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總體設計,武器系統,動力系統,艦電系統,性能數據,該級各艦,服役動態,“黎塞留”號,“讓·巴爾”號,“克列孟梭”號,戰後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裡,法國作為世界海軍五強之一,在
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主力艦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主力艦從未達到17.5萬噸的條約限制。
1930年代是法國潛在對手——義大利以及德國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而德國開始建造的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
19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30毫米口徑主炮的威力,不但無法與新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籌建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
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研製歷程
設計方案
1934年7月24日,法國海軍最高會議對黎塞留級戰列艦提出如下技戰術要求:
標準排水量:35000長噸(35552噸)
主炮:8到9門380毫米或406毫米火炮,布置於四聯裝或三聯裝炮塔內
副炮:高平兩用炮,布置方式類似納爾遜級與敦刻爾克級
最大航速:最低29.5節
裝甲布置:布置方式如同“敦刻爾克”級,主裝甲帶360毫米傾斜11.3度,主水平裝甲160毫米,其後附有15毫米的特殊處理鋼作為被板,下甲板水平部分40毫米,傾斜部分厚50毫米。
魚雷防護水平:如敦刻爾克級。
黎塞留級戰列艦計畫提出後,海軍造艦技術局開始按照要求進行初步設計及可行性考察。1934年11月27日,海軍造艦技術局提出了6種基本方案:
方案一:長247米,寬33米。2座四聯裝380毫米炮塔背負式前置,5座四聯裝130毫米炮塔如敦刻爾克級的布置方式。主裝甲帶360毫米傾斜11.3度,主甲板160毫米,下甲板40毫米。推進動力150000匹馬力,最高航速31.5節。預計超過條約要求350長噸。
方案二:長247米,寬37米。3座380毫米炮塔如同納爾遜級一樣金字塔式前置,其中前炮塔為雙聯裝,2號、3號炮塔為三聯裝,炮口都朝前。副炮數量、布置方式以及防護如方案一。推進動力110000匹馬力,最高航速29.5節。預計超過條約要求550長噸。
方案三:將方案二中的主炮布置更改為1號、3號炮塔為雙聯裝,2號炮塔為四聯裝。預計超過條約要求450長噸。
方案四:將方案二中的主炮布置更改為三座炮塔都為三聯裝,與納爾遜級的布置一模一樣。預計超過條約要求1150長噸。
方案五:長247米,寬37米。2座四聯裝380毫米炮塔布置於艦橋後的舯部,1號炮塔炮口向前,2號炮塔炮口向後。3座四聯裝130毫米炮塔中線布置,其中艦首2座,艦尾1座。防護及動力如方案一。預計超過條約要求50長噸。
方案五改:在方案五的基礎上增加2座雙聯裝130毫米炮塔,布置在艦尾副炮塔兩側,其他如方案五。預計超過條約要求350長噸。
考慮到作戰需求與技術能力,法國最高會議最後選中了方案一,在其基礎上略有改變。新戰列艦主炮被確定為2座四聯裝380毫米火炮,採用敦刻爾克級的主炮布置方式。副炮的口徑被從敦刻爾克級上的130毫米加大至138毫米或152毫米,數量不變。防護設計則不變,最大速度提高到31.5節。另外,水上飛機的布置方案也基本確定。海軍最高會議還要求在新戰列艦上裝備6座新型3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即後來的1935型48倍逕自動高炮。
戰艦命名
在法語中,戰列艦(cuirassé)一詞最早來源於法蘭西帝國的驕傲——胸甲騎兵的鎧甲。1858年,世界上第一艘遠洋裝甲艦“光榮”號在法國誕生。在一百多年的技術發展中,法國人將火炮裝甲戰艦稱為cuirassé的習慣一直沿襲了下來。而“黎塞留”級——法國海軍史上最大、也是最後一級戰列艦——其特殊的布置似乎仍延續傳統。
該級1號艦“黎塞留”號,命名取自
黎塞留(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他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黎塞留後來接任法國首相,並在任期第二年,即1625年,建立了法國海軍部,自己親任海軍大臣,並將原法國“皇家海軍”,更名為“國家海軍”。法國兩邊是海,黎塞留首相組建了大西洋艦隊和地中海艦隊,前者駐守布雷斯特港口,後者駐守土侖港口,海軍最高指揮權收歸中央。在實踐法國的海陸霸權上,黎塞留創造了歷史。
該級2號艦,艦名取自法國海軍名將(“私掠船長”、”愛國海盜“)
讓·巴爾。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艦體結構
1940年“黎塞留”級戰列艦實際標準排水量為38450噸,普通排水量為40928公噸,滿載排水量達45438噸。垂線長247.85米,水線長242 米,最大寬度33.08米。設計吃水9.17米,滿載吃水10.11米。艦首水上部分在設計吃水時高9.33 米,艦尾水上部分在設計吃水時高6.7米。若從上甲板開始算,型深為15.6米,包括橋樓露天甲板高度在內的舯部形深17.9米。設計吃水時,方形係數為 0.541,菱形係數為0.576,水面線係數為0.65,中橫剖面線係數為0.959。
“黎塞留”級戰列艦採用橋樓型艦型以增大內部空間與儲備浮力。同時還使用巡洋艦艉以及一個上翹、外飄的艦艏來適應東大西洋海況。由於主炮全部前置,前部水下艦體必須加寬,對航行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黎塞留級使用了傾斜裝甲帶,主艦體外與船殼內布置了一層稱為硬泡沫橡膠的輕質防水材料,使得其水下部分十分平整光滑,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於布置問題導致的航行性能下降。但讓·巴爾號由於膨出的魚雷防護區,使得儘管擁有更先進的動力系統而續航力反不如黎賽留號。艦體從艦首到艦尾分為20個主要艙段,以字母A至T命名,也是其劃分重要艙室的基本依據。艦體中部從上到下依次為露天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以及艦底。其中中甲板與下甲板是裝甲甲板,中甲板也是承擔主要上部重量的強力甲板。艦底為雙層底結構。黎塞留級前兩艦在艦體結構、裝甲接縫甚至薄裝甲板上都使用了焊接連線,只有厚裝甲才用鉚接與特大號的螺母固定,同時也用焊接進行進一步加強。這也是節約噸位的不錯方式。
裝甲防護
“黎塞留”號戰列艦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
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是全艦的大腦,裝甲防護的標準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不過在其服役後的戰鬥中,艦長通常不呆在指揮塔內部,而是喜歡跑到露天的艦橋上觀察情況。
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這樣的多層裝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
主裝甲帶:黎塞留級的主裝甲帶主要由2層組成:第一層為330毫米並傾斜17度的主裝甲,其後有一層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第二層為50毫米的大角度傾斜穹甲。
水平防護:黎塞留級戰列艦的水平防護由3層裝甲共同組成:第一層為甲板的24-26毫米的裝甲,第二層為150毫米的主水平裝甲,第三層為40毫米的裝甲。在第三層裝甲的兩側,水平裝甲向下傾斜延伸,形成了穹甲,厚度為50毫米。這樣設計的好處在於不僅能夠有效防止來自海上的威脅,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但是已經技術已經成熟的空中炸彈襲擊。
水下防護:黎塞留級戰列艦在設計之時吸取達達尼爾之戰布韋號觸雷沉沒的教訓,大力加強了水下防護。首先,主裝甲帶向水下延伸2.5米,帶有傾斜角,以儘量減少來自水下的威脅。在裝甲帶下部則採取了防雷壁(實際上是加固了的艦體)、防雷隔間、起間接防護作用的燃料艙、裝甲隔牆、多重裝甲隔壁結合水密隔艙等。而且在艦殼與防雷壁之間還填充有一層厚厚的泡沫橡膠,可以十分有效的削減、緩衝魚雷、水雷爆炸造成的衝擊。日後事實證明,這套設計是成功的。
艦載飛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水上飛機的軍事價值已經得到體現。而法國海軍特別重視水上飛機在艦隊交戰中的套用,主要是偵察以及觀測彈著點,為戰艦提供火力修正。事實上,水上飛機對於戰艦的彈著修正確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獲得飛機觀測修正的戰艦也常能發揮出驚人的打擊效率。黎塞留級設計裝備3架“羅亞爾-紐波特130”式水上飛機以及2部彈射器。但實際上,該級兩艘戰列艦都從未裝載過水上飛機。在黎塞留號紐約改裝期間,水上飛機系統被拆除,安裝了大量防空炮。讓·巴爾號的續建工程也取消了水上飛機——此時,水上飛機的作用由於雷達的普及與防空強度的增大已經很有限了。
武器系統
火炮系統
黎塞留級戰列艦上安裝了1935型380毫米火炮8門。法國之所以在新戰列艦上採用兩座四聯炮塔前置的布局,一是因為
納爾遜級戰列艦主炮前置縮短裝甲帶給法國人帶來的靈感,二是法國對於四聯裝炮塔早已有過深入研究。當然,更主要的原因來自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在總噸位和單艦噸位受嚴格限制的情況下,最大程度的通過最佳化設計提升戰鬥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兩座四聯炮塔前置的布局,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同時縮短裝甲帶,在限定噸位下達到進攻與防禦的平衡。
黎塞留級艦主炮配備的1936年設計的
被帽穿甲彈性能優良,該被帽穿甲彈長達190厘米(甚至長於美國海軍的16寸超重彈),彈重884千克,在同口徑級火炮中僅次於維內托級的885千克穿甲彈。法國人超長的炮彈賦予其極佳的氣動外形,使之能獲得更遠更穩定的彈道。但缺點在於,使之保持旋轉速度的難度也加大了,不得不對內膛質量與推進劑有更高的要求。為了在海戰中方便的觀測與分辨落彈,在1936年設計的這型穿甲彈在風帽後的空間內布置有染料包。一旦炮彈落水,風帽破裂,水柱就會迅速被染色,使之更加醒目。而正因為此,84千克重的被帽頂端被陰差陽錯地設計成平頭,就像日本帝國海軍為炮彈入水威力專門設計的91式徹甲彈一樣。法國人別出心裁的在穿甲彈上布置了四個氣腔,可以裝載毒氣,在擊穿外層裝甲被帽脫落後釋放出毒氣以殺傷敵艦人員。然而,在彈體上布置氣腔,發射時外界的高壓氣體可能由此破壞炮彈。設計人員的解決辦法是讓氣腔出口處於被帽之下,但這一措施實際上並沒有起到效果。1940年9月24日的達喀爾之戰中,黎塞留號就因氣腔問題導致當時只能使用的2號炮塔發生炸膛事故,2門火炮因此報廢。此戰之後,法國人不得不將所有剩餘炮彈的氣腔用水泥封死。儘管如此,在戰後的測試中,1936型穿甲彈卻取得了與美國設計炮彈幾乎相同的穿甲能力。因此,就穿甲能力方面來說,法國人是成功的。
為黎塞留級主炮所配用的、每次射擊重達288公斤的推進劑成為了提升火炮威力的關鍵。一次發射的劑量分裝在4個藥包中,每個藥包重達74公斤。因此,藥室容積也達到了頗為驚人的456.6立方分米。火炮正常膛壓可達320兆帕,初速可達830米/秒。這賦予了它對垂直裝甲強大的侵徹力:就存速與落角數據而言,它對垂直裝甲侵徹力應大於美國的Mark-6型火炮,處於世界第四。1935型380毫米火炮的身管壽命約為200發。與該型火炮配套的是全重達2275噸的1935型四聯裝炮塔。雖然從外觀看上去是四聯裝,但從內部結構而言,這座炮塔更類似於將兩座雙聯裝炮塔共用一套旋轉機構——實際上,炮塔內兩側的兩門炮都有獨立的彈藥庫與揚彈機構,每門火炮雖然能夠自行俯仰,但更多時候採取的是兩兩聯動。另外,在同一炮塔內的兩組火炮之間布置有45毫米厚的裝甲縱壁,將兩組火炮劃開,炮室與後部的測距儀室也用防火防破片隔板分隔。嚴密的分隔與簡單成熟的結構使得該型炮塔擁有很強的生存能力。炮座的外徑為14.11米。在每座炮塔兩側還設有兩門發射照明彈的90毫米火炮。
黎塞留號炮塔旋轉速度為5度/秒,炮管俯仰速率則為5.5度/秒。炮塔為火炮留出的正常後坐距離為1.325米。由於法國人追求最大射程而不重視水平侵徹力,火炮的俯仰角度被固定為-5至+35度。在35度時可獲得最大射程,可達41700米,是射程最遠的戰列艦炮之一。
副炮系統
黎塞留級艦的5座三聯裝副炮由技術成熟的1930型152毫米55倍徑火炮被安裝在新的符合要求的高平兩用炮塔中。但隨著改裝工作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首先,作為152毫米的大炮,要達到90度的仰角向空中射擊難度太大。經過努力,其最大仰角也只能達到75度,即使是戰後完成的讓·巴爾號也只能達到85度的最大仰角。而與主炮一樣,黎塞留級的副炮也被裝上並不實用的彈性裝填系統。炮塔的旋轉與俯仰速率也達不到要求,無法跟蹤空中目標。這樣一來,這種“高平兩用炮塔”只能承擔一些有限的遠距離防空任務。於是,原計畫中的5座副炮只保留下艦尾的呈“品”字型布置的3座,舯部的炮塔被取消。
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
1936型炮塔全重228噸,俯仰角度為中線炮塔-8.5至75度,兩側炮塔-6.5至75度。在1947至1948年的改裝中,黎塞留號的副炮最大仰角被增至85度。讓·巴爾號亦如此。炮身俯仰速率為8度/秒,旋轉速率為12度/秒,留出的後坐距離為75厘米。炮塔由2台沃特-萊昂那多發電機組提供電力。黎塞留號在1947年的那次火炮改裝中也為副炮安裝了點火延遲裝置以減少火炮散布。
在黎塞留級艦的後續艦加斯科因號與克萊孟梭號上,副炮全轉至中線布置,節約了重量。在黎塞留級上,副炮的彈藥通道與藥室都布置了數道防火門。加斯科因號與克萊孟梭號為防止敵彈從彈藥通道進入甚至還設計了厚厚的裝甲防火門,而被認為“最危險”的中線副炮塔與裝甲盒的連線其實也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彈藥通道。這些措施的加強已經可以有效地防止彈藥庫因炮塔起火被引燃了。作為對艦攻擊的副炮,1931型152毫米炮是成功的;而作為防空炮,它就明顯不足了。
防空武器
黎塞留級戰列艦由於原設計的高平兩用炮不能符合設計要求,中部的兩座炮塔在1939年6月被臨時更改為6座1930型100毫米45倍徑高射炮作為中程防空武器,以彌補火力網上的缺陷。該炮使用身管自緊技術處理,半自動裝填,採用彈性撞擊裝彈。雙聯裝火炮共用一套俯仰裝置。單炮重1620千克,身管長4.5米。可發射一體式彈藥。可使用的炮彈包括裝備定時引信的高爆彈與對付近距離輕目標的半穿甲彈(其實仍含有高平兩用炮思想)。炮座全重13.5噸,俯仰角度為-10至80度,射速為10發/分。
在1935年的原設計中,除了152毫米高平兩用炮外,單獨作為防空火力的就只有6座新式的37毫米雙聯裝自動炮了,這也是僅有的中距離防空炮,但數量無疑偏少。該型防空炮最終被命名為1935型37毫米48倍徑高炮,於黎塞留號開工的同時開始研製。
1940年初,由於黎塞留號計畫的1935型37毫米48倍徑炮不能完工,法國海軍只好先按照敦刻爾克級的防空配備,安裝8座1933型37毫米50倍徑雙聯裝高炮了以及6座四聯裝13.2毫米機槍。
1933型37毫米50倍徑炮雖然威力不錯,但其供彈為半自動結構,需手動填彈,且無統一火控,循環射速只有30至42發/分,性能較落後。而13.2毫米76倍徑防空機槍為著名的哈齊開斯公司於1929年研發,到了二戰時代,機槍雖然射速極高,這種射程近、威力小的防空機槍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以上兩型火炮都在1943年的改裝中被拆除,代之以14座美國海軍通裝的博福斯40毫米56倍徑四聯裝高炮及48門厄立孔20毫米對空機槍,組成一道強大的中近程防空火力網。1944年,英國還為其裝上了19座單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炮。
動力系統
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伊利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使得世界各國開始關注既不犧牲火力防護又能達到高速度的新式高速戰列艦。法國人在一戰結束後較早就對此進行了相當的研究,最終導致了輕型戰列艦敦刻爾克級的誕生。在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上,法國人對速度、火力與防護三方面的控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高速戰列艦的誕生主要得益於動力裝置的迅速發展,而更大的動力、續航力和更小的體積、重量始終是動力裝置發展的主要方向。
法國海軍造艦技術局的進一步設計將黎塞留級艦設計最高航速提高到31.5節,輸出功率為150000匹馬力。法國海軍並不重視發電機作為輔機的作用,按原計畫,黎塞留級將安裝6座莫嘎多爾級大型驅逐艦所使用的新式增壓鍋爐作為其全部動力來源,但後來因各種原因實際安裝了4台傳統的帕森斯式齒輪蒸汽輪機,分別裝載於L、N兩個大艙內,與鍋爐艙交替布置。每座輪機包括高壓、中壓、低壓三台渦輪機以及一台反向渦輪機。
總的來說,黎塞留級的傳動系統高效可靠,但不足之處在於,在以中等或低等功率運行時,輪機對能量的轉化率較低,很多時候剩餘的能量只好拿去驅動鍋爐鼓風機或是白白浪費掉。因此,黎塞留級兩艦都存在經濟航速耗油量大、續航力較差的問題。
在1940年6月匆忙的試航中,黎塞留號的動力系統大大超出了工程師的預料。其最大輸出功率大於原計畫的150000匹馬力,達到了157000匹。在此功率下,43500長噸排水狀態的黎塞留號達到了31.9節,而在過載的178000匹馬力下,同狀態的黎塞留號達到了32.6節的驚人高速。
黎塞留級艦是法國電氣化程度最高的戰艦,大至揚彈機的工作、射擊指揮塔與炮塔的旋轉、操舵系統、鍋爐通風系統,小至絞盤、吊車、傳真以及食物的冷藏,都離不開電力。
“黎塞留”級裝備有2座渦輪式主發電機以及3座柴油主發電機。每座渦輪發電機中包括2台750千瓦發電機,總功率為1500千瓦;每座柴油發電機中則包括2台1000千瓦發電機,總功率為2000千瓦。另備有2座15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在緊急狀態下使用。因此,黎塞留級的發電總功率達到了9300千瓦。
黎塞留號的電力系統以直流電為主,但也在一些有需要的武器裝備上使用交流電。全艦電力系統基本電壓為230伏,但在驅動主炮塔的電路中電壓達到了460伏。發電機主要裝載於4個艙室中,其中一個為緊急發電室。3個主發電室分別位於O大艙下部、L大艙上部與兩座主炮塔之間的H大艙。每個主發電室相對獨立,既可發230伏電用於全艦電路也可專為主炮塔發出特殊的460伏電流,但不能同時製造兩種電流。緊急發電室位於O大艙的主甲板之上,只能制.造230伏電流。在作戰時,3個主發電室一般只有2個在發電狀態,其一為全艦系統,其一為主炮。而另一主發電室——通常是H大艙的發電室——處於待命狀態。
由於黎塞留級對電力的依賴較大,法國設計師在布置電路時特別考慮到了戰損的情況,並設計了多重備用電路。黎塞留號的主要電路都布置在中部裝甲盒範圍的艦體內,在三層裝甲甲板——上甲板、主甲板以及下甲板——下都布置有一套獨立的主電路,可以互相替換。每套電路都布置在水密管道內。這意味著有2套主電路處於裝甲盒的保護下,使全艦的電力系統獲得了可靠的安全保證。另外,上甲板之上的一套電路也可為裝甲盒內重要設施供電,只是其生存性較差。緊急發電室可在主發電室損毀時為全艦部分設施發電,包括燈光、鍋爐通風、操舵、通訊設施等,但不能為主炮塔供電。這保證了黎塞留號在2個主發電室損毀的情況下仍不會損失戰鬥力,在所有主發電室損毀的情況下不會失去對動力的控制。
艦電系統
指揮控制
黎塞留級戰列艦從前桅至上而下的三個大型可旋轉機構分別是副炮對空射擊指揮塔、副炮對艦射擊指揮塔與巨大的主炮射擊指揮塔,坐落於前塔樓頂部,擁有全艦最好的視野。塔樓兩側分別設有一具100毫米炮射擊指揮所。而在彎曲煙囪的上部平台上,第二座副炮對空射擊指揮塔被主桅貫穿。而在煙囪之後,是主炮射擊備用指揮塔。在設計中,2號主炮塔兩側的橋樓露天甲板上的兩側設有為1935型37毫米高炮配備的射擊指揮儀。其中,100毫米炮射擊指揮塔內設有一具3米測距儀,每座副炮對空射擊指揮塔內裝有6米測距儀,副炮對艦射擊指揮塔則裝有8米測距儀。而在主炮射擊指揮塔內裝備有13.5米的大型測距儀——比較起來,這是戰列艦射擊指揮塔內中基線第二長的測距儀,只有
大和級戰列艦的15米測距儀超過了它。後部的主炮射擊備用指揮塔中則裝有一具8米測距儀。所有火控測距儀(包括炮塔內部的)都採用合像式。每座指揮塔內同時裝備了觀測望遠鏡,可通過司令塔正面上方的開口獲得彈著數據,而在日本、德國與義大利戰列艦上,測距儀與彈著觀測裝置都是分開布置。而同樣的設計也出現於了美國人的射擊指揮儀上。
黎塞留級雖然採用的是光學儀器進行對象觀測,但其光學儀器的水平與質量絕不遜色於任何國家。從副炮測距儀來看,使用同口徑級副炮的大和級使用的是4.5米測距儀,利托里奧·維內托級使用的是5米測距儀。而黎塞留級僅對空指揮塔就已經高於以上兩艦,而對艦指揮塔的8米測距儀甚至超過了維內托級的主炮射擊指揮塔內的測距儀。當副炮對艦射擊指揮塔損毀時,對空指揮塔可以接替其職責;而同樣的,主炮射擊備用指揮塔也是為這一目的設定。黎塞留級基本實現了指揮塔一一備用的功能。再加上6米及以上的各型測距儀都裝有穩定、保護裝置,其火控系統整體生存性達到了較高水平。
在每座主炮塔上,黎塞留級配備有一具14米測距儀,而在副炮塔上則是8米測距儀。每座主/副炮塔都裝有獨立的觀測系統,以實現指揮儀損毀後仍能獨立射擊,但實際效果顯然是有限的。
“黎塞留”級還設計了進行夜戰所需的必要設備——儘管在缺乏雷達時夜戰效率是極難保證的。按1939年的最終設計,黎塞留級裝有5座1.2米直徑的探照燈,其中4座布置於煙囪兩側,1座布置於塔樓頂端、主炮射擊指揮塔之前。在塔樓第七層甲板的兩側,還分別裝有一座探照燈指揮儀,對探照燈進行統一指揮。另外,主炮塔兩側設有兩門90毫米火炮用於發射照明彈,塔樓上也設有專門的夜戰艦橋。這些措施使得黎塞留級獲得了一些有限的夜間戰鬥能力。
前塔樓是黎塞留級觀測系統的核心,其上不僅設有各種火炮的觀測系統以及探照燈指揮儀,還包括無線電室、航海艦橋等重要機構。而火控系統真正的核心則是布置在J艙段下甲板下的信息處理艙,其中設有二戰戰列艦普遍裝備的火控解算機械計算機。
來自射擊指揮塔的敵艦距離方位數據、來自航海艦橋的自身航速航向傾斜等數據以及無線電室傳來的可能的飛機觀測彈著偏差數據,都從各自的通訊線路向信息處理艙匯聚,通過火控計算機解算為火炮的指向與俯仰數據,導向各炮塔。儘管黎塞留級擁有優秀的光學觀測系統,但在二戰中,另一件觀測工具——雷達已經憑藉其人員要求低、使用限制小(尤其是夜間戰鬥)的優勢,加上自身的迅速發展超越了光學觀測儀器,成為火控系統中更為重要的一環。
雷達系統
早在20世紀20年代,法國人開始對雷達進行研究。1936年,法國人就在他們當時擁有的世界上最大的船舶、豪華郵輪諾曼第號上安裝了波長為16厘米的早期雷達探測冰山礁石,以防止出現
鐵達尼號的悲劇。但是,戰前的法國人一直沒有重視雷達在海軍對艦觀測上的巨大潛力,而將雷達發展的主要方向轉向防空。同時代的英美德意日等海軍強國都對雷達參與對海火控進行了大量研究,唯獨法國沒有參與。
“黎塞留”級原設計並沒有安裝雷達,但在戰爭中它們還是安裝了法國自製的一型防空警戒雷達。法國薩蒂爾公司秘密進行雷達研製,在1940年終於生產出了第一型實用化的對空警戒雷達,並於1941年開始於裝載殘存的法國大型艦艇上——包括斯特拉斯堡號輕型戰列艦(1941)、未完工的黎塞留級兩艘戰列艦(1942)以及阿爾及爾號重巡洋艦(1942)。
黎塞留號在1942年獲得了薩蒂爾公司生產的ME-140型發射器以及ME-126型接受器,可探測出30千米範圍內的飛機;而讓·巴爾號在1942年夏裝載上了改進的薩蒂爾2米波雷達,可探測到50-70千米範圍內在700米高度的飛機。毫無疑問,以2米的波長是完全不可能進行火控的,就是進行目標搜尋也很困難。原因大概可以歸咎於兩類:法國人高效能磁控管等關鍵技術得不到及時運用以及對雷達對海用途的忽視。
1943年黎塞留號加入盟軍並在紐約接受改裝時,拆除了性能原始的法國雷達,換裝上美制SF型水面搜尋雷達與SA-2型對空雷達。SF型是一種微波水面搜尋雷達,為著名的SG型雷達的大量裝備版。裝載黎塞留號的SF型工作頻率為3000兆赫茲,可發現15海里內的大型艦艇,也能一定程度上充當對空搜尋雷達。其特殊形狀的天線最先安裝於塔樓的副炮對空觀測儀頂部,在之後的改裝中被轉移至靠前的司令塔頂部。SA-2型是著名的SK對空搜尋雷達的大量裝備型SA型的一個改進型號,其天線裝於主桅桿頂部。在美國海軍主要用於裝備大量的護航驅逐艦等目標——畢竟黎塞留號並不屬於美國海軍——儘管如此,它的作用距離也達到了35英里,並可指揮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的射擊。
此後,在1944年黎塞留級艦加入英國大艦隊時,又在斯卡帕灣進行改裝,升級了雷達系統,增加了284P型火控雷達。284型火控雷達為主炮射擊提供參數,是英國較早發展的一種落後的火控雷達,裝備的雷達天線安裝於塔樓上的主炮射擊指揮塔上。
1944年末,從遠東回到土倫港的黎塞留號為加強對“神風”攻擊的防禦以及作戰能力,再次升級了雷達系統,安裝上了著名的美制SG-1型水面搜尋雷達、英制285P型火控雷達與281B型對空搜尋雷達。裝載黎塞留號的SG-1型工作頻率為3000兆赫茲,可發現22海里內的大型艦艇,也能一定程度上充當對空搜尋雷達。285P型火控雷達為副炮與100毫米高炮提供射擊參數。因為該型雷達既可搜尋空中目標也能獲取海上目標,在英軍中廣泛用於指揮高平兩用副炮,同樣也很適合黎塞留號的副炮。該型雷達同樣波長50厘米,輸出功率25千瓦,作用距離為8.5英里。黎塞留號安裝了2座該型雷達,分別布置於前後兩座副炮射擊指揮塔上。因為主桅上已經安裝了美制雷達的天線,法國人重新恢復了在紐約改裝期間取消的前桅,以布置雷達天線。塔樓也被部分增大,以容納更多儀器。
總體來說,黎塞留級在戰爭期間的雷達裝備並不令人滿意。而當優秀的雷達裝艦時,戰爭卻早已結束。於是,這些先進的設備只好隨著戰列艦的消亡而逐漸沉默在港口中。
性能數據
黎塞留級戰列艦參考數據:
排水量
|
標準排水量
| 38500噸
|
滿載排水量
| 47548噸(讓·巴爾號49850噸)
|
基本參數
|
艦長
| 247.8米
|
艦寬
| 33米
|
吃水
| 9.9米
|
主機功率
| 150000馬力(讓·巴爾號165000馬力)
|
航速
| 30節(讓·巴爾號32節)
|
續航力
| 9850海里/16節;8250海里/20節;3450海里/30節(以黎塞留號參數為準)
|
艦炮火力
| 兩座四聯裝380毫米/45倍徑主炮;三座三聯裝152毫米/55倍徑副炮
|
防空火力
| 六座雙聯裝100毫米/45倍徑高射炮(讓·巴爾號12座);四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1942年於美國改裝後為48門40毫米博福斯機炮以及若干20毫米厄利孔機炮,讓巴爾完工後搭載大量57毫米高炮)
|
艦載飛機
| 3架水上飛機(1942年改裝後拆除機庫及彈射器)
|
裝甲防護
|
水線裝甲帶
| (最大)330毫米/15.5度
|
上甲板
| 150-170毫米
|
主甲板
| 50-40毫米
|
炮塔正面
| 430毫米
|
炮座
| 405毫米
|
司令塔
| 340毫米
|
裝甲總重
| 16,460噸
|
艦員
| 1550-1670人
|
該級各艦
黎賽留級戰列艦各艦:黎賽留號、讓·巴爾號、克萊蒙梭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本級3艘在建,只有黎賽留號接近建成。未完工的3號艦“克萊蒙梭”號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黎塞留級戰列艦各艦概況如下:
艦名
| 建造單位
| 開工
| 下水
| 入役
| 備註
|
黎塞留號 Richelieu
| 布列斯特造船廠 Arsenal de Brest
| 1935.10.22
| 1939.1.17
| 1940.7.15前法國 1943.10.10自由法國
| 1968年在熱亞那解體
|
讓·巴爾號 Jean Bart
| 聖納澤爾造船廠 Chantiers de Penhoët
| 1936.12.12
| 1940.3.6
| 1955.5.1
| 1970 年在土倫港拆解
|
克萊蒙梭號 Clemenceau
| 布列斯特造船廠 Arsenal de Brest
| 1939.1.17
| -
| 1944.8.27空襲中被擊沉
|
加斯科涅號 Gascogne
| 聖納澤爾造船廠 Chantiers de Penhoët
| -
| 因德國入侵而取消
|
服役動態
“黎塞留”號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設備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調試。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法國從陸地上迅速潰敗。隨著法國與納粹德國簽定停戰和約,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開向英國,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藥和零備件,離開布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
達喀爾。只完成了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摩洛哥
卡薩布蘭卡。
法國淪陷後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隻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拋石機”的行動計畫,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
1940年7月3日,英國海軍對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斯特拉斯堡”號僥倖逃脫。
7月8日,厄運降臨到了“黎塞留”號頭上,以“競技神”號航母為核心的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
“劍魚”攻擊機的攻擊。但“劍魚”投放的450毫米魚雷收效甚微。
第一次攻擊未果之後,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派遣“巴勒姆”號和“決心”號3艘戰列艦再次抵達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奮力還擊,達喀爾的海岸炮台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在與這兩艘3.2萬噸級、同樣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好在裝甲厚實,沒有傷筋動骨。戰鬥中,英國“決心”號戰列艦被擊傷。迫於海岸炮台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不得不撤出戰鬥。
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係僵化。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不宣布加入軸心國序列,但同時不與英國妥協。
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即不參加登入行動,也不對盟軍登入部隊進行打擊。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
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
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接受改造。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高射機槍被換裝為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20毫米“厄立孔”高射炮;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藥。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尋雷達。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作戰。由於“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空母艦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防空屏障,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1944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勇士”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港進行炮擊。1944年6月,盟軍在
諾曼第登入,歐洲第二戰場開闢,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閱艦儀式。當“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誌。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
1945年初,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入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衣阿華”號、“北卡羅來納”號等艦並肩作戰。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1945年9月2日,“黎塞留”號駛入東京灣,參加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黎塞留”號在
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法國殖民地越南進行威懾。戰後的“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
“讓·巴爾”號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Jean.Bart)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只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
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
維希法國政府控制,在盟軍“火炬”登入作戰中,“讓·巴爾”號使用它僅有的一座主炮炮塔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
麻薩諸塞號戰列艦和美國轟炸機的攻擊,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占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最後一艘完工的戰列艦。1956年參加英、法占領
蘇伊士運河的軍事行動。1969年退役,在
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解體。
“克列孟梭”號
黎塞留級3號艦“克列孟梭”號(Clemenceau)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戰後動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黎塞留”號戰列艦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總體評價
黎塞留級戰列艦作為法國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其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有較強的對空防護能力。
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是一型優秀的戰列艦。該級艦機動性和防護不俗,全前置的火炮有利於集中火力,而對側後方火力覆蓋不足的缺陷則依靠諸多副炮以及主炮的高旋轉速度來彌補。黎塞留級艦的380毫米炮裝填時間是30秒,因此她是同級同口徑主炮戰列艦當中火力投射量最低的一艘,但是她的火炮性能非常優越(發射藥量很大)。該級艦的防空能力,在升級船體後全部更新為厄利孔和四聯博福斯,防空性能有了提高。
黎塞留號戰列艦的航跡遍布世界三大洋,是法國海軍參戰範圍最廣、航程最遠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代表了法國戰列艦建造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