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有一座陳舊而著名的“工字樓”。55年來,在中山一醫內的那間“工”字形小樓里,成長起了中國一流醫院的著名外科,培育出了一代代外科名醫,進行了一個又一個高難度手術,創造了無數醫學史上的奇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字樓
- 地點:廣東省廣州市
- 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
- 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
基本信息,55年“工字樓”屢創奇蹟,一流技術吸引病人,“工字樓”,垂垂老矣,關注“工字樓”,
基本信息
“工字樓”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1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中山一院“工字樓”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1953年投入使用的,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當時醫院名稱叫“華南醫學院第一醫院”,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廣東公醫醫科專門學校附設公立醫院。工字樓曾被評為全國“樣板工程”,涵蓋了中山一院的手術麻醉手術間和大部分病房。
解放後,衛生部撥款建設第一批全國重點醫院,“工字樓”當時被評為全國“樣板工程”,集中了醫院全部內、外、婦、兒住院病房,以其鳥瞰圖是一個“工”字而命名。 經歷了50多年風風雨雨,“工字樓”培育了一代代名醫,創造了無數醫學史上的奇蹟。
55年“工字樓”屢創奇蹟
之後的55年裡,在這座外表平平無奇的工字樓內,醫生們曾屢創奇蹟。60年代,世界首例人造骨在這裡套用於臨床;70年代,這裡建立國內第一間心臟重病監護室,全國首例腎移植手術獲得成功;80年代,全國第一例卵巢移植手術成功、中國大陸首例連體嬰兒分離手術成功;90年代,國內首例小兒肝移植、國內首例全肝移植、亞洲首例肝腎聯合移植相繼獲得成功;21世紀,國內第三代試管嬰兒在此誕生;國內首例、世界罕見連頭嬰分離術成功。
一流技術吸引病人
這裡的醫療技術是一流的。一直以來,多少病人都是衝著這裡的技術而來的。
進入龍先生的病房,仿佛進入一間破舊的鄉村衛生院: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擠著四張病床,每張床之間的通道只夠勉強轉身。雖然牆體剛剛批盪過,但牆壁、屋頂的裂痕仍隱約可見。老式推拉窗銹跡斑斑,窗戶關不牢,下雨還會滲水。 龍先生隔壁的12床病人張先生來自深圳,他說:“我們深圳任何一間鎮級醫院,條件都比這裡好,如果不是醫院的技術高,我還真不會到這裡來!”患右肺癌的張先生也說,他剛踏進這裡時,真想掉頭就走,但兒子兒媳好說歹說才把他留了下來,因為兒子上網查過:中山一院是全國排名第二的醫院,僅次於北京的協和醫院,這裡的醫療水平是一流的!
“工字樓”,垂垂老矣
今天,這一名震海內外的著名外科委身於遲暮寒舍之中,三流的手術室和住院環境,令人在細數它驕人過往的同時,不由得嗟嘆:“工字樓”,垂垂老矣!
在周邊省人民醫院、東山區人民醫院、廣東電信大樓等高樓大廈的環抱下,“工字樓”顯得老態龍鐘。它的前座已基本廢棄,原來的愛嬰區、婦產科均人去樓空。部分樓梯扶手已經斷裂缺失,天花板上隨處可見因漏雨而形成的水漬,老式窗架銹跡斑斑。
進入仍在使用的“工字樓”后座電梯內,這座上世紀70年代的老式電梯發出“哐啷哐啷”的輪齒磨合聲,這裡是手術病人被推進手術室的唯一通道,但是電梯經常不能停在樓層同一水平面上,這時醫護人員就要合力把手術推床扛出來。電梯門前,有一盞帶著老式燈罩的電燈,電梯運行時,外面牆體上的黃泥就“撲撲”地往下掉。
與工字樓的衰老相矛盾的是醫院年年創新高的門診量,2007年更是突破400萬人次大關,住院手術人次達4.47萬例。現有手術用房嚴重製約了手術台數,導致不少病人不能如期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