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傳說

泰山傳說

泰山傳說是山東省的民間傳說之一。相傳?>泰山神主管生與死的神權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期。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山傳說
  • 外文名:Taishan Legend
  • 起源:先秦
  • 遺產編號:I-104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東省泰安市
  • 批准時間 :2011.05.23
  • 追溯:先秦時期
歷史源流,主要內容,盤古開天,司馬遷,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岱宗坊,弧忠柏,東斜碑,李斯碑,天貺殿,呂祖洞,泰山石敢當,何首烏,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春秋戰國出現陰陽學、五行學之後,泰山就成為陰陽交替、萬物發育的地方了。東漢時,由於道教的產生,社會上隨之出現了“泰山治鬼說”,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殺大權,古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殿。唐代學者顏師古注《漢書》中“上親禪高里”之句說:“此’高’字應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晉代乾寶搜神記》、張華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書中還有不少託夢做陰間泰山官職而應驗的故事。晉陸機的《泰山吟》頌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以遠,層雲郁冥冥。梁父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明人許仲琳在所編《封神演義》中,讓姜子牙封周朝武將黃飛虎東嶽大帝之職:“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

主要內容

盤古開天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嶽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泰山傳說
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司馬遷

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
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於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於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於夏,是百官之長,後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於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了。現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封禪於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後,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願。"
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徵。
後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碧霞元君

凡是爬過泰山的人,不論內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捨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願。可是,他們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來歷。
泰山傳說
傳說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後,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分給大臣們。這樣以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同時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報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鬆愉快,落得清閒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嶽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這下可好了,三個都看準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后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妃,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
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地說。
"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
"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一隻繡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儘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黃妃不緊不慢地說:"憑本事嘛,怎么是耍滑頭?"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他們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誰讓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
泰山傳說
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
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藥,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裡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裡水不充足;第二,這裡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裡,就會被夾住。
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
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
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裡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個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
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岱宗坊

相傳,當年碧霞元君為了獨占泰山,用各種方法,戰勝了很多對手,終於成了一山之主。雖如此,碧霞元君仍貪得無厭。她依仗自己父親玉皇大帝的權勢,不斷將管轄範圍向四周擴張。這樣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憤慨,大家紛紛到掌管封神大權的姜子牙那裡去告狀。
一天,姜子牙帶著《封神榜》來到泰山,給碧霞元君劃定管轄範圍:從泰山極頂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當場就和姜子牙爭吵起來。
泰山傳說
姜子牙不氣不火,好言勸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們可以再作商量嘛!"
"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問。
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說:"你可以找件東西來,往山下扔,東西落到哪裡,你就管到哪裡,你看行不行?"
碧霞元君心想,就憑我的本領和力氣,扔個百兒八十里是沒問題的!便答應說:"好,就這樣辦!不過,咱可要說話算數,誰也不許反嘴呀!"
"一言為定,絕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經,十分認真地說。
這時,碧霞元君弓腰揀起碗口大的石塊,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攔住,說:
"慢!石頭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別家神仙不承認也不好辦啊!依我看,還是扔件別人都沒有的東西最好。"
碧霞元君也覺得這話有理,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東西,喃喃自語道:"這可叫我扔什麼東西好呢?"
姜子牙慢吞吞地啟示道:"依我看,你穿的這繡花鞋別人都沒有。你將它扔出去,既好尋找,別人也不敢不認帳!"
碧霞元君聽了,心想:對,我把一隻繡鞋扔下山,一隻拿在手中,誰敢不認帳?!於是便脫下一隻繡鞋,用上全身氣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繡鞋以後,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齊在山腳下,找到了那隻繡鞋。只見那隻繡花鞋跟朝上、頭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門。他們一算里程,從這地方到極頂,只不過二十來里。這時,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計,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認了。
後來,人們便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坊門,取名岱宗坊,成了登泰山的起點。泰山腳下,凡是從泰安北關登山的人,都必須以這裡為起點向上攀登。

弧忠柏

岱廟天貺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樹,其向南的一側有一疤痕,據說,圍著前面的扶桑石正轉三圈,反轉三圈,然後再往北去摸此柏樹的疤縫,如果能摸準,則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則得子,祈福則得福,想發財的則可發大財。但是遊人多不能摸準。此柏雖然其貌不揚,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卻有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
泰山傳說
傳說,自從武則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進宮後,逐漸得寵,不久便廢掉了王皇后,由武則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無能,上朝不能決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議,然後由他恩準。武則天雖為女流之輩,卻精通文史,御人有術,她當了皇后以後,逐漸代皇帝批示奏摺臨朝參政。
太子顯逐漸長成以後,對母親干預朝政甚為不滿,屢有不同政見,由此觸怒了武則天而召至殺身之禍。追隨太子顯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對武后參政十分反感,見太子被害,為了表示對太子的忠心,他拔劍剖腹而自殺,以示對武皇后的不滿。
石忠死後,其魂魄來到東嶽泰山,面見泰山神,狀告武則天任用酷吏,濫殺無辜,連自己親生兒子也不放過,要求山神懲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樹,侍立殿前,日夜守護著山神,賜名"孤忠柏"。
如今遊人所見樹南面的疤痕,即是當年石忠剖腹的劍痕。

東斜碑

岱廟里的碑刻,大都是帝王將相所立,大家名人所書,有什麼李斯碑張遷碑衡方碑,還有武則天巧立名目所立的鴛鴦碑,人們都慕名而來,前往觀賞。卻也有一幢非出名家高手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吸引著八方遊客,因為這裡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相傳,北宋時候,文壇上的兩顆巨星--王安石蘇東坡一道來泰山遊玩,望泰貸拔地通天之勢,觀天下九點齊煙之景,賞秦松漢柏之挺秀,聽溪水麗鳥之長鳴,所到之處,吟詩作賦,遊興不減。
卻說兩位文豪來到貸廟,先到天貺殿拜見了泰山神,又開始賞字觀碑,無意中發現一幛石碑向東微微傾斜,引起了二人的興趣,隨行人員也都議論紛紛,有的說是歷經數百年後,下面的烏龜吃不住勁了;也有的說烏龜欲往東海,以此示人,眾說不一。
這時,王安石興致勃勃地問蘇東坡:“蘇老兄,睹此碑有何感想,是否也賦詩一首呢?”
蘇東坡想起當年王安石和他開了個玩笑,把他“貶”到黃州,雖說解開了“秋花不比春花落”之謎,卻也受了不少苦,他便想藉此捉弄一個王安石,就若有所思地說道:“恨當年安石不正”說完示意王安石續接。
王安石才思過人,也非等閒之輩,一聽“安石不正”,早就知道這傢伙在算計自己,便了若無其事地吟道:“到如今仍向東坡。”結果王安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引得眾人大笑一場。蘇東坡也不得不嘆服。

李斯碑

在碑刻如林的岱廟里,最珍貴、最有價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碑。它刻於公元前209年,雖歷經百世,而風韻猶存。
泰山傳說
李斯碑歷來評價很高,魯迅譽之為“漢晉碑銘所從出”,堪稱是一件藝術瑰寶。其遒勁若虬龍飛動,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見其藝術魅力。正因為它舉世注目,被視為珍品,才引來它一段非凡的經歷。
據說,此碑是秦丞相李斯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於貸頂玉女池上,為其歌功頌德。明代嘉靖年間,為防止風蝕雨淋,移於碧霞祠東廡。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風勢,越燒越旺,結果把碧霞祠燒了個一塌糊塗,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飛下落不明,許多人都嘆為可惜。
到了嘉慶二十年,泰安知縣汪汝弼是個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其碑的珍貴,一直為不能親睹而慨嘆。他來到泰安以後,便下決心要把它找到。於是他四處散貼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懸賞重金。
不久,一位九十餘歲的趙氏老翁,由家人攙扶來到縣衙,對汪知縣說:“知縣大人,在下是個瓦匠,以前在山頂修玉女池時,見過一截殘碑,不知是否大人所尋之物。”趙氏老翁把碑的形狀、字跡等,一一告知,說:“當時被人扔進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視。”
汪知縣聽了趙翁的介紹,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勝喜,也不怕山高路險,便邀前任知縣蔣因陪同赴上山。果然從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殘碑,沖洗後,“臣斯臣去昧死請”等字,歷歷在目,確是李斯真跡。於是汪知縣大加慶賀,在山頂造房興宮,於東嶽廟西築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寶斯亭”,以後又改為“讀碑亭”。安入之時,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重賞了趙氏老翁,算來,從失而復得,已有七十五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過了一十七個年頭。到了道光十二年,東嶽廟因年久失修,西牆在一場暴雨中倒塌,此禍殃及“讀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縣徐宗乾得知,忙差人從瓦礫中找出,將碑移到山下,放置於岱廟道院壁間。
光緒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們將此碑視若珍寶,想畢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個風雨之夜將此碑偷走,事發以後,即任知縣毛蜀雲下令全城戒嚴,大索十日,終於在北關的石橋底下發現,重新置於貸廟。真可謂千載碑文能歷世,失而復得不尋常。
現在李斯碑存於貸廟東御座內。我們今天能一飽眼福,目睹此碑,確是三生有幸游泰山定要睹此碑,不睹乃一大憾事。

天貺殿

天貺殿岱廟正中,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它重彩描繪,古樸典雅,重檐疊角,若蒼鷹展翅欲飛;清風徐來,風鈴響動,使四周顯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曠神怡。這富麗唐煌的天貺殿,無論就規模還是形式,都與北京的金鑾殿相差無幾,據說它們之間,還有萬縷千絲的聯繫呢!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僅僅是個小山神廟,周圍是斷壁殘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風漏氣,不避風雨。廟裡的道士為此十分著急,官府又不給撥錢,他就下決心自己攢錢修廟。
一晃一年過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錢和化緣得來的銀子統統收起來,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靜,道士把錢拿出來一查,修廟的錢已經夠了。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說:"山神爺,我給你老人家修廟的錢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沒想到,道士的舉動被一個前來投宿的小偷看見了。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發現後,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裡,就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你還笑!我省吃儉用一年有餘,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你自己都看不住家,這廟還怎么修?!"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著了。朦朧中,只見山神笑著向他走來:"別著急,廟自然要修,還不用我們自己動手。現在京城裡皇帝的女兒,得了重病,請了各地名醫都沒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給她診治。到那時,廟自然就有了。"說完,從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遞給道士。道士一睜原來是個夢,可手裡確是三包香灰,於是,他便收拾收拾進城。
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著看告示,一打聽,是皇上最寵愛的公主生了一種怪病:臉上長滿了瘡,醜陋之極。皇上下令誰能治好公主的病,將滿足這個人的任何心愿。道士這可高興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到了後宮,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說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瘡就能修廟,也就什麼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這樣,道士連上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
皇上得知愛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要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世上還有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忙問:"你想要什麼?"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帝便一口答應了,向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哪裡見過世面,他向四周環視了一下說:"我看你這屋不錯,就修個這樣的吧。"一個貧道窮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麼給什麼,怎能失信於民?就很不情願地說:"好吧,就修個這樣的,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沒說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
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北京的金鑾殿一樣,只不過矮三磚而已。

呂祖洞

泰山東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瑤池仙境。廟的後面是風景清幽的小蓬萊
這座廟的東樓,下臨溪谷。樓上有塊匾,上書"山不在高"四個大字,取"有仙則名"的意思。樓下有個不大的水灣,清澈見底,山雨大作之時,咆哮如雷,浪花四濺。這個水灣,名叫虬在灣,俗稱虬子灣。
泰山傳說
相傳,小蓬萊有一條神虬,在溪澗中修煉,不知犯了什麼天條,被王母娘娘囚禁在這個小水灣里。它在這灣淺水中,既不能興風,也不能作浪,終年蜷縮著它那細長身子,過著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來了一個瘋瘋癲癲的老道士,自稱姓單,人都稱他單道士。他白天遊山玩水,化緣討齋,晚上住在虬在灣東岸的石洞裡。
這年中秋節的夜裡,皓月當空,王母池內外,寂靜清爽。單道士帶著一壺酒,拿著一支簫,還帶了文房四寶,來到虬在灣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會酒,吹一會簫。悠揚的簫聲,引得潛藏在水底的神虬躍身水面,還不斷向老道點頭朝禮。這時,老道用竹簫敲著石坪,大聲喊道:"功業已滿,就此飛升,此時不走,還待何時?!"道士拿起毛筆,在虬頭上點了一筆。再看那條虬,在水中一滾,立刻化做一條墨龍,騰空而去。泰山上空,馬上烏雲翻滾,大雨傾盆。
風雨過後,又成了月光明亮的世界,從此單道士也就在泰山上失蹤了。第二天,人們在石坪上見到了一首墨跡飛舞的大草字,寫的是"昔年此地我曾來,事滿華夷遍九垓。無賴虬蛟識吾面,使我蹤跡不沉埋。"後面大書"回回翁"三字。
以後人們從單字的兩口和回字的兩口,恍然悟出了,這是呂字的變形,知道這是呂洞賓專門來泰山解脫神虬升天的。因此人們就把他所住過的石洞,稱做呂祖洞了。

泰山石敢當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大汶口鎮。鎮裡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裡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一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準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就是準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捻,準備一口鍋,一把椅子,只管把東西準備齊了。"
這樣天色一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泰山傳說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看著風就過來了。石敢當用腳一踢,踢翻了鍋,燈光一亮,十二個童男童女就一齊敲鑼打鼓,妖怪一進屋,看見燈光一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怎么辦呢?人家就打聽,後來,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他想:"我拿他一回兒,他就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那妖就跑了。"以後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牆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牆上,就可以避邪。

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採藥為生。村里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藥鋪,要他們給他採藥。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採藥。那財主說:"你們再不上山採藥,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泰山傳說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採藥。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么大的雨,怎么還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乎乎的,很愛人,在那裡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裡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裡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么大雨!"
老頭在洞裡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裡頭是個頭髮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么這么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藥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藥。由於這藥能使人白髮變黑,又是姓何的采的,從那以後,這個藥就叫"何首烏"了。

傳承現狀

近年來,泰安市人民政府及泰山主管部門對泰山傳說故事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列支了專項經費,採集整理了部分錄音錄像資料,編排了《泰山石敢當》、《泰山碧霞元君》等地方戲曲,並於2007年8月與中國民俗學會聯合在泰山召開了泰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為泰山傳說故事的保護、傳承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泰山景區管委會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未來五年,將對泰山傳說故事進行原真性、完整性的搶救、保護、傳承與發展。
2011年5月23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山東省泰安市申報的“泰山傳說”入選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意義

泰山民間傳說故事經歷代口耳相傳,流傳範圍大,內容不斷豐富,既有原始記錄較完美的故事,又有同一母題的異文與“綜合整理”的故事、還有同一題目又各自獨立的故事和講述者各具特色的故事,充分顯示了泰山傳說故事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