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介紹
洛陽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遷出地,據史料記載,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攻陷京師洛陽城,史稱
永嘉之亂。中原漢人離開西晉京師洛陽城,南過
洛水,出大谷關,沿洛陽—南陽—襄陽古道到達江漢平原,史稱“
衣冠南渡”。離開了大谷關,標誌離開了京師洛陽,離開了中原,離開了家鄉,只得以“客”為家,逐步形成了客家人。
大谷關即“八關”之一。東漢中平元年置“洛陽八關”,大谷關遺址位於西晉洛陽城南40餘里,今寇店鎮水泉村南,系漢魏晉時期由京都洛陽通往
汝州、
南陽、
許昌的要道,也是永嘉之亂後,京師洛陽一帶漢人南遷的主要通道。
2007年8月20日在河南省洛陽
偃師市結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國際學術研討會確認,客家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紀念地在河南省偃師市。一千多年來,他們從中原向外遷徙,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和海外各地。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們認為,客家的第一次遷徙發生在
東晉年間,位於河洛之間的漢魏洛陽故城為當時的國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地的標誌性景觀遺存多集中在偃師市,以偃師市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頭。研討會上,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授予偃師市“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地”紀念性稱號,
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向偃師市贈予“主體客家先民首次南遷聖地”牌匾。
永懷
河洛間,煌煌祖宗業。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也是
河洛文化的源頭和
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大規模南遷出發地。如今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作為“西晉客家先民南遷出發地”,已被命名為古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點,也是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寶貴的客家歷史文化資源,在客家文化發展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客家之源紀念館項目位於
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萬安山文化旅遊區東端。該項目坐東面西,依山傍水,為漢代建築風格,由客家之源紀念館、姓氏文化園、圍屋風情園三部分組成。其中,客家之源紀念館以西晉時期發生的“衣冠南渡”事件為背景,採用現代聲、光、影技術與文物複製品相結合的方式,還原客家人南遷的歷史畫面;姓氏文化園將設立姓氏宗祠,供客家人立碑、植樹緬懷先人;圍屋風情園將承擔客家文化交流中心、旅遊接待中心等職能。該項目建成後,將為全球客家人及廣大遊客提供尋根朝聖、文化交流、會議商務、休閒旅遊及餐飲住宿等全方位服務。
客家之源紀念館作為大谷關項目“關、館、道、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20年5月開工。該紀念館坐落於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占地面積2413平方米。建築為合院式布局,呈漢風建築風格,主館兩側各有一座廂房和闕樓,整體建築雄渾大氣、古樸秀麗。紀念館總建築面積為3600餘平方米,館內分上下兩層。紀念館以“天下客家 根在河洛”為主題,分為拜祖
祭祀大廳和紀念館主題展廳兩大區域。一層中廳為拜殿,迎面牆上呈現著一副大型主題浮雕牆,以恢弘的畫面展示出
中華文化的“根與源”;一層序廳內以“根在河洛”為主題,一顆象徵著“根深葉茂”的大型裝置樹矗立在展廳正中,寓意著紮根千尺的河洛沃土與播衍四方的
客家兒女。
在一層與二層的主題展廳里,以“原鄉”“離鄉”“他鄉”“望鄉”與“歸鄉”五個部分為脈絡,運用場景壁畫、
沙盤展示、多媒體技術、景觀雕塑及沉浸式觀影劇場等多種形式,展示
河洛文化的源遠流長、客家先民的悲壯遷徙、客家文化的河洛遺風、譜牒匾額的祖源密碼、尋根問祖的感人故事、今日
洛陽的輝煌成就,以“對望”視角,對望祖地,對望客家,古今輝映,情感升華。同時,將故事線與情感線體現在整個遊覽線路中,講述了一段段跨越千年、感人至深的客家故事。
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河南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