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泥塑,
簡介
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是一個百餘戶的村莊。村裡的100多名村民專職捏泥人。泥人王村距武漢市中心65公里,距黃陂城區29公里;黃陂泥塑有1000多年的歷史,歸元寺五百金身羅漢就出於該村。在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短暫繁榮之後,黃陂泥塑企業一度紛紛倒閉。1990年以後黃陂泥塑再次復興。
2013年,李集街道泥人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北有泥人張,南有泥人王。所說的泥人王,就在黃陂區。1995年廠子垮了後,他先後到過江西、廣東等地。掌握雕刻手藝,花一個月雕刻一幅大的人物作品可以賺1萬元。“要把山腳下的泥巴變成錢。”泥人王村泥塑產業。遊客免費參觀泥塑作品的造型、制模、壓胚、修復、陰乾、上色等過程。
拿起泥塑刀在一對泥人上按了又按。師傅介紹,雕刻完畢後還要拋光,使它更光滑。《琴棋書畫》、《慶豐收》、《事事如意》。”現在很多貨都銷往東南亞、西歐等國家。
歷史
黃陂泥塑文化始於唐朝,興於道光年間,是中國泥塑文化藝術的代表,“北有泥人張、南有泥人王”中,泥人王就出於黃陂。歸元寺500金身羅漢就是出於黃陂泡桐鄉雲霧山泥人王村的王氏父子之手。1976年黃陂被國家中宣部批准為“中國泥塑之鄉”。但經過了80年代的短暫繁榮之後,90年代黃陂泥塑企業紛紛倒閉,大部分手工藝人遠走他鄉謀生。1990年以後黃陂泥塑又快速復興。
武漢市黃陂區——中國的泥塑之鄉,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黃陂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是“黃陂泥塑”的發源地,依託“泥塑之鄉”美譽而聞名遐邇。木蘭雲霧山有黃陂泥塑博物館。黃陂農民泥塑運動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國最有影響的雕塑事件。它最輝煌的時候是1977年曾經和重慶工人雕塑一起,進入到中國美術館展出,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過巡迴展覽。明清時期,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就流行民間泥塑,匠人們製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售賣,就是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生的傳統基礎。黃陂人傅中望、項金國、陳育村等人現在都成了當代中國著名的雕塑家。
20世紀70年代,泥人王村的泥塑產品曾在全國享有盛譽,被中央紀錄片廠拍成專題片進行推介,國家旅遊總局還授予“泥塑之鄉”稱號。泥人王村重振泥人產業。黃陂泥人王雕塑有限公司辦起一所泥塑培訓學校,村民們又重新撿回了泥塑手藝,開發生產出木蘭從軍、黃陂風俗等100多個品種的泥塑工藝品,受到市場的青睞。
2013年,創建了“泥人王村‘泥塑藝術館’”、“泥人王村‘泥塑體驗館’”、“泥人王村‘泥塑觀賞園’”等藝術文化建築群。為了傳承、保護、振興和發展“黃陂泥塑”文化,讓“黃陂泥塑”走向全國,走出國門,風景區每年的10月均要組織“‘黃陂泥塑’文化風情節”。尤其是“泥人王村‘泥塑體驗館’”,這裡特別適合於大、中、小學生們前來開展課外素質教育。在“‘黃陂泥塑’文化風情節”里,學生們可以通過學習泥塑認識事物,培養健康的個性、情趣和品質,豐富其藝術想像力。
清代黃陂泥人王村老泥塑藝人官志武繼承了雕塑傳統工藝,曾在湖北武當山、木蘭山、河南雞公山、洛陽白馬寺,雕塑了許多大佛像。在洛陽時,由於痛恨清政府黑暗統治、壓榨盤剝,加上在當地收留的忘恩負義的徒弟的迫害,使他發誓不再從事此行,遂拋下塑刀,回鄉務農,後病死於黃陂,終年72歲。民國時期,各灣村建廟,修泥菩薩風行一時。泡桐杵師後裔繼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製作佛像、裝修神龕、殿堂繪畫等,創作了大量作品。建國後,泥塑傳統工藝獲得新生。泥塑工藝開始走向現實、貼近生活。1968年,武漢市曾舉辦了“黃陂農民泥塑展覽”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參觀者達百萬人次。20世紀70年代末,黃陂泡桐鎮(今李家集街道)組建泥塑隊,以社隊文化室為陣地,以民間泥塑藝人為骨幹,推廣泥塑宣傳培訓。這裡的老人們回憶:當時村村都有泥塑宣傳陳列室,戶戶都有泥塑像,成為名符其實的泥塑之鄉。
泥塑
路邊有一個長方形的簡易池子,裡面澄著泥土,做泥塑的泥土需要上好的黏土,將雜質濾掉。通向一座兩層小樓的石板小徑上,兩旁擺放著一塊一塊的泥土,進行水分的控乾。走進房子,泥塑的主要工序便在裡面進行,工人們有條不紊的各自忙著手裡的活兒。
最裡面一個房間裡陰涼通風,擺放著已經塑型待雕刻的作品,一個個端正的立在那裡,擺滿了一整間房,乍看過去就像一群迷你版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花木蘭、屈原、李時珍、魯迅……每個人物都做得惟妙惟肖,同時還有歷史傳說、民間故事、以及現代卡通人物形象,甚至因客戶需求特製的產品,都能用泥塑作品呈現。
取土、搗合成泥、翻坯、塑型、上窯、上色……做一個泥塑要十幾道工序,每一道都馬虎不得。從泥土到成品,大概至少要經過兩個月的時間。而這個過程中全部都是由純手工工藝製作而成,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