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治未病”詞語始見於《
內經》,是指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國家提出了從“治療疾 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這種健康維護理念的變化與中醫治未病的主導思想息息相關。繼承發揚《內經》“治未病”理論與“攝生”法則,創新出現代的“中醫預防(醫)學”與“中醫保健(醫學)”。
概述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v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
①攝生防病。《黃帝內經》中“正氣記憶體,邪不可乾”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閒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慾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②既病防變。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詞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關資訊
“治未病”理念全面普及
目前的
健康管理,主要是以西醫為主,如何將中西醫相結合,引入“
治未病”的理念,改善我們的健康水平呢?“治未病”作為一個既古老又前沿的命題,和“治病”僅一字之差,卻意味著人們將目光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
為了營造有利於“治未病”發展的社會環境,推動試點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圍繞“治未病”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宣傳推廣工作,從“治未病”高峰論壇、專題講壇,中醫中藥中國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到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合作加強對
養生保健類出版物的管理,開展優秀
中醫藥文化科普圖書推薦活動,“治未病”理念深入百姓生活各個角落。
為了加大“治未病”知識的傳播力度,北京、遼寧、安徽、廣西等省區市中醫藥管理部門還專門組織編寫出版了《
中醫養生保健手冊》等書籍。各“治未病”試點單位也採取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面向老百姓,宣傳中醫藥養生防病知識,介紹中醫藥養生保健適宜技術和方法。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推廣,“治未病”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全社會對“治未病”的認知度、認同度及歡迎度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明顯擴大。與此同時,民眾對“治未病”的服務需求進一步擴大,各類機構“治未病”服務量明顯增大,中醫
養生保健機構數量明顯增多,中醫預防保健產品不斷湧現,中醫藥
養生保健旅遊這一新興產業也得到發展。
通過規範開展“治未病”服務,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構建也順利推進,“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範圍不斷擴大,覆蓋面逐步擴展,服務的可及性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