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福神(玄天上帝袖珍神像)

治世福神(玄天上帝袖珍神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治世福神”是一尊風格獨特的玄天上帝袖珍神像,神像上半部分是兼具文武神特性的人形真武,展現了玄天上帝戰神、司命之神、禳災之神等多重神格。下半部分是龜蛇相纏的玄武形象,意在彰顯“坎離交媾”的丹道內涵。這尊神像的面容,服飾與武當山大頂、五龍宮的真武神像高度相似,是明代真武信仰獲皇權加持,武當山丹道大興的背景下,由武當山道士和匠人創作,供奉於圜室,供丹道修煉者參詳所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世福神
  • 類型:玄天上帝袖珍神像
  • 用途:供奉於圜室,供丹道修煉者參詳所用
演變軌跡,產生背景,

演變軌跡

真武源自上古四象之一的北方玄武。先秦時期,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觀念已經形成。漢唐之際,作為四象之一的玄武雖是天龜水神,偶爾也被稱為“將軍”,但並未被人格化成有思想、有情感、能講經說法的神仙。直到唐末五代,受北帝派及北方崇拜的影響,玄武逐漸人格化,由龜蛇纏繞的神獸變成人形的神仙。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為避趙玄朗諱,宋真宗下令改玄武為真武,並冊封為“真武靈應真君”,經宋元兩朝,真武靈應真君的封號不斷增加和提升。經過宋元兩朝三百多年的豐富和發展,真武成為道教大神。
先秦時期,玄武的形象可能就是一隻烏龜,東漢依舊如此。在漢代圖像文物中,玄武有時是單獨的龜,有時是合體的龜蛇,直到唐代才基本統一成龜蛇合體的形象。大約在唐末五代時期,隨著北帝派影響力的擴大,北方崇拜日漸盛行。作為北方意象的玄武,擺脫龜蛇相纏的形象,化身為披堅執銳的將軍。宋元兩朝,隨著真武故事日益豐富,真武塑像也形成許多不同的風格。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大修武當,將真武信仰確立為朱明王朝的國家信仰。今武當山太和宮、紫霄宮、五龍宮的大型真武神像,都是明代皇家打造。真武塑像造型在明代前期基本定型,人們今天在各大宮觀看到的真武神像,基本都以武當山宮觀神像為藍本。

產生背景

“治世福神”袖珍版真武雕像,究竟是出自哪個時代?這尊神像最奇特之處,在於它將人格化的真武和龜蛇合體的玄武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真武神像風格。
其實,玄武背馱神仙的圖像古已有之。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一位神仙手持茂盛的仙草端坐於龜背之上,神龜昂首闊步奮力向前。無獨有偶,考古學者曾在北魏時期的石棺上發現玄武與神仙同框的圖案,龜蛇將仙人環繞其中,其寓意似乎不是騎乘而是護衛。這兩幅龜蛇玄武與人形神像同框的圖案,雖與“治世福神”有形似之處,但寓意並不相同。
龜蛇玄武與人形真武的真正結合,大約發生在唐末五代,與真武人格化進程同步。這一時期北帝派盛極一時,作為北方守護者的玄武,由守護北方的精靈一躍而成為北方大神將。
可是,將軍玄武與龜蛇玄武如何對接?真武神像如何塑造?都是必須面對的難題。為解決這個難題,道門學者對龜蛇玄武進行了二次塑造,龜蛇成了真武將軍的侍從,兩者同時出現在神像之中,既適應了大眾審美慣性,又時刻提醒龜蛇和真武將軍的聯繫,龜蛇玄武到將軍玄武的形象變化,不再顯得突兀。宋代以後的真武神像,一般都把龜蛇放置在真武腳下。具體位置略有差異,有的將合體的龜蛇置於兩足之間,有的直接踏在腳下。
足下是否有龜蛇,往往成為判斷神像身份的標誌。左攀認為,這尊袖珍型“治世福神”神像,不可能是宋代以前的文物。中古時期的畫像磚雖與之有相似之處,但根本不是同一神靈。“治世福神”的容貌與武當山太和宮、五龍宮中的真武大帝極其相似,藝術特徵和製作工藝均與明代真武神像相仿,應該是明代匠人以武當山真武神像為藍本進行藝術加工創作而成。
“治世福神”神像,很可能是明代武當山丹道大興背景下,由修習內丹的武當山道士創作的作品。神像上半部分是兼具文武神特性的人形真武,展現了玄天上帝戰神、司命之神、生殖之神、禳災之神等多重神格。下半部分是龜蛇相纏的玄武形象,意在彰顯“坎離交媾”的丹道內涵。這尊神像的面容、服飾與武當山大頂、五龍宮的真武神像高度相似,是明代真武信仰獲皇權加持,在武當山丹道大興的背景下,由武當山道士和匠人創作,供奉於圜室,供丹道修煉者參詳所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