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關

大谷關

大谷關,又名太谷關,設於東漢末年,是漢魏洛陽故城的南大門。該關遺址位於偃師市寇店鎮水泉村,附近有水泉石窟風景秀美。

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南大谷口,接登封縣界。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為了鎮壓黃巾起義置*八關,此即其中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谷關,又名太谷關河南洛陽市東南大谷口
  • 外文名:rgdjgtdkfy
歷史文化,地理位置,

歷史文化

大谷關的名稱歷來並不統一,還有很多人稱其為太谷關。如《三國演義》第六回,曹操嘆曰:“諸將固守成皋,拒廒倉,塞轅、太谷,制其險要。”其中“太谷”即指大谷關。對此,我市著名學者徐金星先生說,古代“大”、“太”通用,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如《後漢書》中寫大谷關,《資治通鑑》中寫太谷關,兩者都是權威著作,指的都是這個地方,並無對錯之分。
在古代,大谷關是洛陽通往南陽、汝州、許昌等地的重要關口。據《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長沙太守孫堅進兵大谷,討伐董卓。董卓與孫堅戰於漢帝諸陵間,後敗走澠池,孫堅進入洛陽。《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設計賺曹爽”的故事也與大谷關有關:曹爽陪魏明帝曹睿的兒子經大谷關到山南的高平陵上墳,被司馬懿用計奪了軍權,最終丟了曹氏天下……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爆發,京師洛陽陷落,不少士族、百姓通過大谷關踏上避亂南遷之路,他們成為後來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前身。
到了近代,大谷關幾度沐浴戰火,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軍事作用。如1926年軍閥混戰,豫駐軍岳維峻部被吳佩孚擊敗,潰兵數團於大谷關遭民團截擊,數百人喪生;1944年,皮定均率部在大谷關抗擊日軍,偃師、伊川“邊區自衛隊”在隊長馬懷珍的帶領下,在水泉村與日軍多次作戰。
如今,大谷關原來的建築早已不存,而大谷關故道幾經修築,已成為偃師至伊川的交通要道,兩邊遍布村莊、樹木與農田,路況良好,暢通無阻。
上個周末,我來到寇店鎮,向南走過有大谷關“北大門”之稱的馬寨村,就到了群山環繞的水泉村。谷中流淌著淙淙溪水,幾名年輕女子在溪中洗衣,老人則三三兩兩在橋頭樹下乘涼。一位老人得知我來看大谷關,說:“沒錯,就是這裡。水泉村南北長十幾里,有24個自然村,都分布在這條谷里。出了水泉村再往南走就到了伊川縣呂店鄉的拉馬店村。”
旁邊另一位老人說,雖然大谷關遺址在這裡,但現在什麼也看不到了。倒是路東邊師家自然村後的萬安山上有水泉石窟,相當有名,值得一看。
水泉石窟布局奇
根據老人的指點,我從路東一條小路上山,沒走多遠就看到了隱藏在這裡的水泉石窟。石窟不大,刻在萬安山一處斷崖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離公路很近,周圍樹木茂盛,有20餘級台階通向窟門。
這是洛陽石窟群中較為重要的北魏佛教洞窟,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是損毀較為嚴重。為了加強保護,石窟門口安裝了鐵柵欄,平時上鎖,鑰匙在義務保護石窟多年的師家村民師廣耀(音)手中。“他去山上割油菜了,這會兒石窟沒有開門,不過在外面也能看到,你去看吧。”一個村民熱心地說。
果然,站在水泉石窟門口,隔著鐵柵欄,基本能看到石窟全貌。窟頂坍塌的地方修補過,裡面不少佛像殘缺,看上去既有風化的原因,也有人鑿的痕跡。窟口有“水泉石窟維修碑記”,顯示窟壁上共刻大小佛龕400餘個,有兩尊主佛及1000多個造型各異的石佛造像,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時期的石刻作品。
兩尊主佛並列面對窟門,中間有很寬的裂縫,布局十分奇特。北邊一佛高約3米,雕造工藝精美;南邊一佛已被毀壞,僅餘大致輪廓。據了解,這是利用山體溶洞加以擴鑿的一個洞窟,之所以呈現這種布局,一是受洞窟自然條件的限制,二是受社會因素的影響。
北魏遷都洛陽之前,曾出現太后、皇帝共同執政的局面,並在大同雲岡石窟佛教造像中有所反映;北魏遷都洛陽後,胡太后和孝明帝曾聯合執政,水泉石窟並刻主佛兩尊,應是對這一社會現實的反映。
雖然水泉石窟規模不大,但布局奇特,造像集中,雕造工藝精美,不僅是研究古代雕刻、繪畫、建築及佛教發展的珍貴資料,也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證物。有專家認為,水泉石窟有不少造像與全國其他石窟不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其地理位置的選擇、人為及自然因素的結合等,對研究其他中小石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水泉石窟與大谷關,迄今已做了1000多年的“鄰居”,其間應該發生過很多故事。不知歷代守衛大谷關的將士,是否能趁閒暇造訪石窟,可有心情欣賞這些精美造像?
如今的水泉石窟雖然緊鄰公路與民居,仍顯得有些冷寂。當地人說,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這裡有廟會,那時才會熱鬧一陣子。
萬安山下好風光
從石窟回來,幾位老人還在橋頭坐著。與很多村子一樣,這裡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了,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日子過得很清閒。
一位老人擔心我白跑一趟,說:“是不是覺得‘看景不如聽景’?既然這么遠來了,別空著手走。萬安山上的泉水好得很,你可以帶一桶回去。這邊山上有麥黃杏,那邊大潭溝山上的桑葚也熟了,落了一地,你去摘些吃吧。”
盛情難卻,我一邊答應老人,一邊順著山谷南行,只見公路兩邊散布著村莊和農田,溝壑縱橫,層巒疊嶂,似展開的一幅青山秀水的田園畫卷。其實,歷史上的萬安山及大谷一帶,就是林木繁茂、虎鹿出沒的地方。曹植曾在《贈白馬王彪》詩中云:“太谷何寥廓,山樹郁蒼蒼。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修坂造雲日,我馬玄以黃。”魏文帝曹丕也曾與其子曹睿到萬安山遊獵,見母子兩鹿。曹丕射殺了母鹿,又命曹睿射子鹿,曹睿泣道:“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當地至今流傳著這個故事。
唐宋時期,不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來到這裡,流連忘返。水泉村所在的寇店鎮,其名稱由來也與自然風光有關。
一般人看到寇店鎮的名字,可能會產生誤解,以為與“流寇”有關。其實,這是因為宋代宰相寇準曾經在此留宿,故而得名“寇店”。
宋真宗時,遼軍不斷南侵,北宋王朝面臨重大威脅,朝中大臣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棄城南遷或以金銀美女求和,是為主和派;一派主張直面強敵堅決反擊,是為主戰派。宰相寇準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後來,宋真宗採納了他的意見,御駕親征,在澶淵打了勝仗。按說這個勝仗有寇準很大一份功勞,但戰後總結經驗教訓時,主和派代表王欽若卻進了讒言,對真宗說:“依我看,澶淵之役中,寇準不能算有功。”宋真宗問:“這話怎么講?”王欽若說:“寇準不顧陛下的安危,讓您置身於戰場之上,是把您當成了賭注啊!您想想,這是打了勝仗,啥都不說了。萬一刀箭不長眼,您有個閃失怎么辦?”
宋真宗聽了,覺得王欽若說得很有道理,就將寇準削職為民。年過半百的寇準心灰意冷,便離開開封,來到西京洛陽。這裡有他的不少舊友,大家終日飲酒賦詩,遊山玩水,倒也可以排遣愁緒。
一天,寇準赴宴時,見到了一名歌伎。她身姿曼妙,歌聲哀婉,一下子打動了寇準的心。寇準就問她家住何處,那女子說:“我家就在萬安山下,大谷關附近的煙嶺鎮。”“煙嶺鎮……這個名字很有詩意,請問為何得名?”寇準又問。女子回答:“那裡有山谷,晨夕之間,雲蒸霞蔚,看上去煙霧繚繞的,因此叫煙嶺鎮。”
寇準聽後,對煙嶺鎮產生了興趣。他隨那名女子來到這裡,建了一個宅院,時常居住。因為他的名氣大,當地人後來就將煙嶺鎮改為寇店並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

大谷關遺址在今偃師寇店鄉水泉村,是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峪谷。《洛陽記》說:“大谷,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谷縱深15公里,深谷兩側,溝壑縱橫,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叢生。此谷為洛陽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門戶。此關東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峰巒起伏,形勢天然。戰時這裡可埋伏重兵,斷絕南北交通,為歷代兵爭將奪的古戰場。
洛陽城南有大谷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任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設八關拱衛京師洛陽。大谷關為當時所設八關之一,並在之後作為一個重要關口長期存在。
大谷關遺址位於今偃師市西南的寇店鎮水泉村。東漢時,張衡在《東京賦》中以“盟津達其後,大谷通其前”盛讚洛陽形勢;晉朝陸機也在《洛陽記》說:“大谷,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可見大谷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正南方向,大谷關是古代洛陽的南大門。這裡溝壑縱橫,戰時可埋伏重兵,斷絕南北交通,為歷代兵家必爭的古戰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