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承三年政變
- 外文名:じしょうさんねんのせいへん
- 相關人物:平清盛,後白河天皇
治承三年政變,12世紀70年代平清盛發動的一次武裝政變。保元、平治之亂後,平氏勢力凌駕於源氏之上,建立了平氏政權。後白河上皇反抗平氏勢力,1179年(治承三年)11月,平清盛率軍數千從住地福原(今神戶市西部)進入京都,幽...
治承六年五月二十七日(1182年6月29日) 改元壽永 治承八年四月十六日(1184年5月27日) 改元元歷 出處 《河圖》對照表 大事記 治承元年:鹿谷陰謀敗露。治承三年十一月:平清盛發動政變,軟禁後白河法皇。治承四年四月:以仁王發布討伐平氏的令旨。源平合戰展開。治承四年六月:平清盛遷都福原。治承四年...
通過治承三年政變,清盛最終掌握了實際上的權力。第一個以武士以武力樹立的政權——平氏政權便在此成立了。平氏專權 平清盛隨後在治承年間(1180年)二月迫使高倉天皇退位,擁立自己的外孫,平德子之子言仁親王即位,是為安德天皇。同年,源賴政擁護後白河法皇次子以仁王以對抗平清盛。然而平清盛立即派四子平知盛領軍...
治承三年(1179年)許多不幸之事連連降臨在平清盛身上。先是在六月時其女平盛子去世。之後法皇未與平清盛商議就逕自沒收平盛子生前所有的莊園。接著在七月,被平清盛視為繼承人並寄予厚望的嫡長子平重盛四十二歲即因病英年早逝。就在平清盛為之哀慟不已的時刻,法皇卻又一次未與平清盛商量即沒收了平重盛原有的知行...
承久之亂(じょうきゅうのらん)也稱作承久之變、承久合戰,是指公元1221年(承久三年)日本發生的一場內戰。上皇后鳥羽天皇起兵討鎌倉幕府,反被鎌倉幕府擊敗。結果確立幕府的絕對優勢。幕府在京都設定監視朝廷的六波羅探題,甚至擁有決定皇位繼承等大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將這個事件改稱承久之...
於是鐵失和部分蒙古保守貴族聯合起來,準備政變。至治元三年,鐵木迭兒引薦鐵失為御史大夫,從此,鐵失的地位便是直線上升,八個月以後,便領左右阿速衛掌管了以後進行謀殺行動的禁衛軍。鐵失在其台柱倒塌之後,地位便發生了根本的動搖。然後,對鐵失構成致命直接威脅的是劉夔獻田貪污事件的餘波所及。拜柱任右相後...
公元1323年,10月4日 在八月政變(即元英宗被御史大夫鐵失等所殺)後不久,晉王也孫鐵木兒即位於龍居河(即今克魯倫河),是為泰定帝。公元1323年,元至治三年,置潛山縣。公元1323年,身為高僧的前宋恭帝懷念宋朝,寫了以下的詩句: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觸怒元廷,賜死。1323年,...
高宗曾對在平定“苗劉兵變”的另一位宗室趙子潚說:“宗室與國一體。”足見南宋初期,高宗眼中的宗室在維護趙宋王朝延續的重要性。 [762] 高宗在紹興三年(1133年)曾下詔:“宗室添差差遣,每州十縣已上,不得過十員;不及十縣至五縣去處,各隨所管縣分數目添差;三縣已上五員;三縣已下三員。諸縣萬戶已上三...
政變被弒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英宗對鐵失的寵信,似乎並未因他涉及誑取官幣案而馬上改變。以鐵失獨署御史大夫事,就發表在事後兩個多月的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但是到六月,形勢突然發生了變化。由於拜住等人將鐵木迭兒的“過惡”反覆...
發動政變 政變集團又躲過了被一鍋端的滅頂之災後,正式啟動了政變計畫。他們約定在天啟三年(1623年,光海君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夜二更回合於漢城西郊的弘濟院。李貴、金自點等陸續率所募“義士”趕到弘濟院,但是唯獨大將金瑬到二更尚未趕來。此時張維趕來,通報有人告變、鞫廳已設、到處抓人的訊息,這數百名“...
海山即位,李孟恐遭猜忌,棄官居許州(今河南許昌)至大三年(1310年),被召回朝,特授中書平章政事,集賢大學士,同知徽政院事。次年海山死。李孟為中書平章政事,後又任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建言進用儒士,行科舉;清吏治,雪冤案;節制財用;罷僧官、道官。多被採納。延祐二年(1315年),與...
以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為中書右承相,以內史倒剌沙為平章政事,鐵先為知樞密院事。至治三年(1323年),十月初六,遣使至大都,以即位告天地、宗廟、社稷。後懲處參與謀殺元英宗的官員,誅完者於行在所。並以旭近傑為中書右丞相,禿魯、紐澤並為御史大夫,速速為御史中丞。十二月改明年為泰定元年。詔以夫役...
1459年,是明朝天順三年。同年發生曹石之變等歷史大事。傳統紀年:明英宗天順三年。己卯年(兔年)。歷史大事 曹石之變 英宗重登皇帝位後,一邊大肆殺戮,罷黜景帝任用的文武官員,一邊又積極封賞參加這次政變的主要人物。晉封石亨為忠國公,徐有貞為武功伯,曹吉祥提升為司禮太監,總督三大營。不久,石、曹二人排擠...
後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第四個朝代,由劉暠(本名劉知遠)建立,都城在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共歷二帝,享國三年。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契丹滅後晉後占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
楊增新(1864年—1928年),字鼎臣。雲南蒙自人。祖籍江蘇上元。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新疆軍閥。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楊增新中舉,次年中進士,署甘肅中衛知縣、河州知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後任阿克蘇任道台。宣統三年(1911年),升任鎮迪道兼提法使。民國元年(1912年)3月,任...
政變被誅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薛萬徹被授寧州(治安定,今甘肅寧縣)刺史。公元652年(永徽三年),薛萬徹入朝,與房玄齡之子房遺愛關係密切,談話中,薛萬徹再次表示了對朝廷的抱怨,而且說:“今雖患腳,坐置京師,諸輩猶不敢動。”房遺愛對他說:“公若國家有變,我當與公立荊王元景為主。”以...
累升為太尉、大司馬,晚年屢請遜位,於鹹寧三年(277年)入朝。太康二年十一月壬寅日(281年12月22日),陳騫去世,年八十一,追贈太傅,諡號“武”。陳騫為西晉佐命元勛,與安平王司馬孚等人並稱西晉開國八公。他少年時就有度量,寬容大度,能包涵別人的缺點,每次任官都能把治地管理得相當稱職,深得士民之心...
鹹豐帝死後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後補授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奉宸苑事務等職。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慈禧全班斥退,後重組軍機處,禮親王世鐸擔任軍機處首席大臣,並宣布如遇大事先與醇親王奕譞商辦,此時奕譞開始持掌國家軍政大權。光緒...
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延祿與弟弟曹延瑞和族子曹宗壽被脅迫自殺。曹宗壽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以羈縻對待。歸義軍和遼朝開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
劉劭是宋文帝劉義隆長子,生母為皇后袁氏。劉義隆即位於元嘉元年(424年),當年便生下劉劭,但因當時正服父喪,一直秘而未宣。他直到元嘉三年(426年)閏正月,方才對外公布劉劭誕生的訊息。正位東宮 元嘉六年(429年),劉劭被冊立為皇太子,居於永福省,時年六歲。劉義隆不但為劉劭修建華美的宮殿,還命中庶子(...
弘始三年(401年),姚興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組織了大規模佛經翻譯事業,廣建寺院。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駕崩,享年五十一歲,廟號高祖,諡號文桓皇帝,葬於偶陵,遺詔皇太子姚泓即位。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羌族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古老民族,最早約有一百五十餘種部族。姚興祖上的燒當羌(又名研種羌)屬於其中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