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洋蘆薈
- 別稱:庫拉索蘆薈、翠葉蘆薈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鋼
- 亞綱:百合亞綱
- 目:天門冬目
- 科:阿福花科
- 亞科:阿福花亞科
- 族:蘆薈族
- 屬:蘆薈屬
- 種:蘆薈
- 分布區域:非洲維德角群島、加納利群島、地中海地區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莖葉
莖較短,葉簇生於莖頂,直立或近於直立,每片重可達0.5~1.5kg,肥厚多汁;呈狹披針形,長15~36cm、寬2~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
花
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小花長約2.5cm,黃色或有赤色斑點;管狀小花6裂;雄蕊6,花葯丁字著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數胚珠。三角形蒴果,室背開裂。花期2~3月。葉在幼苗期時對生,呈2列狀排列,有白色斑點;植株長大後葉互生,呈蓮座狀,葉面斑點逐漸消失。葉肥厚而多汁,披針形,長漸尖,邊緣有刺狀小齒。成年株葉長60—120cm,基部寬8—20cm,厚約2—4cm,單株重可達10—60kg。夏、秋開花,花紅黃色,花葶高60—150cm。
庫拉索蘆薈也可作家庭盆栽品種。後來由於人工選擇的結果,在庫拉索蘆薈中,又選出不少變種,如中國蘆薈、上農大葉蘆薈等。
分布範圍
原產於非洲維德角群島,加納利群島,地中海地區,在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的庫拉索島和巴貝多島等地有廣泛分布,當今美洲特別是美國有廣泛栽培。
主要價值
有證據表明當局部外用或口服蘆薈時具有抗發炎的作用(Davis et al., 1989)。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動物試驗以驗證蘆薈膠提取物的抗發炎活性,從實驗結果推斷這種活性可能是由於通過環氧酶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發揮作用(Vasquez et al., 1996)。另一項動物試驗表明蘆薈可抑制37%的老鼠水腫,這種抑制活性主要來自於蘆薈膠成分中的固醇類物質尤其是羽扇豆醇(Davis et al., 1994b)。
對老鼠的免疫刺激試驗表明,蘆薈中的一種多糖成分-甘露聚糖具有劑量依賴型活化巨噬細胞的作用(Zhang and Tizard, 1996; Ramamoorthy et al., 1996)。對試驗動物口服蘆薈甘露聚糖也表明具有抑制膽固醇吸收和降低膽固醇水平的作用(Tizard et al., 1989)。
蘆薈膠與蘆薈汁的藥理學差異在於蘆薈膠不含任何蒽醌類化合物成分,因此蘆薈膠不具備通便的功效(Newall et al., 1996)。蒽醌類可刺激水和電解質分泌到大腸中,防止被結腸吸收,這種作用反過來促進了腸道蠕動(Blumenthal et al., 1998; Bradley, 1992)。苷類在結腸內的降解產物蘆薈大黃素(又稱蘆薈瀉素)是瀉藥代謝物(Blumenthal et al., 1998)。動物實驗發現蘆薈大黃素及一種酒精提取物具有抗腫瘤和抗癌的活性。有離體研究報導aloctin A可誘導對腫瘤細胞有毒性的細胞的產生(Leung and Foster, 1996; Newall et al., 1996; Wren, 1988)。但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已不再把蘆薈汁作為抗癌藥物來研究。
洋蘆薈形象特徵:蘆薈是一種多年生常綠多肉質草本植物。歷史悠久,早在古埃及時代,其藥效便被人們接受、認可,稱其為“神秘的植物”。 蘆薈是百合科植物。葉簇生,呈座狀或生於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