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泗州戲的腳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頭、小頭、醜等幾類,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壓花場"、"小車舞"、"旱船舞"、"花燈舞"、"跑驢"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戲曲程式規範的影響不大,帶有明快活潑、質樸爽朗、剛勁潑辣的特點,充滿濃郁的皖北鄉土氣息。
表演形式
"壓花場"是泗州戲表演藝術的根本,分"單壓"和"雙 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藝人從師學藝時,學唱腔從八句子開始,學表演從"壓花場"開始。觀眾對"壓花場"的要求非常嚴格。演員在表演時,必須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協調與配合。如女演員在走四台角、旋風式時,形似風擺楊柳,狀若出水芙蓉,舞姿極為優美。
泗州戲能夠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數十種,如整鬢、撥鞋、提領、頓袖、叉腿雙蹉步、三合手、舒懶腰、旋風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場步、門歪窩、仙鶴走、老漢走、顛步走、蛇脫殼、頂碗、卷席、十字轉身、含金閃腰、摟腰抗肩、男女雙十字、燕子撥泥、抽梁換柱、百馬大戰、金蟬脫殼、撲蝶、鬼扯轉、鴨子扭、鴨子和泥、浪子踢球、懷中抱月、老龜扒沙、橫行蹲步、白鵝亮翅、板腳跨腿、蘇秦背劍、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懶婆娘簸簸箕等。
有些行當的表演堪稱絕技,如《
攔馬》中頭頂水碗急走圓場,點水不潑;《大書觀》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員必須是小腳,腳大了則無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撥泥"時,必須把腳下的泥塊從後面撥起,再從頭頂上飛過去。老藝人黃兆林(藝名黃八圈子)則因能頭頂水碗,用矮子步在場上轉八圈以上而得名。
劇目
傳統大戲約有80多出;傳統小戲和折子戲約有60個左右。除此,還有二百個“篇子”。優秀的生活小戲如《拾棉花》、《走娘家》、《借水瓢》、《釣水雞》、《野姑娘》等,都是根據這些“篇子”整理改編出來的。建國以來,除創作了一批優秀的現代劇目,如《結婚之前》、《兩面紅旗》、《摔豬盆》等外,還整理改編了一批受到民眾歡迎的傳統劇目,如《
三蜷寒橋》、《楊八姐救兄》、《
拾棉花》、《走娘家》、《打千棒》等;這也是有代表性的劇目。
發展現狀
建國以來,泗洲戲在黨的重視和培養下,無論在聲腔藝術、表演藝術和劇目的創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較顯著的進步和發展,它擁有李寶琴、李寶鳳、霍桂霞、周鳳雲等著名演員,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演員,受到民眾的讚賞。十年洗劫幾乎使這個劇種瀕於滅絕,但在打倒“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光輝照耀下,泗洲戲又恢復了青春,泗州地、市、縣級專業劇團已恢復了七個,正在欣欣向榮地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