫使明廷在隆慶年間開放海禁,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在江南一些工商業城鎮破土而出,經濟結構內部開始出現緩慢而重大的變化。城鎮居民逐漸興起一股拜金逐利、奢侈享樂的風氣,違禮越制的現象層出不窮,王陽明建構的心學體系,更對程朱理學發起挑戰。至弘治、成化年間,明代社會已表露出向近代轉型的徵兆。在商品、貨幣的刺激下,大地主集團的胃口更加膨脹,土地兼併日益加劇,賦役征派日趨苛重。封建統治日漸黑暗腐朽,幾代皇帝或縱情聲色,或佞佛崇道,從而懈怠朝政,導致了宦官與權臣迭相專權,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從正統年間開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到嘉靖年間更形成韃靼不時南下騷擾和倭寇不斷入侵東南沿海的所謂“南倭北虜”交相困逼的局面,葡萄牙殖民者也乘機租居澳門。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嘉靖初年和隆慶年間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至萬曆初年形成集大成的張居正改革,使統治危機得到了暫時的緩解。
從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明神宗朱翊鈞親政到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吊死煤山(今北京景山)為明後期,是明朝的衰敗時期。我們通常所說的晚明,指的就是這個時期。此時中國與世界開始連線,中國與西方直接發生接觸。國內的商品貨幣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緩慢地向前發展,全國性市場已初步形成,並向世界延伸,海外貿易迅速增長,大量白銀滾滾流人中國,社會轉型的步伐明顯加快。逐利與奢侈之風更加盛行,違禮越制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由心學發展起來的泰州學派以及被稱作“異端之尤”的李贄,更是高舉反傳統的旗幟,倡導啟蒙思想。作為心學的逆動,實學思潮也日趨勃興。文學藝術加快了革新的步伐,市民文學日顯興盛,由西方傳教士輸入的近代科學知識,也為一些有識之士所吸納。在明中期出現的社會轉型跡象,此時已更加普遍、顯著地呈現出來。然而,大地主集團卻也更加貪婪和奢靡,瘋狂地對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進行壓榨和掠奪,導致強烈的反抗。統治集團也更加腐朽。明神宗親政不久便怠於政事,只顧聚斂財貨、尋歡作樂;明光宗朱常洛沉湎酒色;明熹宗朱由校嗜好玩樂,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已難以維持,對社會的控制日漸鬆弛。統治階級內部派系林立,爭鬥不休。建州女真乘機在東北崛起,建立後金(後改號為清)政權,荷蘭、西班牙殖民者則侵占了我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為了對付內憂外患,明朝統治者耗盡了國力,最後終於為農民大起義的浪潮所覆沒。此後,明朝在南方的一批文臣武將相繼建立幾個南明政權。隨著清軍人關後全國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南明政權聯合農民軍餘部,展開了長達20年的抗清鬥爭,但因內部矛盾重重,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未能挽救明朝滅亡的命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的覆亡,明思宗實難辭其咎。但如果細加追究,人們又不難發現,導致明亡的禍根,早在明太祖廢除丞相、強化君主專制之時即已深深埋下,而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統治危機的急劇加深,則出現在明神宗親政之後,故有“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明史》卷二一,《神宗紀》)之說。因此,本書便從明神宗親政後的倒行逆施寫起,來記述明朝覆亡的過程,探究其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