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黃橋

黃橋,地處長江北岸,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鎮之一,也是在建的蘇中地區小城市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泰興黃橋
  • 所屬地區:江蘇省
  • 地理位置:地處長江北岸
  • 面積:面積175.01平方公里
  • 人口:總人口192247人
簡況,歷史文化,交通物流,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地理人口,黃橋戰役,黃橋燒餅,景區介紹,

簡況

黃橋,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鎮之一,也是在建的蘇中地區小城市之一。在古代黃橋叫黑松林,又叫永豐里,全鎮轄區,其中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近10萬人。黃橋歷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334省道、如黃線、姜八線在鎮區內交叉穿越,寧靖鹽和寧通兩條高速公路從黃橋擦境而過,新(沂)長(興)鐵路在黃橋設有客貨編組站。

歷史文化

黃橋是一個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軍事重鎮,在解放戰爭歷史上黃橋決戰寫下了革命的一頁。溯至明清,僅何氏一族就出了四名進士、十名舉人、一百多名秀才。黃橋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築就有2000餘間,以及少量的宋代建築。現有東、南、西3片傳統古街區,總面積近30公頃。有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古街巷24條、古寺廟3座、宗祠7座,還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
有影響的文物古蹟有工字樓、陶勇指揮部、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明清建築群、御史府、何氏宗祠福慧寺、宋顧孝子亭、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丁西林故居、粟裕同志墓、牛皋洗馬池和“致富”、“文明”二橋等。宋孝子顧昕、明太僕寺少卿何棐、清音韻家何萱、辛亥元老朱履先、中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著名生命科學家王德寶等都誕生於黃橋。
黃橋又是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著名的黃橋戰役之地,至今仍保留著不少革命歷史遺蹟遺址。每年前來黃橋旅遊觀光的中外遊客超20萬人次。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為江蘇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並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交通物流

黃橋地處如海安泰州姜堰靖江泰興六縣(市)的交通要衝,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公路:寧通高速、寧靖鹽高速、京滬高速交匯連通,直通江陰長江大橋的出入口就在黃橋工業園區內。
鐵路新長鐵路貫穿黃橋南北,與國家鐵路主幹線“隴海線”、“京滬線”交叉相連,並在工業園區內設有黃橋站
港口:距黃橋半小時車程的泰興港口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可直接停泊外籍船隻,現最大泊位2.5萬噸,還有化工、建材、液化氣、油品等多座碼頭。
航空:距上海虹橋機場、南京祿口機場2小時車程,距無錫、常州、南通機場1小時車程。

經濟建設

農業:高效規模農業發展迅猛。2009年全鎮新增高效農業面積9062畝,其中,雙橋萬畝現代農業園和祁巷鑫晨生態園建設已初具規模,成為全市重點,劉陳葡萄種植形成特色產業,溪橋四季韭菜規模效益明顯。各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到位,村莊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09年全鎮新增林業綠化面積近3000畝,新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5個。
工業: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園區建設步伐加快。黃橋園區是泰興重點建設的四大園區之一。2009年升級為市級園區後,各類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完善,各項體制機制也逐步健全到位,當年通過創爭獲得了“省級創業服務中心”和“省級中小企業產業園”的稱號。藉助“飛地”政策以及對園區招商隊伍的整合充實,2009年新開發項目31個,計畫總投資20億元,成功引進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個。注重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園區集聚功能得到加強。2009年實現工業現價社會總產值近89.68億元,創利稅5.9億元。園區經濟與區鎮總量的比重達到78.5%,對全部工業經濟的發展和黃橋小城市建設的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建築服務業:建築業穩步發展,2009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6億元。服務業發展取得突破,2009年新增個體工商戶500餘戶,新增服務業列統企業3家,招引5000萬元以上大型超市、四星級酒店等重大項目兩個。火車站物流園項目已經啟動。

城市建設

自1997年起,黃橋鎮充分利用民資,開啟了大規模的城鎮建設改造工作,先後組織實施了70多項重點工程,累計實施拆遷面積26萬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通訊、供電、郵電、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城鎮建設投入年均超億元。黃橋鎮特別注重培育社區文化和城市自然景觀的建設,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對黃橋公園、直來河進行了改造,興建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配以噴泉、林間小道、休閒亭的銀杏露天花園。文化廣場、古風廣場各具特色,全鎮建有各類城市雕塑60餘座。公園茶社、書畫社、花鳥協會、集郵協會、京劇票友聯誼會、老媽媽合唱隊等組織應運而生,成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誤自樂的好載體。黃橋鎮成功舉辦了三屆黃橋燒餅節,既提高了黃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又促進了黃橋燒餅產業化、招商引資、文明創建和民眾文化的開展。
如今,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黃橋鎮是市容市貌整潔、道路寬暢平坦、綠樹成蔭、路燈明亮、燈箱廣告千姿百態、商業街道行人如織的優美景象。 在2009年被定位為蘇中小城市,泰興市副中心以來,黃橋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小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堅持規劃引領。科學修編總規、編制控規、修建詳規等8個方面的規劃。迅速拉開框架。南伸北延、東進西擴,形成“四橫四縱”的城市主幹道路網體系,使建成區面積由7.1平方公里擴大到10平方公里。有序增強功能。“以綠養城”,增強城市的“肺活量”,使城市處處是“天然氧吧”;“以水活城”,再現古鎮靈氣和生機;“以新美城”,高標準建設新型小區和安置新區,提高城市的品味;“以特繁城”,充分發揮黃橋“古”和“紅”的特色,大力開發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旅遊,彰顯城市特色。規範城市管理。注重加強城市管理,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城管投入,進行整治和規範,有效促進了城市管理的制度化、長效化、規範化。

地理人口

黃橋鎮地處蘇中平原,位於泰興如皋海安姜堰靖江五縣(市)中心,是蘇中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鎮之一,也是泰興東部地區經濟、文化、商貿和交通中心。全鎮下轄12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轄區總面積175.95平方公里,人口19.12萬人,其中鎮區面積10平方公里、人口近10萬人。

黃橋戰役

1940年9月30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調集部隊,對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再次發動進攻。其部署是:以第89軍李守維部和獨立第6旅翁達部為主力,組成中路軍,經營溪、古溪和祖師廟、加力,進攻黃橋北面和東面地區;以魯蘇皖邊區游擊軍李明揚部、蘇北游擊第8軍陳泰運部組成右路軍,以保全第1、第5、第6、第9、第10旅組成左路軍,掩護主力之兩翼,攻擊黃橋以西及東南地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成功地爭取了李明揚部和陳泰運部保持中立,同時採取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在黃橋地區進行自衛還擊。
10月1日、2日國民黨軍受阻於暴雨,3日雨過天晴,即分幾路撲向黃橋。4日下午3時許,獨立第6旅3000餘人進抵黃橋附近。擔任伏擊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分四路猛插,將獨立第6旅分成數段。經3小時激戰,全殲該旅,中將旅長翁達自殺。國民黨軍為扭轉被動局面,猛攻黃橋,一部突入東門。守衛黃橋的第3縱隊頑強反擊。第2縱隊從八字橋插至分界,第1縱隊揮師南下,完成了對第89軍的合圍。
經一夜激戰,至6日清晨將該軍全殲,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黃橋戰役進行時,八路軍第5縱隊從淮陰地區南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部隊東進至運河,在戰略上起了策應作用。此役歷時4天,共殲國民黨頑固派軍隊1.1萬餘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繳獲步馬槍3103支、駁殼槍229支、重機槍24挺、輕機槍135挺、山炮兩門、迫擊炮6門、子彈、手榴彈、電台等軍用品甚多。新四軍傷亡900餘名。此次戰役,為創建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新局面。

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後,黃橋鎮12農磨坊,60隻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當地民眾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線陣地,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與此同時,慷慨嘹亮的黃橋燒餅歌也橫空出世,它表現了黃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擁軍愛國的民族大義。時隔30餘年之後,即1975年5月,粟裕將軍重返黃橋,黃橋人民仍用黃橋燒餅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燒餅,激動地勉勵大家說:“從黃橋燒餅我們看到了軍民的魚水深情,我們要繼續發揮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景區介紹

韓秋岩故居: 位於黃橋鎮珠巷東首,系清末建築。 韓秋岩,又名韓士元,生於1898年,卒子2001年,被譽為“世紀老人”,韓秋岩是高級工程師、著名書畫家,黃橋中學創始人之一。曾在義大利專攻航空機械,並受政府委派檢驗我國訂購之飛機,學成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江南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工業專門學校等校教授。晚年涉足藝苑,詩、書、畫、印均有造詣,曾任美協江蘇分會會員、蘇州國畫院畫師、蘇州滄浪詩社社長等職。 韓秋岩故居原有房屋11間,前後三進,占地面積418平方米,建築面積211.46平方米。現存房屋三間,是1989年韓秋岩為建黃橋圖書館所捐,磚木結構,檐高3米,進深6.2米,面積76.26平方米;門前天井83.64平方米,青磚鋪設。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