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指統治集團少數人通過密謀,用政治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徑實現權力轉移的行為。政變不改變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國民也不參與。常見的類型有軍事政變和非軍事...
北京政變,也有人稱之為首都革命,1924年10月23日發生在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發動者為馮玉祥。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三軍總...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民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武漢分共,或視之為“清共”的一個環節)爆發於1927年7月15日。在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時,原先採取“聯...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神龍元年...
辛酉政變是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
霧月政變編輯 鎖定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以解除雅各賓派過激主義威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藉口,發動兵變,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務,開始了為期15年的...
(日本發生於1582年的政變)編輯 鎖定 討論999 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公曆1582年6月21日)凌晨,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
唐隆政變,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後、安樂公主,...
熱月政變(The Thermidor reaction) 法國大革命中推翻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M.F.M.I.de)政權的政變。因發生在共和2年熱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智利政變是指發生於1973年9月11日,一場推翻當時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的軍事政變;結果阿連德遇害,由皮諾契特將軍繼任實行獨裁統治至1990年;此次政變被視為冷戰期間,...
甲申政變是指1884年12月4日(農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鮮發生的一次流血政變。這次政變由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主導,並有日本協助。政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脫離中國...
軍事政變是指國家軍隊集團少數人通過密謀,用軍事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徑實現權力轉移的行為。軍事政變不改變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國民也不參與。...
《168次世界重大政變內幕》是2008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一新,丁航。...... 《168次世界重大政變內幕》是2008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
《中國歷史十大政變》是於2014年8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釋然。...... 正文部分共分10篇,分別是趙高政變、周勃政變、王莽政變、司馬氏政變、八王之亂...
宮廷政變,通常指統治集團內部為了爭奪權力而發動的一場鬥爭,有流血的,也有不流血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它與皇權相終始,而以人治為基礎。原指帝王宮廷內發生...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多被處以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被調離中央職務,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本...
勢力已經重組,保守勢力由於壬午兵變的失敗而被打壓,朝鮮社會在兵變後由封閉進一步走向開放,主張朝鮮近代化的開化黨亦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並引發了1884年的“甲申政變”...
啤酒館暴動(德語稱作Hitlerputsch或Hitler-Ludendorff-Putsch),又稱啤酒館政變、希特勒暴動。1923年11月,希特勒和魯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髮動的法西斯未遂政變。1923年,...
宮城事件是二戰末期,發生在日本的一起未遂軍事政變。事變發生於日本投降前夕的1945年8月14日夜至8月15日,由少數陸軍省和近衛師團少壯派參謀人員為中心發起,目的是...
八一九事件,又稱“蘇聯政變”、“八月政變”,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蘇聯發生的一次政變,當時蘇聯中央政府的一些官員企圖廢除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並取得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