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帕村(雲南省芒市風平鎮下轄村)

法帕村(雲南省芒市風平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法帕村為行政村,隸屬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風平鎮,地處風平鎮西邊,東鄰遮晏,南鄰臘掌,西鄰那目,北鄰芒市,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風平鎮政府所在地5.00公里,距潞西市5公里。該村下轄法帕、拉牙、拉門、拉賽、拉應、拉老、戶允、芒棒、拉茂、印金、崍門、拉賽新寨等12個村民小組,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992人。全村國土面積9.51平方公里,海拔980.00米,年平均氣溫16.00℃,年降水量2,15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甜脆玉米蔬菜等農作物。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法帕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地理位置: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風平鎮
  • 面積:9.51平方公里
  • 海拔:980.00米
人口衛生,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基層組織,農村經濟,村務公開,人情風俗,新農村建設,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1576戶,共有鄉村人口7741人,其中:男性4282人,女性3459人。其中:農業人口7741人,勞動力4648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傣族7607人,漢族131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997人,參合率93.14%;享受低保11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風平鎮衛生院分院,衛生所面積為6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風平鎮衛生院分院坐落在該村委會。該村建有公廁1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3個,無人畜混居農戶。

自然資源

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0602.6畝(田9525.6畝,地1077畝),人均耕地1.37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甜脆玉米、小麥、西甜瓜、香料煙等作物;擁有林地4835.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6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柑橘、咖啡、劍麻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2.00畝,其中養殖面積72.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等,無路燈。全村有354戶通自來水,有1222戶飲用井水,分別占農戶總數的22.46%和77.54%;有1576戶通電,有3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1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1.93%和80.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6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460戶,分別占總數的50.76%和30.56%。
該村到風平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設有公共汽車站和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拖拉機933輛,機車116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525.6畝,有效灌溉率為89.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525.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3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3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31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5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有129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6,024.00平方米,擁有教師71人,距離風平鎮中學6.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共有2070人,其中:小學生778人,中學生129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無下設黨小組,共有黨員90人,少數民族黨員90人,其中:男黨員70人、女黨員20人。2007年,該村黨支部被評為雲嶺先鋒工程“五好”黨組織。村委會由村主任、副主任組成,實行主任、書記“一肩挑”的管理模式。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9個,共有團員230人。

農村經濟

2008年,經濟總收入3841.27萬元,種植業收入1948.01萬元,占總收入的50%;畜牧業收入1090.27萬元,占總收入的28%(其中出欄肉豬4674頭,肉牛163頭);漁業收入10.32萬元,占總收入的0.2%;林業收入95.47萬元,占總收入的2.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567萬元,占總收入的14.8%;工資性收入130.2萬元,占總收入的3.3%。農民人均純收入3139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0.2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6人(占勞動力的4%),其中在雲南省內務工148人,到雲南省外務工3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召開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各項收入、支出、結餘及“一事一議”籌資使用情況等。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8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47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09.00畝;一事一議籌資額1400,000.00元(人均274元),集體總收入1.516萬元。

人情風俗

該村以傣族為主。傣族是一個團結、向上的民族,大多具有“從眾心理”。按年齡層次把男女老少分為不同的班,同一班著同樣的服裝,一同參加勞作和活動。傣族小姑娘多著短上衣和長褲,外加花帶短圍裙;青年婦女花包頭,對襟上衣和筒裙,衣襟上多飾有渡金或渡銀造型別致的花鳥、鳳凰等飾品;中老年婦女多著黑包頭,素色對襟上衣和黑筒裙;男子多為大襟衣,寬管褲。傣族喜食酸辣,以大米為主食,常配以醃菜,而“撒苤”、“撒大魯”、“酸筍煮肉”則是傳統的待客佳肴。傣族多選擇依山傍水,叢林翠竹環繞之地建蓋房屋,住房主要以土木和磚木為主,形成四合院之式。

新農村建設

至2008年,該村按照有計畫、有步驟、有重點的原則,經過多方籌集資金,以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句話的總體要求,在法帕、拉老、戶允、崍門等4個自然村有序的開展各項建設項目。從村內道路硬化、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公共衛生、文化活動室建設,到突出地方特色、扶持地方支撐產業,新農村建設真正立足農村現狀,科學、合理布局,建一村、成功一村,起到示範、帶頭作用,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