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王尖石寨
- 又名:永安寨
- 位置:湖北省武漢市
- 建立時間:1456年
歷史發展,石寨功能,石寨管理,旅遊攻略,北邊上山,南邊上山,注意事項,
歷史發展
龍王尖石寨,始建於景泰七年(1456年)。代宗朱祁鈺後,明朝政治腐敗,
社會動亂,不時有匪盜來黃陂西北鄉燒殺搶掠。為“御匪安民”和防範北坡山火再次對龍王廟構成威脅,1456年冬,龍王尖山周的大姓、大族、大戶出資始建龍王尖石寨。當時因資金有限,所建石寨僅在主峰一帶,規模不大,寨牆也不甚高大堅固。嘉靖二年(1523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石寨有過兩次小規模的修繕與擴建,但遠遠未構成軍事防禦體系。
石寨的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石寨倚山踞嶺,氣勢磅礴,聳立在雲纏霧繞的群峰之上。寨牆由塊石、條石、片石大小間壓、縫隙填塞碎石土渣乾砌而成。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以南寨門為最大、最牢固、最壯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寨牆上均砌有“哨口”、“箭窗”、“滾木檑石發座”、“烽火台”等。內牆半腰有1.1至1.4米寬的巡道(也稱走道)。哨口、箭窗一般1.8至2米距離一個,主要用於瞭望、發射銃彈和飛箭。烽火台有多座,其中一座置龍王廟峰巔,一座置西寨門。此外,南寨門寨牆上還設有土炮一門。這種城堡式的山寨,易守難攻,即使遭圍攻,寨內有糧有水,便於堅守待援,三兩月可不出山寨。
黃陂境內有30多座山寨,按照山寨修建的格局,可以分為單落式、雙落式、城堡式、關卡式。
距離崗上村最近的三座山寨:龍王尖石寨、西峰尖山寨以及洪關山寨。這些山寨的修建都與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有關,“防長毛,拒捻軍”成為其共同的修建目的。一些較大的山寨如龍王尖、西峰尖,寨內有石廟,可供附近村民上山禱告,求雨或者祈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1868年,龍王尖城堡式石寨全面建成後,由於太平軍的失敗和東西捻軍的覆滅,這個“御匪安民”、“防長毛”,後“亦防捻軍”的封建地主武裝城堡,在結束了它的社會作用後,逐漸失去其存在和再建設的意義,也隨即淡出了歷史舞台。光緒三年(1877年)後,已成為一個無人居住、茅草叢生的空城堡。
自後100多年來,它所遭受人為和自然的毀壞越來越嚴重。四大寨門,除北寨門保存較好外,其它寨門幾乎面目全非;千餘間石板屋,無一間有頂蓋、有完壁;旗子嶺、東寨門一帶的部分寨牆垮毀嚴重,不少寨牆石被人推下了山坡山溝;寨內除一口塘能裝水外,其它塘埂已缺口開洞;古井已淤塞,水深不過尺余;寨牆上的“哨口”、“箭窗”大都被拆毀;烽火台、土炮台、滾木擂石發座難以覓見;門牌匾額除標名“同治二年(1863年)永安砦公局”的石牌找到下落,現存於山東麓長軒嶺鎮綠林村一游姓農民家裡外,諸多門牌匾額尚無下落。寨內昔日四通八達的大小道路已消失在稠密的灌木、藤蔓、野草之中。
龍王尖石寨是黃陂境內建造得最為雄偉壯觀的石寨。它較之境內的其它石寨,尚算保存較好——寨牆中下部基本完好,石板屋多數存留半牆以上。作為一種古建築文化遺存,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對於研究明清時期、特別是鹹豐、同治時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均具有一定的價值。
石寨功能
龍王尖石寨修建還充分考慮其在居住、經商、娛樂等多方面的功能。寨內就分地勢、地段、村灣、人員、財物等不同情況,共建了用於駐紮鄉勇、存放武器、居住、議事、治安、經商、圈畜、娛樂的大小石板屋1200餘間。這些石板屋單間面積最寬的達110平方米,最小的不足4平方米。鹹豐末年,在寨東桐子崗,杜承緒借這些石屋,還承建了一條包括經營客棧、醫藥店、雜貨店、當鋪、鐵匠鋪、裁縫鋪、木匠鋪、磨坊、酒坊、染行、賭場的街道,時稱天街或生意街。沈炳元在寨西小菜溝建了一個“百人賣菜,買菜千人”的菜市場。在寨內建街道和菜市場,這是省內外山寨所極少見的。我們從龍王尖的東寨牆的桐子崗上翻入,寨牆殘存3米多,外側有通水的暗道,這是出於寨內低洼處有積水的考慮。
寨牆使用乾石壘成,石料就地取材,杜有源說,當時開採石料有3種方法,一是直接撿山下碎石,二是在冬季用大火燒烤山岩,再潑冷水,石頭冷熱膨脹而炸裂,再分而取石,第三種方法就是用火藥炸了,但當時火藥是防禦時非常稀有的儲備,一般第二種方法採用較多。
堆寨牆的方法很簡單,大的條石做地基,上壘片石,縫隙之間用碎石填滿,修築在寨牆之上的箭垛大部分已經不見了,很多寨牆還可以看到矩形的瞭望口,據守此處的鄉勇可以用火銃或者長矛,刺穿來犯的敵人。寨內保存的寨牆一般高3到4米之間,寨牆內側有半米寬的巡道,哨口、箭垛大約2米一個,可以用來射箭或者發射火銃。
石寨管理
龍王尖石寨管理上的健全嚴格亦是一般山寨所不具備的。龍王尖石寨的總負責人為堡首,堡首以下,鄉勇有舵掌統領,舵掌以下設隊總、隊長、隊目負責各層武裝事務。商會有會長,會長指派行頭具體管理商務。調解民事矛盾糾紛設有公局。再者,各姓有頭人,大族有族長,幫會有會長,眾壇有壇主協助堡首處理各類事務。並就防範山火、進出寨門、飲用水源、牧放牲畜等立有寨規,並指定專管人員。
鹹豐九年(1859年),湖廣總督官文曾為建設中的龍王尖石寨題寫了“固若金湯”的匾牌一塊,以示褒獎。龍王尖石寨在建修過程中,就已成為周邊民眾“避匪”、“躲長毛”的“難民集中營”。難民最多時,達數萬之眾。明末至清同治的200多年間,此處發生大小戰事十餘次,在諸多次的戰鬥中,龍王尖鄉勇也偶爾取得為數不多的小勝。
寨門中保留最為完整的是大北門,下龍王尖石廟即是。杜有源說,龍王尖南門與北門是附近村莊上山避難最主要的通道,他們祖上的杜家與附近的王、陳等姓由北門進出,居住在北門附近的生活區內,而南門是李家集鎮的彭、陳大姓進出的地方。
山寨內有嚴謹的管理制度,一般生活在北門附近的杜、王、陳很少越過龍王尖底下的山谷進入李家集鎮的地界,除非是舉寨之力抵禦外敵之時。而且大戶人家與小姓、流民之間的居住區也是分開的,房間大小區別很大,貧民居住的房子與有錢人家的豬圈大小無異,而且地勢低洼,靠近寨牆。大姓、有錢人的石板屋居于山坡向陽之面,易守難攻。
寨分4個寨門,東西南北各一個,地勢最為陡峭的是南寨門,殘存一座烽火台,只剩半截山牆而立。
寨內曾有烽火台多座,龍王尖上有一座,已經很難發現,烽火台在山寨的防禦體系中非常關鍵,一般修建在最高點或者崖壁、視野開闊之處,一旦有敵人來襲,可快速發現並燃燒準備好的稻草、茅草。因為是冬季,龍王尖山寨內部雜草叢生,正好可以作為燃燒的原料。杜有源說,直接燒是不行的,燒之前要用水打濕,再蓋上土,煙就大了,此處狼煙一起,其他山寨也就發現敵情,於是黃陂周圍30多座山寨可以依靠每一個山寨上的烽火台傳遞敵情。
旅遊攻略
龍王尖石寨地處黃陂李集鎮東北和長軒嶺鎮西的交界處的山脊,山脊就是兩地的界山。從兩邊兩地都可以上山到達。
兩邊上山都是沒有公路的,從北邊上山最方便的是長軒嶺鎮的綠林村,上山徒步需要一個小時;
南邊最近的是李集鎮的彭家沖灣,上山徒步需要一個半小時。
北邊上山
到長軒嶺鎮的綠林村每天只有兩趟從漢口開往最裡面的竹園採石場的路過車,時間和地點不詳。
坐車可以從兩個方向進入:
1,黃陂長軒嶺方向:先坐車到長軒嶺(車極多,比如去蔡店的車都路過),再到長軒嶺包車去綠林村。
2,黃陂泡桐方向:先坐車到泡桐(車極多,黃浦路161醫院門口上),再在泡桐包麻木去綠林村。
南邊上山
黃浦路161醫院門口坐班車到泡桐下,轉麻木到彭家沖,然後從南坡可以上龍王尖石寨。只是距離比北邊稍遠一些。
三、自駕線路:
1,北邊綠林村:
A:漢口—盤龍大橋—橫店磨盤—天河方向—祁家灣—達義—李集—珍珠嶺—看到前面的那座高山一直可以開車到山腳下的耳門李灣,門前有停車場。然後徒步朝山上進發,沿途可以參觀天門坎水庫、林場--山腳下有條小道直達山頂(中間有栗樹林、四方桌子大石等景觀)。
B,漢口—盤龍大橋—橫店磨盤直行—黃陂城區—木蘭收費站—碾子崗直行—不到長軒嶺處左邊有一條土路,路標指向“採石場”轉進—7公里
到達綠林村口—左轉進入綠林村。
2,南邊彭家沖灣
漢口—盤龍大橋—橫店磨盤—天河方向—祁家灣—達義—李集—泡桐—彭家沖灣
注意事項
1,山腳下有小溪,清徹的泉水甘甜可口,可裝瓶帶上山飲用。
2,山寨無可以遮陰的樹或者建築,烈日下需要防曬。
3,夏天滿山茅草叢生,走路要打草驚蛇;冬天需防火。
4,食物需要在鎮上補充,村灣裡面無商店。
5、請勿留下垃圾。請勿推倒石牆。
6,兩邊山上山下皆可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