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羅馬大將泰特斯征討哥特人得勝歸來,把哥特人的皇后塔摩拉母子四人當作人質帶回羅馬,他為了祭奠陣亡的兒子,對塔摩拉母子跪在地上的苦苦哀求無動於衷,殘忍地殺死了她的大兒子。此後又把皇權讓給了薩特尼納斯。同時把俘虜來的塔摩拉母子交由了他處理,薩特尼納斯驚羨於塔摩拉的美貌,把她立為羅馬的皇后,從此,為泰特斯一家的災難埋下了禍根。塔摩拉挑唆皇帝薩特尼納斯仇恨泰特斯,以便達到把泰特斯的宗族黨羽殺個一乾二淨的目的。她與兒子和嬖奴艾倫串通起來,殺死了皇帝的弟弟、泰特斯女兒的戀人——巴西安納斯,然後嫁禍予泰特斯的兩個兒子——馬歇斯和昆塔斯。而塔摩拉的兩個兒子將泰特斯的女兒拉維妮婭輪姦後,又砍掉其雙臂、割掉其舌頭,使她不能說又不能寫。泰特斯本人也受到了艾倫的愚弄,砍掉了自己的一隻手。泰特斯決意復仇,他開始裝瘋,實施他的復仇計畫。他先是將計就計,把塔摩拉的兩個兒子像宰禽獸那樣殺死,把骨頭磨成粉,再用鮮血調和做成麵餅,拿給塔摩拉吃。在宴會上,他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因為不願讓她含垢活著而長期受苦,然後又殺死了塔摩拉,接著皇帝又殺死了泰特斯,泰特斯的兒子路歇斯又殺死了皇帝,四具血淋淋的屍體擺在觀眾的面前,簡直殺得屍橫舞台,血流成河,最後終於是冤冤相報,復仇泄恨了。
創作背景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約寫於1589—1592年間,倫敦書業公所登記於1594年2月6日,同年以四開本刊行。
一直以來,學術界都未能確定莎士比亞究竟依據什麼文獻資料寫出這個反映血腥屠殺的劇目,但1936年在福哲圖書館發現的一本題為《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傳》的小冊子,使事情有了轉機。這本散文著作刊印於18世紀中期,根據內容判斷,它應該是莎士比亞時代某個同名作品的再版。莎土比亞所依據的應該就是這本小冊子所描述的“羅馬史”。
另外,奧維德的《
變形記》中有關菲羅墨拉遭色雷斯國王強暴後被割去舌頭,後來她那身為王后的姐姐為了替妹妹報仇,殺了自己的兒子讓丈夫吃肉的情節,也啟發過莎士比亞。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出版登記日期是1594年2月6日,寫作日期大約在此前一年,也有人認為是1589年,說法不一,到現在仍然是個沒有弄清的問題。1594年出版過這個劇的四開本,但一直沒有找到,直到1904年才在瑞典發現了一冊,現存於美國華盛頓的弗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收在第一對開本中這個劇戲文的主要根據是它在1611年出的四開本,變動不大,但其中整個三幕二場都是原來所沒有的,一定是第一對開本的編者從手稿或臨時印刷的本子中抄來的,但這些東西都沒有流傳下來。
人物介紹
登場人物
薩特尼納斯
| 羅馬前皇之子,後即位稱帝
|
巴西安納斯
| 薩特尼納斯之弟,與拉維妮婭相戀
|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 征討哥特人之羅馬大將
|
瑪克斯·安德洛尼克斯
| 護民官,泰特斯之弟
|
路歇斯 昆塔斯 馬歇斯 繆歇斯
|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之子
|
小路歇斯
| 路歇斯之幼子
|
坡勃律斯
| 瑪克斯·安德洛尼克斯之子
|
辛普洛涅斯 卡 厄 斯 凡 倫 丁
| 泰特斯之親族
|
伊米力斯
| 羅馬貴族
|
阿拉勃斯 狄米特律斯 契 倫
| 塔摩拉之子
|
艾倫
| 摩爾人,塔摩拉之嬖奴
|
哥特將士,羅馬將士等
|
塔摩拉
| 哥特女王
|
拉維妮婭
|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之女
|
乳媼,黑嬰
|
元老、護民官、將官、兵士、侍從、使者、鄉人及羅馬人民等
|
詳細介紹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他是劇中所著力刻劃的悲劇主人公。他是宗法制度的維護者,為國盡忠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希望國家安寧,也希望頤養天年,所以在得勝回朝之日,他謝絕接受統治世界的權標,而讓位於僭望皇冠的薩特尼納斯。在他的心目中,社會應該是有秩序的,人人都應該恪守自己的道德準則,不應該有非分之想。
塔摩拉
她原為哥特女王,不幸為泰特斯所俘虜,處於喪失人權的地位。昔日作為哥特女王,她是何等的榮耀。榮譽、地位、金錢、權力應有盡有,可一朝淪為階下囚,則不得不忍受卑視與屈辱。這是她的自尊心和虛榮心絕對不能容忍的,於是,復仇的惡毒欲望在心靈的黑暗角落急劇膨脹。當泰特斯不聽她的苦苦哀求,把她的兒子作為犧牲時,她的仇恨就象那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樣,足以把這個世界,連同她自己也燒掉。
艾倫
他是悲劇中塑造的一個最為惡毒的角色。作為塔摩拉的嬖奴,他具有一種不同於常人的陰暗心理。因為他地位低下,天生又長了一副黑皮囊,所以性格被極度扭曲,以至於仇視眼睛所看到的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物。作為奴才,他又對主子的話言聽計從,積極替主子出謀擬策,從事罪惡的報復活動。他是社會的異己分子。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與莎士比亞的後期悲劇相比較,《秦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顯然缺乏後來大悲劇中那種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成熟的理解,因此在舞台表現上力圖通過加大種種暴行惡跡來造成悲劇效果。儘管如此,那三十四具屍體、十四起兇殺案、三支斷臂、一方斷舌、人肉包子等一系列慘劇,那“暗殺、強姦、流血的秘密;卑污的行動、奸逆的陰謀”等種種惡事,卻形象地反映了宗法生活體制在殘酷自私的個人主義衝擊下分崩離析的情景。
藝術特色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雖然從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和人物心理因素的挖掘等方面還做得不盡人意,但在藝術上也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1,情節安排充滿了戲劇性。它的戲劇性,一方面指的是戲劇情節的緊張激烈和扣人心弦,另一方面指的是作家對外部動作的設定和戲劇矛盾的巧妙安排,不僅使劇情展現富於動勢,而且使戲劇情節往往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造成強烈的戲劇舞台效果。就戲劇情節的緊張激烈和扣人心弦來說,在於矛盾衝突的連鎖反應,場場有交鋒,幕幕有衝突。第一幕的火上焚屍,與泰特斯殺子;第二幕的林中強姦殺人;第三幕的斷臂與砍頭;第四幕的乳媼被殺,農夫被吊,第五幕的人肉包子宴會,一環扣一環,如同流動的畫面,情節發展急劇迭宕而不落俗套。就其戲劇動作和戲劇矛盾的巧妙安排來說,如第一幕中,哥特女王塔摩拉由泰特斯的階下囚瞬間變成了人上人,戲劇情節發生奇異的逆轉,從而成為以後情節發展的契機和關鍵;第三幕的路歇斯被羅馬當局放逐,為他後來重返羅馬埋下伏筆;第五幕中塔摩拉的假扮復仇女神,泰特斯的假裝神志不清,既為泰特斯採取最後行動作了鋪墊,又給作品造成了一種迷離的色彩和氣氛。
2,強烈而印象深刻的對比,亦構成此劇的一大特色。不僅有場面情調的對比,而且有不同戲劇主題的對比:包括人物的報復心,忌妒心及其它激起衝動的因素。在第一幕中,班師回朝,充滿英雄氣概和勝利自豪感的泰特斯,同作為階下四、為失去愛子而悲傷切齒的塔摩拉形成鮮明對比,使觀眾意識到後面情節發展中雙方矛盾衝突的不可逆轉性;第二幕場景的變換使幽靜的森林同充滿血腥暴行的激烈行為構成極不協調的反襯,自然引起觀眾的強烈刺激;第二、三幕中敵人的冷酷無情和護民官的冷漠同泰特斯受到強烈震動的感情衝動互為生髮。因為敵人越陰險、狠毒,構成泰特斯的深刻的悲劇心理就越為可信,在悲劇心理激勵下的復仇行動也容易引起觀眾的同情;第四幕的平緩和笫五幕的激烈形成對比,觀眾的情緒得到了很好的轉換,進一步增強了劇本的藝一術表現力。
就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說,該劇人物的刻劃顯得較為單一和表面化,人物心理因素的挖掘還不夠。儘管如此,劇中也還塑造了幾個有特色的人物,如泰特斯、塔摩拉、艾倫等。其中除了泰特斯之外,塔摩拉和艾倫作為典型性格還不很完善,可以把他們看作是後來大悲劇創作中部分人物塑造的最初嘗試。
作品評價
近代文學家
梁實秋:此劇情節複雜,高潮迭起,但缺乏“動作的單一性”。內容粗野,屬於“流血的悲劇”或“復仇的悲劇”類型,緊張刺激,但不深刻。
演出情況
從上演情況看,這個劇在當時很是風行,曾由內務大臣劇團上演過許多次,現在還保存有1596年元旦在約翰·哈靈頓爵士官邸上演的記錄。
不過後來在西方國家上演較少。1986年4月,首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在上海舉行,上海戲劇學院曾為參加會議的代表們演出《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導演徐企平,副導演吳亞山、許蓉廉。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