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早年生涯
波特蘭公爵本名威廉·亨利·本廷克,
1738年4月14日生於
英國白金漢郡的布爾斯楚園(Bulstrode Park)。 他有兩名胞姐、兩名胞妹及一名胞弟,而作為家中長子,他甫出生即從父親襲取得禮節性封號,故早年又通稱為
蒂奇菲爾德侯爵(
Marquess of Titchfield)。蒂奇菲爾德侯爵的家族相當顯赫富有,父親為第二代波特蘭公爵,在全國各地擁有多處田產。至於他的母親瑪格麗特·哈利女爵(Lady Margaret Harley)是第二代牛津伯爵的女兒,在
諾丁漢郡擁有一座規模宏大,名為威爾貝克大修道院(Welbeck Abbey)的家族宅第。
投身政壇
返回英國後不久,蒂奇菲爾德於
1761年參與
英國大選,在透過家族的影響力下,他成功於
3月28日奪得
赫里福德郡威爾奧比利(Weobly)選區議席,他遂以蒂奇菲爾德侯爵的身份晉身下議院。 不過,他在下院的時間相當短暫,處事低調,而且從未發言。 不久到
1762年5月1日,他因為父親逝世而繼承家族的
公爵爵位,成為
第三代波特蘭公爵,他於是放棄其下院議席,晉升為
上議院議員。
在上議院,波特蘭公爵很快就成為了
輝格黨羅金漢侯爵派系的支持者,而且是羅金漢黨人的其中一員; 至於憑藉其家族地位及財力,波特蘭公爵亦受到黨內重視。在
1765年7月13日,羅金漢侯爵出任首相
組閣,波特蘭隨即獲委為
宮務大臣(Lord Chamberlain),另外又獲委任為樞密院顧問官。 到
1766年7月,羅金漢因失勢下野,並由輝格黨另一派系領袖
威廉·皮特(後為查塔姆伯爵)接任首相,但波特蘭與部份羅金漢黨人繼續在政府供職。不過,波特蘭等羅金漢黨人在皮特政府供職的日子並不長久,他們很快就不滿皮特作風專斷,再加上波特蘭與內閣另一閣員
格拉夫頓公爵結怨,最終促使波特蘭與餘下的羅金漢黨人在
1766年12月全體從內閣辭職, 此後波特蘭在上院渡過了長達近16年的在野生涯,先後與格拉夫頓政府(
1768年-
1770年)與
諾斯政府(
1770年-
1782年)對立,但由於他欠缺演說才華, 因此表現並不突出。
退出政府後,波特蘭公爵透過自己的家族影響力,繼續為不少羅金漢黨人取得下院議席, 但自己卻陷入財政危機。在
1767年8月,他與詹姆士·勞瑟爵士(Sir James Lowther,
1736年-
1802年)就多幅位於
卡萊爾的土地業權問題展開法律訴訟,有關訴訟一直持續到
1776年8月才告終結。 雖然波特蘭最後獲判勝訴,可是他卻因為要支付龐大的訟費而幾近陷於
破產。另一方面,他又在同年與生母波特蘭公爵太夫人達成協定,答應每年向她提供16,000
英鎊租金,以繼續居住於由她擁有的布爾斯楚園,至於公爵太夫人自己則居於威爾貝克大修道院。為了支付大筆款項,波特蘭公爵被迫出售大片位於
坎布里亞郡的土地以作周轉。
出任首相
波特蘭公爵在
1782年4月14日抵達
愛爾蘭都柏林正式上任,可是羅金漢侯爵卻突然在同年
7月1日卒故,政府內部隨即出現紛爭。 羅金漢死後,喬治三世委任親皇室的
內政大臣謝爾本伯爵接任首相,但外相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財相約翰·卡文迪許勳爵卻大表反對,並向喬治三世要求由波特蘭公爵出任首相。他們的請求被拒絕後,兩人雙雙在7月從內閣辭職,謝爾本卻邀請託利黨的小皮特加入內閣,接任財相,使輝格党進一步陷入嚴重分裂。到同年
9月15日,波特蘭公爵跟隨福克斯等人辭任愛爾蘭總督,此後其他輝格黨人物如
埃德蒙·伯克及理查·布林斯里·謝里敦也紛紛從內閣辭職。
到
1783年2月14日,福克斯與政敵及前首相諾斯勳爵出乎意料地合作,組成“諾斯-福克斯聯盟”,並向外宣稱聯盟是建基於“深厚的善意及互信”,但他們的主要目的僅僅旨在務求推翻謝爾本政府。喬治三世曾極力維護謝爾本及阻止兩人組閣,但在得到托利黨及以福克斯為首的輝格黨反對派支持下,他們在
1783年4月2日於下院取得足夠優勢,成功使謝爾本政府垮台。由於波特蘭公爵在辭職後已成為輝格黨羅金漢派系內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因此這個諾斯-福克斯聯盟亦授意由他出任
首相,但事實上,波特蘭公爵在政府中的地位可謂有名無實,雖然身為首相,但扮演的角色卻是無關重要,而大權則落在分別出任外務大臣的福克斯,以及出任內政大臣的諾斯勳爵身上,政府施政主要由兩人所全權主導。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也是喬治三世自登位以來,首次沒有參與其中的組閣行動。其中,內閣及首相人選完全由福克斯與諾斯勳爵等人內部協商而定,福克斯甚而宣稱這次組閣是以“民主原則”進行,沒有受皇室干預,而且“為憲法帶來完全改變”。不過,喬治三世則責難聯盟政府的組成是“王國有紀錄以來最膽大妄為及毫無原則可言的舉動”(the most daring and unprincipled act that the annals of this kingdom ever produced)。
這個背後由福克斯及諾斯控制的政府,支持度沒多久就因為多項爭議而急劇下滑,到同年
12月19日更因為福克斯提出的《印度草案》遭
上議院否決而被迫垮台。 在得到19名上院貴族支持下,喬治三世遂選擇以年僅24歲的小皮特出任首相,聯盟政府至此壽命僅僅約八個月而告終。當波特蘭公爵卸任首相時,喬治三世沒有按慣例召見波特蘭收回首相印鑑,而是派侍從到波特蘭那裡取回印鑑。由此可見,波特蘭公爵雖然沒有在政府發揮影響,但卻仍然因為加入聯盟任相而被喬治三世敵視。
轉投陣營
波特蘭公爵卸任首相後,他隨福克斯成為議會內的反對派,並與托利黨的小皮特政府對立,但他事實上主要花時間待在布爾斯楚園,並對
音樂產生濃厚興趣。 未幾,
法國大革命於
1789年爆發,波特蘭公爵與福克斯等輝格黨人起初也對當地的大革命表示認同及支持,但他們後來卻隨著大革命愈演愈烈而陷入分歧。在
1792年,法王
路易十六被廢黜,隨後更在翌年遭送上
斷頭台處決,這一系列事件在英國的上流社會引起很大恐慌。波特蘭作為國內主要的大地主及貴族之一,也擔心法國大革命浪潮一旦蔓延英倫,自己也可能會自身難保,因此他對法國大革命日益採取保守及予以保留的態度,與黨友福克斯的激進立場愈走愈遠。
同時間,波特蘭公爵也開始跟隨其他如
埃德蒙·伯克的輝格黨人一樣,轉投小皮特的托利黨陣營,並慢慢認同有關托利黨反對議會改革及反對天主教解放等等的主張。 在
1792年10月,波特蘭接受任命出任
牛津大學校監,同時接受大學頒授榮譽民法學博士,以向托利黨政府示好,不過他卻在同年婉拒英王頒授的
嘉德勳章。 此外,波特蘭與皮特兩方亦分別委託馬姆斯伯里勳爵(Lord Malmesbury)及
大法官拉夫伯勒勳爵(Lord Loughborough)進行談判,討論兩派合作的可能性,但由於波特蘭公爵擔心將兩方的合作公開會引來負面反響,所以談判一直謹慎小心地進行。 踏入
1794年以後,波特蘭公爵隨著法國踏入
恐怖統治而公開表態支持皮特,並在同年
7月14日接受皮特政府任命,到內閣出任內務大臣,同時在
7月16日更接受英王頒授
嘉德勳章,到翌年6月又榮任諾丁漢郡
郡尉;至於他的長子蒂奇菲爾德侯爵亦連帶在
1794年8月獲委任為米德爾塞克斯郡尉。 面對波特蘭公爵轉投托利黨,輝格黨激進派別的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沒有特別感到驚訝,但就表示難以想像他與其他轉投皮特的輝格黨員會這樣“羞辱”自己。
內務大臣
波特蘭公爵與皮特的合作,亦連帶使一些原屬
輝格黨的黨員獲招攬入內閣供職,其中菲茨威廉勳爵獲委為
樞密院議長、史賓塞勳爵任
掌璽大臣、另外
威廉·溫德姆則任
陸軍大臣。至於波特蘭公爵上任內務大臣不久,英國各地因為
穀物短缺而爆發零星暴動,波特蘭遂參與當時一度流行的罷吃
麵包運動,以減少耗用
小麥。 到
1795年,為防止倫敦發生暴動,他還在倫敦外圍派重兵駐防, 此外,政府又相繼引入《1795年外國人法案》、《1795年叛國法案》及《1795年煽動性集會法案》等高壓法案,大大增加了內務大臣的權力,但總括而言,
大不列顛地區在他擔任內務大臣期間相對安寧,未有出現大規模的騷亂。
另一方面,波特蘭任內亦負責主管
愛爾蘭地區的事務。在
1794年12月,他委任其朋友菲茨威廉勳爵出任
愛爾蘭總督,但菲茨威廉甫於愛爾蘭上任後,即向當地居民宣布
天主教徒將獲政府平等對待。波特蘭對菲茨威廉的言論相當不滿,隨即在
1795年1月將他撤換。 然而,波特蘭公爵撤換菲茨威廉一事,引起不少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強烈反對,當地更有輿論指責波特蘭出賣了愛爾蘭,此後愛爾蘭的局勢不斷惡化,後來更於
1798年爆發大規模的愛爾蘭叛亂。 叛亂期間,波特蘭公爵下令時任愛爾蘭總督康沃利斯勳爵及愛爾蘭布政司卡蘇里勳爵以武力鎮壓亂事,使亂事不出數月而平息。
雖然皮特下野,不過同樣反對天主教解放的波特蘭公爵則獲留在阿丁頓內閣供職,但由於波特蘭年紀漸大,體力不支,他遂改任重要性較低的
樞密院議長,名義上繼續參與政府決策。不久以後,阿丁頓成功在
1802年與
法國的
拿破崙簽訂《
亞眠條約》,暫時終止英、法間的戰爭,可是戰火旋於
1803年重新燃起,國內輿論遂紛紛要求皮特重新出任首相,以帶領國家作戰。在這種背景下,皮特於
1804年5月重新出任首相一職,並著手改組內閣。最初,皮特有意組成一個強勢的聯合內閣,除打算由波特蘭公爵出任掌璽大臣外,另外又希望邀請反對派的
福克斯加入內閣,然而有關建議隨即遭
喬治三世反對而告吹,波特蘭惟有在新政府繼續擔任樞密院議長。
到
1805年1月,皮特有意委任西德默斯勳爵入閣供職,但內閣卻沒有出缺,結果波特蘭自願將樞密院議長一職讓予西德默斯勳爵,自己則改任不管部大臣。到
1806年1月23日,皮特因積勞成疾而卒故任上,首相一職遂由其表弟
格倫維爾勳爵接任。格倫維爾勳爵繼任首相後,籌組了“
賢能內閣”,波特蘭公爵遂趁機從內閣抽身退休,由此逐漸淡出政壇。
再任首相
退出內閣後的波特蘭公爵主要花時間在布爾斯楚園休養,打算安享晚年。可是晚年的他備受
腎病及
痛風困擾,在
1806年3月還接受一個移除腎石的
手術,而那時候
麻醉藥尚未發明,所以手術為波特蘭帶來極大痛楚。 另一方面,波特蘭安享晚年的願望很快就落空,原因是格倫維爾勳爵的“賢能內閣”爭端不斷,組閣僅約一年多,就在
1807年3月垮台。其時由於缺乏具份量的人物駕馭政府,喬治三世遂邀請甚具地位及聲望的波特蘭公爵重返政壇,並負責籌組內閣。波特蘭事後接受有關邀請,但卻作以下的自嘲:
儘管波特蘭公爵在皮特的托利黨政府供職多年,他在
1807年3月31日上任首相時卻仍然以
輝格黨員自居。不過,他的內閣班子卻盡由托利黨員出任,其中不少如出任外相的
喬治·坎寧、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勳爵及財相
斯賓塞·珀西瓦爾等人更是皮特的追隨者。波特蘭上任後不久成功帶領政府勝出1807年大選,但他自己很快就因為病情惡化及身體虛弱,以致任內未曾於國會發言。波特蘭甚至無法親自主持內閣會議,並任由閣揆自行打理政務, 結果內閣大權遂落在坎寧、卡蘇里及珀西瓦爾三人手上, 其中珀西瓦爾更在
1807年遷入
唐寧街10號。
波特蘭公爵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見證
半島戰爭的爆發,英國在戰爭中參與了多場戰事,首先是英軍於
1807年的
哥本哈根戰役中獲勝,後來又在
1808年的維美洛戰役(Battle of Vimeiro)及
1809年的塔拉維雅戰役(Battle of Talavera)擊退
法國軍隊,此外,政府還在
1808年8月授權英軍與法國簽署《辛特拉協定》(Convention of Cintra),準許遇挫的法軍從
葡萄牙地區安全撤退。儘管如此,波特蘭內閣未幾卻在戰事上陷入分裂,在
1809年,外相坎寧曾承諾葡萄牙會發兵援助,但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卻把軍隊調往
荷蘭,參與瓦爾赫倫長征(Walcheren Expedition),最終長征以失敗折返告終。
自瓦爾赫倫長征陷入劣勢以後,坎寧立即暗指卡蘇里失職,並威脅波特蘭公爵,指出若果不以韋爾斯利勳爵(Lord Wellesley)取代卡蘇里勳爵,他將會辭去外相一職。 由於波特蘭公爵擔心坎寧一旦辭職會使內閣分裂,他惟有勉強答應坎寧的要求,並將兩人間的協定保密;但另一方面,波特蘭卻又擔心辭退卡蘇里會導致同樣結局,所以遲遲未有作出任何行動。這時內閣閣揆紛紛歸邊表態,使政府運作陷於停頓。 卡蘇里在
1809年9月得悉坎寧與波特蘭之間的協定後,感到非常惱怒,這遂促使卡蘇里與坎寧倆在
9月21日舉行
決鬥,結果坎寧在決鬥中被卡蘇里開槍射傷。
病逝
卡蘇里與坎寧兩名內閣閣員私下以武力決解不和,一時引起輿論嘩言,至於本身已在
1809年8月
中風的波特蘭公爵,更因為事件而大受打擊,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亦再無力處理內閣糾紛。 在強烈堅持下,波特蘭公爵最後於
10月4日辭任首相,由
斯賓塞·珀西瓦爾接任,自己隨即返回布爾斯楚園休養。可是,這時的波特蘭公爵已經時日無多,並在數星期後的
10月30日卒於布爾斯楚園內,終年71歲。 波特蘭死後,公爵爵位由長子繼承,是為第四代波特蘭公爵。
家庭
瑪麗亞·沃爾德格雷夫
除上述婚姻外,波特蘭公爵早年曾有多段緋聞。他早於
1764年與瑪麗亞·沃爾德格雷夫(Maria Waldegrave)傳出關係,但沃爾德格雷夫最終選擇下嫁到告羅士打公爵。到
1765年,波特蘭公爵復與
格拉夫頓公爵的妻子安妮·利德爾(Anne Liddell)傳出婚外情,有說這段關係使波特蘭公爵及格拉夫頓公爵結怨,並導致格拉夫頓夫婦在
1769年離婚。
略評
雖然曾經兩度出任
首相,但波特蘭公爵事實上在任內無所作為,也從沒有在內閣掌握大權,他獲委任首相的原因,僅在於協調及平衡各方派系利益。 尤其在第二段任期內,他更備受疾病困擾,根本無法駕馭內閣,因此他的首相地位實在是有名無實,大權旁落,僅具象徵意義。波特蘭公爵本身欠缺口才,也不具備領袖才能,他之所以獲推舉為首相,主要是因為他的財力、公爵的顯赫身份及地位、以及他在政壇上的資歷所使然, 這一類牽涉到出身及家世的優厚條件,正正對加入當時政壇相當有利。此外,波特蘭公爵立場比較溫和,也使他具條件拉攏輝格黨及托利黨的不少人物合作,使他受議會內備受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