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河回族區(洛陽市瀍河回族區)

瀍河回族區

洛陽市瀍河回族區一般指本詞條

瀍河回族區是河南省洛陽市下轄區,位於洛陽市區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8′-112°30′,北緯34°40′-34°42′,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東西長6.55千米,南北寬7.75千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城市區之一。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區轄1個回族鄉、7個街道,共30個社區。總人口19.1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93%,城鎮人口17.763萬人;農業人口1.337萬人,占總人口的7%,有回族漢族滿族蒙古族等22個民族。

2011年,瀍河回族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59636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瀍河回族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河南省洛陽市
  • 下轄地區瀍河回族鄉東關街道北窯街道
  • 電話區號:0379
  • 郵政區碼:471000
  • 地理位置:洛陽市區東部
  • 面積:41.7平方千米
  • 人口:19.1萬人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洛陽北郊機場
  • 車牌代碼:豫C
  • 行政區劃代碼:41030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建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民俗宗教,非遺文化,名勝古蹟,古唐寺,呂祖庵,民俗博物館,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八孔窯街。
周敬王二年魯昭公二十四年(前158年)清孔子入周問禮碑於老聃
周平王宜臼元年(前770年),平王遷都於洛邑,史稱東周。轄區為京畿之地。
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建三川郡,郡治滎陽,後遷洛陽。轄區屬河南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劉秀在推翻王莽“新”朝之後,東漢定都洛陽。轄區為京畿之地。
黃初元年(220年),曹魏文帝(曹丕)建都洛陽。轄區為京畿之地。
北魏太和十七年(48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轄區為京畿之地。
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下令把原洛陽城的居民和全國各地富商大賈遷徒到洛陽城居住,轄區為都城內的居民區。
北宋以洛陽為西京,轄區為洛陽縣。
民國時期,轄區屬洛陽縣一區、二區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轄區作為一個行政區,反覆更迭,初為三區,後為二區,以後又同一區合併為老城區。
1957年7月,成立瀍河回族區籌備組;11月1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洛陽市瀍河回族區。
1958年9月,爽明街道更名為東關街道;瀍河回族鄉更名為紅旗人民公社;12月,瀍河回族區更名為瀍河人民公社。郊區白馬寺人民公社劃歸瀍河人民公社管轄。瀍東回族自治區更名為北窯街道。
1959年2月,撤銷東關、新安街、北窯三個街道,建立瀍東、瀍西兩個管理區;8月,撤銷紅旗人民公社,建立農業管理區、蔬菜管理區;9月,撤銷瀍河人民公社,恢復瀍河回族區建制。
1962年7月,建立東關、車站、北窯、五股路4個街道,白馬寺人民公社劃歸郊區。
1963年12月,車站辦事處更名為瀍西街道辦事處。
1970年12月,成立塔灣街道辦事處。
1997年9月,成立楊文街道辦事處。
1984年,瀍河回族區下轄東關、北窯、瀍西、五股路、塔灣、楊文6個街道。
2000年6月,洛陽市區劃調整,由洛龍區管轄的瀍河回族鄉劃歸瀍河回族區管轄。
2005年9月,華林辦事處成立。
2007年7月,洛陽市區劃調整,由洛龍區白馬寺鎮管轄的馬溝村、攔溝村、呂廟村、十里舖村交付瀍河回族區楊文辦事處管理。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0年底,區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43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底,區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1個瀍河回族鄉,11個行政村。
2005年底,區街道辦事處由6個上升為7個街道辦事處,新建了華林街道辦事處,63個居民委員會,1個瀍河回族鄉。
2007年底,洛陽市區劃調整,原洛龍區白馬寺鎮管轄的馬溝、攔溝、呂廟、十里舖4個村交付區楊文街道辦事處。
2010年底,全區下轄1個瀍河回族鄉,7個街道辦事處,15個行政村,14個社區。
2011年底,區下轄的瀍河回族鄉11個行政村中的旭升、北關、下窯、上窯、塔東、塔西、史家灣、馬坡、中窯9個行政村改為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辦事處的楊文辦事處管轄的4個村中的十里舖村也改為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2年底,全區有7個街道辦事處,1個瀍河回族鄉。有5個行政村。其中,瀍河回族鄉有2個行政村(小李村、盤龍冢),楊文辦事處下轄管理的有3個行政村(馬溝、攔溝、呂廟)。
2013年5月3日瀍河回族區人民政府批覆瀍河回族鄉小李村、盤龍冢兩個行政村村改居。至此瀍河回族鄉原11個行政村“村改居”全部完成。
2014年6月27日,瀍河回族區人民政府批覆楊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馬溝村、攔溝村、呂廟村三個行政村村改居。至此全區原15個行政村“村改居”已全部完成,並批覆新成立了恆大綠洲社區居民委員會,歸瀍河回族鄉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瀍河回族區轄1個回族鄉(瀍河回族鄉)、7個街道(東關街道北窯街道瀍西街道五股路街道塔灣街道楊文街道華林街道),共30個社區(含12個村改居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瀍河回族區位於洛陽市區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8′-112°30′,北緯34°40′-34°42′,東與洛龍區接壤,西與老城毗鄰,北依邙山,南瀕洛河,東西長6.55千米,南北寬7.75千米,總面積41.7平方千米。

地質

瀍河回族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地處華北地台(華北古陸板塊),南像與秦嶺皺系(古秦嶺樣板塊)的接合部位。其北為華北地台區,其南為秦嶺褶皺系。地質屬洛陽斷陷堆積盆地的一部分,絕大部分範圍被新生代沉積物覆蓋。經過漫長歲月的地質演變過程,瀍河回族區形成黃土丘陵,溝壑縱橫,河灘階地的地貌。

地貌

瀍河回族區地處中國地勢三大階梯中第二階梯的東部前緣和土地高原東南部邊緣,是東西構造區和南北地質分野的重要分界。地貌基本屬於河俗沉積平原地貌。南部主要由河漫灘組成。北部為邙山侵蝕堆積黃土地貌。北臨邙山的五股路街道和楊文街道地勢較高,南臨洛河的華林街道地勢較低,處於城區中心的東關街道、北窯街道、瀍西街道地勢相對平坦,東臨焦枝鐵路的塔灣街道地勢較平坦。海拔最高點達158米,最低點129.10米,相對高差29米。

氣候

瀍河回族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具有春季多風、氣候乾旱,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乾冷、雨雪稀少的顯著特點。全年四季分明,熱量、降水量隨時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點。年均氣溫14.7℃,年均降雨量601.6mm。全年日照時數為2141.6小時,各地差異不大,四季分布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瀍河回族區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2科、750屬、2008種及182個變種、6個變型,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華山松冷杉、樺、油樺等林木。

動物資源

瀍河回族區野生動物資源較多,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餘種,主要有水獺大鯢及多種珍貴鳥類。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區總人口17989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5970人,占總人口的81.1%;農業人口33920人,占總人口的18.9%。全區居住有回族漢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白族苗族壯族彝族瑤族侗族黎族畲族土族朝鮮族布依族土家族錫伯族納西族傈僳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等22個民族。

交通

瀍河回族區境內,隴海、焦枝兩條鐵路大動脈形成十字交叉。二廣高速、310國道縱橫交匯,市區主幹道中州路、九都路橫貫全境,城市東出入口(二廣高速瀍河站)已成為進出市區的重要通道。城區距洛陽航空港僅有10千米左右,與鄭州航空港有高速直接相連。

經濟

綜述

2011年,瀍河回族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59636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609萬元,較2010年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288250萬元,較2010年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301502萬元,較2010年增長9.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3:45:53.7調整為1.1:48.3:50.6。
2011年,瀍河回族區完成財政收入28278萬元,較2010年增長21.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8269萬元,較2010年增長21.8%;財政支出為78540萬元,較2010年增長66.9%。
2011年,瀍河回族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1505萬元,較2010年增長24.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387582萬元,較2010年增長25%,農村農戶固定資產投資3923萬元,與2010年持平。按投資行業分:農戶投資3923萬元,農林牧漁業投資4800萬元,工業投資68737萬元,建築業投資20935萬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投資8144萬元,信息、傳輸、計算服務和軟體業投資890萬元,批發零售業投資35926萬元,住宿和餐飲業投資2880萬元,房地產業投資200629萬元,水利環境、公共設施業投資1370萬元,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業投資6100萬元,教育投資7201萬元,衛生、社會保障和福利業投資25370萬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460萬元。

第一產業

2011年,瀍河回族區糧食總產量達4589噸,較2010年下降3.9%;蔬菜產量29074噸,較2010年下降1.1%;肉類總產量519噸,較2010年增長1.2%;禽蛋產量665噸,較2010年下降2.3%;牛奶產量1777噸,較2010年下降42.9%。
2011年,瀍河回族區糧食播種面積1026公頃,較2010年下降4.7%,其中:小麥播種面積521公頃,較2010年下降1.9%;玉米播種面積500公頃,較2010年下降5.8%;紅薯播種面積5公頃,較2010年下降66.7%;蔬菜播種面積379公頃,較2010年下降30.5%。蔬菜基地新打機井2眼,硬化水渠2000米,硬化道路720米,新建日光溫室18棟,新建塑膠大棚18個。共發放補貼資金101.24萬元;農機補貼4例,資金11.4萬元;能繁母豬補貼3.77萬元;發放農村教育補助辦公經費21.8萬元;農村低保資金142萬餘元。

第二產業

2011年,瀍河回族區完成工業總產值509675.4萬元,較2010年增長2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全部年產品銷售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下同)完成總產值為272745萬元,較2010年增長25.4%;完成工業銷售產值508979.6萬元,較2010年增長2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為272162萬元,較2010年增長25.7%;產銷率為99.8%,較2010年上升0.2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增加值143942.2萬元,較2010年增長27.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5185萬元,較2010年增長27.1%;實現工業利潤18814.5萬元,較2010年增長15.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1133.8萬元,較2010年增長3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為7326萬元,較2010年增長32.8%;重工業增加值為67858萬元,較2010年增長26.5%,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為9.7:90.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747萬元,較2010年增長28.1%;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5008萬元,較2010年增長55.7%;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49558萬元,較2010年增長19.3%;其它企業完成增加值19872萬元,較2010年增長44%。分行業看,增長較快的行業是醫藥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分別完成工業增加值1625萬元和1215萬元,較2010年分別增長213.3%和146%。分所有制看,公有制企業完成增加值10705萬元,較2010年增長31.8%,非公有制企業完成增加值64479萬元,較2010年增長26.4%。
2011年,瀍河回族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1440萬元,實現竣工產值43265萬元,房屋建築施工447313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達423986平方米。共有14個資質建築業企業,其中三級及以上施工總承包企業6個,建築裝飾單位3個,勞務分包單位5個。

第三產業

2011年,瀍河回族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867萬元,較2010年增長20.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6328萬元,較2010年增長22.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371618萬元,較2010年增長34%;限額以下企業零售額4917萬元,較2010年下降2.1%;個體批零零售額20332萬元,較2010年下降51.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3539萬元,較2010年下降19.5%。
2011年,瀍河回族區完成商業銷售額665245萬元,較2010年增長42%。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

2011年,瀍河回族區對樂善南街、邙麓街、靈泉北街、團結街、共和胡同5條道路進行改造,改造長度700餘米,改造總面積2800平方米,計畫投資約42萬元。5條道路已經改造完畢。鋪設雨水管道120米,新建收水口110個。全年購置了15000米線纜,256盞節能路燈,對22條背街小巷路燈進行了改造。架設線路長度約12500米,投資約70萬元。清理全區容易淤積的管道13600多米,更換井蓖78套,鋪設修繕管道98米,修補路面2454平方米。完成拆遷面積(含協定面積)181.86萬平方米 ,其中城中村拆遷面積(含協定面積)132.13萬平方米;完成舊城改造拆遷面積27.51萬平方米;完成棚戶區改造項目拆遷面積22.22萬平方米。總計完成投資45.9億元,其中城中村完成投資36億元;舊城改造完成投資6.5億元;棚戶區改造完成投資3.4億元。完成開工面積243.3萬平方米,其中城中村開工面積189.2萬平方米;完成舊城改造開工面積31.1萬平方米;完成棚戶區改造開工面積23萬平方米。完成竣工面積 65.25萬平方米,其中城中村竣工面積48萬平方米;完成舊城改造竣工面積14.25萬平方米;完成棚戶區改造竣工面積3萬平方米 。
瀍河回族區為殘奧會火炬增輝瀍河回族區為殘奧會火炬增輝
2011年,瀍河回族區綠化覆蓋率達36%,新增綠地面積1.5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平方米,全年義務種樹2000餘棵,種植喬灌木2000株,草花41000盆,牡丹5600株,垂直綠化17000平方米,道路綠化普及率為86%,街頭綠地為14個,面積達200公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區共有各類中等以上專業院校和科研機構22所,中國小33所,其中回民國小4所、回民中學1所。區政府先後投資600餘萬元加強學校硬體設施建設。其中:投資110萬元、50萬元分別對機車國小的教學樓和馬坡回小操場進行加固、修建;投資400餘萬元對新建國小、外語實驗國小等相關學校裝配了多媒體教室、電腦室和實驗室,對沒有安裝電子顯示屏的12所學校安裝了全戶外單色LED顯示屏,在每所學校建立了心理諮詢室;投資20餘萬元在馬坡回小、塔西回小兩所農村學校建設鄉村少年宮。
洛陽一中洛陽一中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區共有各類醫院10所(二級以上醫院4所,三級醫院2所),國家免疫規劃工作鄉村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社區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全年共處理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病例20餘起,對預警的15例重症病例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及時調查率達100%。對輕型病100多例進行了分級治療管理,全部治癒。全年共辦理衛生許可800餘件。對全區280家餐飲單位及學校食堂實施公示制度,對255家餐飲單位實行了量化分級管理。對93家理髮、美容等公共場所單位進行了量化分級管理。共監督檢查各類醫療機構82家,立案查處1起,取締非法行醫4家。降低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系統保健率達95%,系統管理率達90%。全年共對184名農村孕產婦進行了專項補助,補助金額55200元。開展大型無償獻血宣傳活動2次,參加獻血人員175人,捐獻鮮血70000CC。

社會保障

2011年,瀍河回族區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5566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32344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030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236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674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55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30796人。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0個,床位數443個。全區新增就業人員6437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373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634人。開發公益性崗位56個。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全區職業介紹成功242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46人次。完成農民工引導性培訓1000餘人。農民工新增轉移就業1210人。

歷史文化

民俗宗教

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因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節日。開齋節,顧名思義,即齋月期滿後的第一天。古爾邦節,在開齋後70天,阿拉伯語"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稱宰牲節。聖紀節,每年教歷三月十二日,為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而舉行。
截至2011年,瀍河回族區內四教並存,有清真寺13坊、基督教堂2處、天主教堂1座、佛教寺院1座,信教徒民眾3萬餘人。

非遺文化

2008年,“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項目類別,序號956。

名勝古蹟

古唐寺

古唐寺,位於洛陽市東郊唐寺門村內。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於唐朝,原址在今瀍河回族鄉塔灣村西頭唐寺崖處。後洛河泛濫,將寺沖毀。洪水過後,鄉民將寺中留存的部分遺物北移數里,重建寺院。清末,該寺又毀於火災。吳佩孚到洛陽後,命參謀長張佐民重新修復該寺,名字也改為古唐寺。寺內現存山門殿、觀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另有碑石十餘方。
古唐寺古唐寺

呂祖庵

呂祖庵,又叫呂祖廟,在洛陽市北約2.5千米的邙山上。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憩鶴於邙山之顛”,後人在此處修廟塑像,即今之呂祖庵。現存建築為清代所留。該庵座西朝東,依山臨水。庵院小巧玲瓏,古樹參天,風景清幽,歷來就是遊覽避暑勝地。現有歇山式山門、卷棚、大殿(原供呂祖像)、二殿、配殿及廂房等建築,另有石獅一對,古碑碣十餘通。
呂祖庵(純陽洞)呂祖庵(純陽洞)

民俗博物館

洛陽民俗博物館是一座以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該館是在古建築群潞澤會館的基礎上組建成的。潞澤會館始建於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澤州府兩地商人集資所建,主要用於同鄉商人傳遞信息和物資集散,是晉商文化的產物。整個古代建築群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占地面積15750平方米,是中原地區保存完整、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之一,在建築設計和營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築技術之大成,是中原地區清代地方古代建築傑出的典範。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民俗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

城市榮譽

瀍河回族區連續三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先後榮全市“雙擁模範區”、“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區”稱號,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平安建設先進單位、維護穩定先進單位、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單位、商務工作先進單位、食品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